纳米神兵美文吧 关注:132贴子:3,152

回复:文(纳米神兵之史前危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完齿猪(更大的事完齿猪)完齿兽(学名Entelodon),又名全齿兽、巨豨或完齿猪,是一属完齿兽科动物。它们生存于始新世早期至渐新世(约3720-2840万年前)的欧洲、欧亚大陆及亚洲。


471楼2014-12-20 21:48
回复
    古巨蜥 (学名:Varanus priscus)又名巨齿蜥,是一种已灭绝的巨型巨蜥。它们生存于更新世的南澳洲,约于4万年前消失。最早到达的澳洲原住民可能曾与之一同生活.古巨蜥可以说是蜥蜴中最大的蜥蜴。


    472楼2014-12-21 14:40
    回复
      古巨猪 Archaeotherium,是已灭绝的貒科(巨猪科)动物的一属中的一属,生活于3500万年前早渐新世的北美洲西部,在欧洲、亚洲也都有存在


      473楼2014-12-21 14:42
      回复
        巨齿龙 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龙,但生活的时期却是在侏罗纪。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国牧师对它的零星骨骼进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师并不知道何种动物会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说成是“巨人”的遗骨。直到1823年又发现了同一动物的颌骨及牙齿,才由英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威廉姆·巴克兰对它作了科学的记述,命名为“巨齿龙


        474楼2014-12-21 14:43
        回复
          迅猛龙 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又译迅猛龙、速龙、快盗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阶[1]。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等地。第二个种为奥氏伶盗龙,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个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头骨。过去曾经有其他的种,但现多已不被承认。[1] 伶盗龙是最广受一般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这导因于它们在麦克·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以及同名电影中的抢眼表现,但小说与电影版本对于伶盗龙的描述有误。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伶盗龙则是种重要的恐龙,目前已发现超过10个伶盗龙的化石,是驰龙科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一个著名的标本,则保存了与原角龙缠斗中的伶盗龙。


          475楼2014-12-21 14:44
          回复
            雷塞兽 (属名:Lycaenops)又译狼面兽,属名意为“狼的面孔”,雷塞兽是已灭绝合弓纲的一属,属于兽孔目的丽齿兽亚目,化石发现于南非卡鲁盆地的小头兽组合带(Cistecephalus assemblage zone),地质年代为二叠纪晚期的吴家坪阶。


            476楼2014-12-21 14:45
            回复
              南非巨齿龙 南非蛮龙,是第五大的兽脚亚目恐龙,属于斑龙超科班龙科蛮龙亚科蛮龙属,化石于2011年在南非发现,2012年被归入蛮龙属并建立新种南非蛮龙,体型仅次于最大棘龙、最大霸王龙、最大坦桑尼亚蛮龙、最大马普龙,是第五大食肉恐龙。唯一的化石只有一颗巨大的牙齿,齿冠达到了15厘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五长食肉恐龙和陆地食肉动物的牙齿,刷新了吉尼斯纪录。根据牙齿推算,其体型达到了惊人的14米11.5吨重,超过了鲨齿龙、等其他巨型食肉龙,最大个体体重仅次于棘龙、霸王龙、坦桑尼亚蛮龙、马普龙。近亲包括坦桑尼亚蛮龙、潭氏蛮龙、格尼蛮龙、君王蛮龙,巨齿龙等。南非蛮龙生存在白垩纪早期的凡蓝今阶,是巨齿龙科最晚的种。


              477楼2014-12-21 14:47
              回复
                兽头兽 生存于距今2.3-2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至晚期,属于似哺乳爬行动物的兽孔亚目。有一头家狗那么大,擅长伏击,可能拥有毒腺,目前还存在争议,科学家们对它知之甚少


                478楼2014-12-21 14:50
                回复
                  游走鲸 是一种早期的鲸鱼,可以同时行走及游泳,是一种半水生哺乳动物。游走鲸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发现,这个地带在始新世期间是欧洲大森林的边缘。


                  479楼2014-12-21 14:52
                  回复
                    戈氏鸟 戈氏鸟又称“加斯顿鸟”,此前也被称之为“冠恐鸟”,其最令其它动物恐怖的所在当属它们的大喙,传递出“我是肉食动物”这个信息。是一属已灭绝及不懂飞行的大型戈氏鸟鸟类,生存于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 戈氏鸟的学名是以其发现者贾斯顿·普兰特(Gaston Planté)来命名,其首个化石于1855年在德国的盖塞特发现。于1876年,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北美洲发现另一组化石,并取名为不飞鸟(学名Diatrym')。它们是极接近的近亲,学者现时相信它们是属于同一类。戈氏鸟生存的环境有大量的密林,气候潮湿至半干旱。北美洲及欧洲当时很接近,尤戈氏鸟其格陵兰是被林地及草原覆盖,这两个洲之间只有约几百公里阔的海峡阻隔戈氏鸟的祖先。当西部内陆海道退却后,北美洲就成为一个连接的大陆,欧洲因为阿尔卑斯造山幕及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的高海平面而成为群岛,地理上有点像今天的印尼。过往不飞鸟被指为掠食者,就戈氏鸟双脚的大小,它可能较为灵活,以追捕快速的猎物。故此,戈氏鸟被指是隐藏自己,或是群体狩猎猎物。如果戈氏鸟是掠食者,它需要利用其他手法在密林中猎食。


                    480楼2014-12-21 14:53
                    回复
                      大盗龙 生存于中生代晚白垩纪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生存时期为土仑阶晚期至科尼亚克阶末期,与南方巨兽龙(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生存于同一地区,但年代不同。大盗龙的生存时间为9000万前至8400万年前,而南方巨兽龙的生存时间则为1亿-9200万年前,大盗龙在南方巨兽龙消失200万年后才出现。但大盗龙与另一种著名的巨型食肉恐龙玫瑰马普龙(9500万-8900万年)生存于同一年代的同一地区,在短短的100万年生存交界时期里,它们之间可能有过少许竞争,虽然这只是某些专家的估测。在马普龙生存时,大盗龙只是次等掠食者而已,在当时生态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豺和鬣狗。但在8900万年,马普龙灭绝后,大盗龙就成为了阿根廷的顶级掠食者了。和大盗龙同时代的大型蜥脚类恐龙有富塔隆柯龙、南极龙,这两种恐龙是最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因此,专家认为,即使是成群结队的大盗龙,也不会冒着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去攻击成年龙的,但会有机会就去捕食其幼体。此外,同是新猎龙科的同一种大型食肉龙气腔龙和食草恐龙巨谜龙,也和大盗龙生存在同一年代和地区。大盗龙起初被叙述成一种巨大的驰龙科恐龙。目前为止对于大盗龙的全部了解都是来自于一个30厘米长的单一指爪和一个前肢化石,至今未有头骨、躯干、尾巴和后肢的化石出土,但专家们根据其他新猎龙科的大盗龙近亲推算并还原出了大盗龙的基本模样。和其他新猎龙科的近亲一样,大盗龙体型修长,发达强壮的前肢长有三个巨大的锋利指爪,拥有长而扁的头骨、短的口鼻部、大型眼眶和刀片一样的切割牙齿。指爪长度1呎左右,这指爪类似驰龙科恐龙的镰刀状趾爪。但自从几年后发现了一个大盗龙的完整前肢化石后,才发现这个巨大趾爪其实是来自于第一手指的指爪。值得注意的是,大盗龙的手部仍与其他基础坚尾龙类恐龙有相当的不同。2010年,大盗龙被归属于坚尾类肉食龙下目中异特龙超科里的新猎龙科。大盗龙骨架(右)此外,当棘龙科的重爪龙首次被发现并公布时,因为它们手部的巨大指爪,也曾被误认为是驰龙科恐龙。由于至今只有前肢化石被发现,所以大盗龙的体型目前存在争议。但绝大部分专家同意大盗龙的身长达8.5米,高度为2.8米。体重约在2.5吨左右。


                      482楼2014-12-21 14:57
                      回复
                        福井盗龙 福井盗龙最初被认为是属于驰龙科,但经研究它的化石后,认为是异特龙的近亲。在2009年,福井盗龙被归类于新建立的新猎龙科[1]。模式种北谷福井盗龙(F. kitadaniensis),属名意为“福井县的盗贼”。身长估计约4.2米,被估计是未成熟的个体,而成年个体则会更大。但是日本是个岛国。就像岛屿化的苏门虎一样,成年个体也不过7米。在同一地方发现的其他标本都是幼年个体,且比这正模标本为小,最小的化石更是其大小的四分之一[2]。在发现初期,这个标本曾有一些混淆,就是它们的指爪被误认为驰龙科的脚部趾爪。目前福井盗龙被认为是异特龙超科的原始物种,可能与澳洲的异特龙相似,或是同一物种。


                        483楼2014-12-21 14:58
                        回复
                          犹他盗龙 犹他盗龙(属名:Utahraptor)又名犹他龙,是种兽脚亚目恐龙,是驰龙科最大型的物种,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上巴列姆阶,约1亿2600万年前。犹他盗龙为生存在白垩纪早期的中型两足肉食性恐龙。从大型脚爪研判,犹他盗龙是驰龙家族中数量庞大的一支。它们可能在广阔的平原成群猎食,是最为聪明与危险的恐龙种类之一。犹他盗龙被认为与体型较小的驰龙、以及生存于蒙古的巨大阿基里斯龙有接近亲缘关系。犹他盗龙的最大标本与人类比例还没有发现犹他盗龙有羽毛的直接、间接证据,但根据种系发生学,显示驰龙科可能都具有羽毛。如果某演化支的原始物种具有某些特征,其后代可能也具有相同特征。小盗龙是已知最古老的驰龙类恐龙之一,在演化关系上比犹他盗龙还原始[10]。由于原始的小盗龙具有羽毛,后期、更衍化的驰龙类可能也具有羽毛。研究人员认为,驰龙科不太可能分批、多次演化出羽毛[11]。另一种可能是,后期、更衍化的驰龙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羽毛[12]。在找到其他证据以前,还无法确定犹他盗龙具有羽毛、或缺乏羽毛。发现犹他盗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1975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所发现,发现于犹他州东部格兰德县的摩押市,但当时并没有吸引太多注意。之后在1991年,当地发现一个大型脚步趾爪。詹姆士·柯克兰(James Kirkland)、罗伯特·加斯顿(Robert Gaston)、以及唐诺·伯格(Donald Gaston)前往犹他州格兰德县进行挖掘活动,发现许多新化石。该地层属于雪松山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黄猫段、Poison Strip段[2]。放射性定年法显示,该地层的地质年代约1亿2400万年前。模式标本存放在杨百翰大学。犹他盗龙和人的比例在1993年,詹姆士·柯克兰等人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奥斯特罗姆氏犹他盗龙(U. ostrommaysi),也是犹他盗龙的已知唯一种。属名意为“犹他的盗贼”,种名是纪念美国耶鲁大学的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Dinamation International的Chris Mays。在2000年,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将原本的种名“ostrommaysi”,修改成复数形态的“ostrommaysi”。最初在命名时,詹姆士·柯克兰等人曾考虑将种名取为“spielbergi”,以执导《侏罗纪公园》电影的史蒂芬·史匹柏为名,企图获得财务上的赞助,但两方在财务支援多寡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改取其他种名[5]。詹姆士·柯克兰等人也曾考虑以恐龙模型制造师Raymond Persinger为种名,Persinger曾协助制造驰龙类的脚部与趾爪模型。3科学数据编辑犹他盗龙视力与鹰相当,反应速度也与猛禽类似,可以在1秒钟内对多种事物作出反应。它的嘴里有2排剃刀状牙齿,每一颗大约2英寸长,但科学家们相信它的咬力并不强。人们通过对其进行CT扫描发现,以犹他盗龙为首的恐龙大脑膨胀程度较大,证明它们的智商较高,并有一定的解决事情的能力,如同某些禽类。犹他盗龙4运动能力编辑犹他盗龙尽管相对其他驰龙科的恐龙体型较大,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甚至可以在空中做出改变方向的动作,凌空一跃,突然转过身来。科学家们推算出它的速度大约在50km/h,相对于大多数中型肉食性恐龙,已经很快了。


                          484楼2014-12-21 14:59
                          回复
                            福井龙 福井龙(学名Fukuisaurus)是鸟脚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下白垩纪的日本。福井龙的化石是一个颅骨,于1990年在福井县胜山市发现。模式种是手取福井龙(F. tetoriensis),是在2003年由小林快次及东洋一描述、命名。福井龙类似禽龙、豪勇龙、高吻龙。


                            485楼2014-12-21 15:00
                            回复
                              古中华虎 目前已知最早的虎是出现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期的中国华北,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古中华虎则是已知虎的4个史前亚种之一,分布在早更新世的中国,体型小于一般老虎。奥国古哺乳动物学家师丹斯基(Zdansky)在1924年描述了一个产自河南省渑池兰沟(第39发掘地点)的头骨化石,并将其命名为Felis (Panthera) palaeosinensis,译为“中国祖虎”(邱占祥先生则将其译为古中华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 )。通过详细的比较骨骼学解古中华虎头骨模型析,1967年德国猫科动物专家亨默尔(Hemmer)教授指出古中华虎可能是现代虎的直系祖古中华虎颚骨化石先,具有大量的现生虎的骨学特征(同时亦有几个为美洲豹所共有)。古中华虎的体型接近于一头大型的豹或美洲豹,体重大约在75kg左右,但却具有相当高的脑容量。如果我们假设河南为虎最初的发源地,则据今200万年前,即以华北为中心,分别向东北亚,中亚和南亚辐射。进而进入了西伯利亚,并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与气候。第二支的迁徙是向南方,目的地是东南亚和印度,直到成为那里的顶级掠食者。古中华虎头骨也可见其他种猫科动物特征,因此也有独立种的可能。


                              486楼2014-12-21 15: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