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他盗龙 犹他盗龙(属名:Utahraptor)又名犹他龙,是种兽脚亚目恐龙,是驰龙科最大型的物种,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上巴列姆阶,约1亿2600万年前。犹他盗龙为生存在白垩纪早期的中型两足肉食性恐龙。从大型脚爪研判,犹他盗龙是驰龙家族中数量庞大的一支。它们可能在广阔的平原成群猎食,是最为聪明与危险的恐龙种类之一。犹他盗龙被认为与体型较小的驰龙、以及生存于蒙古的巨大阿基里斯龙有接近亲缘关系。

犹他盗龙的最大标本与人类比例还没有发现犹他盗龙有羽毛的直接、间接证据,但根据种系发生学,显示驰龙科可能都具有羽毛。如果某演化支的原始物种具有某些特征,其后代可能也具有相同特征。小盗龙是已知最古老的驰龙类恐龙之一,在演化关系上比犹他盗龙还原始[10]。由于原始的小盗龙具有羽毛,后期、更衍化的驰龙类可能也具有羽毛。研究人员认为,驰龙科不太可能分批、多次演化出羽毛[11]。另一种可能是,后期、更衍化的驰龙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羽毛[12]。在找到其他证据以前,还无法确定犹他盗龙具有羽毛、或缺乏羽毛。发现犹他盗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1975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所发现,发现于犹他州东部格兰德县的摩押市,但当时并没有吸引太多注意。之后在1991年,当地发现一个大型脚步趾爪。詹姆士·柯克兰(James Kirkland)、罗伯特·加斯顿(Robert Gaston)、以及唐诺·伯格(Donald Gaston)前往犹他州格兰德县进行挖掘活动,发现许多新化石。该地层属于雪松山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黄猫段、Poison Strip段[2]。放射性定年法显示,该地层的地质年代约1亿2400万年前。模式标本存放在杨百翰大学。

犹他盗龙和人的比例在1993年,詹姆士·柯克兰等人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奥斯特罗姆氏犹他盗龙(U. ostrommaysi),也是犹他盗龙的已知唯一种。属名意为“犹他的盗贼”,种名是纪念美国耶鲁大学的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Dinamation International的Chris Mays。在2000年,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将原本的种名“ostrommaysi”,修改成复数形态的“ostrommaysi”。最初在命名时,詹姆士·柯克兰等人曾考虑将种名取为“spielbergi”,以执导《侏罗纪公园》电影的史蒂芬·史匹柏为名,企图获得财务上的赞助,但两方在财务支援多寡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改取其他种名[5]。詹姆士·柯克兰等人也曾考虑以恐龙模型制造师Raymond Persinger为种名,Persinger曾协助制造驰龙类的脚部与趾爪模型。3科学数据编辑犹他盗龙视力与鹰相当,反应速度也与猛禽类似,可以在1秒钟内对多种事物作出反应。它的嘴里有2排剃刀状牙齿,每一颗大约2英寸长,但科学家们相信它的咬力并不强。人们通过对其进行CT扫描发现,以犹他盗龙为首的恐龙大脑膨胀程度较大,证明它们的智商较高,并有一定的解决事情的能力,如同某些禽类。

犹他盗龙4运动能力编辑犹他盗龙尽管相对其他驰龙科的恐龙体型较大,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甚至可以在空中做出改变方向的动作,凌空一跃,突然转过身来。科学家们推算出它的速度大约在50km/h,相对于大多数中型肉食性恐龙,已经很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