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阁全球史吧 关注:2,480贴子:206,158
  • 14回复贴,共1

【风云阁】唐朝的少数民族将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1-01 18:50回复
    阿史那社尔(604-655年),东秃厥处罗可汗的次子,少年时就以智勇双全而闻名,受命统领臣服的东部铁勒诸部。乘西突厥汗国内乱之际,于公元628年率部迁至西域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占领了西突厥汗国土地的一半,拥有部众十余万人,自称都布可汗。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兵一举灭亡东秃厥汗国,威名远扬。阿史那社尔正确地判断了形势,于635年毅然率部投附唐朝,受到唐太宗的厚待,任命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并将皇妹衡阳公主嫁给他,为驸马都尉。阿史那社尔在归唐后,忠心耿耿,立下了赫赫战功。
     


    2楼2014-11-01 18:51
    回复
      2025-05-30 05:54:18
      广告
       公元640年,唐太宗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为行军总管,率师出征高昌。由于阿史那社尔熟悉情况且出谋献策,使唐朝西征战事进展顺利,高昌很快被平定,唐于其地设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管理,完成了统一西域的第一步。唐军班师回朝后,唐太宗册封他为毕国公,赏赐甚厚。
        公元648年,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征龟兹。阿史那社尔既极其熟悉西域的情况,又能谋善战,因此出色地完成了唐太宗托付给他的这一重大任务。在谋划用兵龟兹时,他不是直接去攻取龟兹王城,而是分兵夹击,各个击破,俘虏其王。在龟兹另立新王,受到龟兹人民的欢迎。西域各国也纷纷遣使纳贡,归附唐朝,安西都护府由高昌移置龟兹,在西域设立了 “安西四镇” (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基本控制了新疆南部地区。
        阿史那社尔为官清廉。唐军征伐高昌时,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私取其珍宝,将士知之,竞为盗窃,君集不能禁。”但是阿史那社尔认为没有诏令,因此“秋毫不敢取”。当唐太宗有关诏令下达后,他又表现得十分谦让。唐太宗对他的这种高尚品德非常欣赏,为了表彰他并奖励他的军功,特将在高昌所得宝刀及丝绸千段赐之。出征龟兹时,将领郭孝恪的生活十分奢侈,“床惟器用,多饰金玉”。有一次,他把这类豪华的器物赠给阿史那社尔,却被拒绝了。唐太宗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二将(指郭孝恪和阿史那社尔)优劣,不复问人矣!”
        阿史那社尔逝世后,唐高宗为了褒奖他的功绩,赐以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的称号,并下令把他葬于自己的父亲唐太宗的昭陵旁,立碑留绩


      3楼2014-11-01 18:51
      回复
        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677年),铁勒人,祖与父都为可汗。“契苾”是他所属部落的名称,而“何力”则是他的名字。契苾部落在迁入内地之前,主要活动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带。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632年?贞观六年?,他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众内属,唐太宗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并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他很快就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过人的军事才能。
          635年?贞观九年?,唐朝派契苾何力与李大亮、薛万钧、薛万彻等人至赤水川讨伐吐谷浑。薛万钧兄弟率军冒进,突入敌人阵地,被吐谷浑包围,士卒战死十之七八,契苾何力则率军奋勇突击,打退敌军将薛氏兄弟营救出来。其后,薛氏兄弟又因怯敌而不敢再率军进攻,契苾何力则当机立断,挑选精兵一千余名,突袭吐谷浑王帐,俘获了吐谷浑王后,并获骆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只),取得重大胜利。但当唐太宗派人劳军并为唐军庆功时,薛氏兄弟却想要独揽大功,而诽谤契苾何力,何力气愤难忍,欲拔刀动武,经众将劝解而罢。大军回师后,太宗了解了这一情况,非常生气,决定剥夺薛万钧的官职而授予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此时表现得非常大度,不愿计较前嫌,他急忙向太宗叩头说:“因为我而解除薛万钧的官职,会使人说陛下是重夷轻汉,这样一来,诬告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有人不知真相,会认为汉族将领都是懦弱而且诬陷之人,这对国家不利。”据理而不受。太宗于是诏命他为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并将临洮公主嫁给他。征高昌时,任命他为行军副大总管。
          642年 ?贞观十六年?,契苾何力回凉州看望他的母亲。一些首领反叛,胁迫他的母亲和弟弟一同归附铁勒部之一的薛延陀,何力极力劝阻。众人不但不听,反而将何力绑至薛延陀处,何力誓死不屈,大骂薛延陀可汗,拔刀面向东方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当即割下自己左耳,以示对大唐的忠心。唐太宗闻听此事,感动地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同薛延陀进行谈判,以给薛延陀下嫁公主为条件,要求薛延陀安全交回契苾何力。何力还朝后,授左骁卫大将军。后来征龟兹为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平西突厥为弓月道行军大总管。太宗亲征高丽,他为前军总管,攻城时被长矛刺中,伤势严重,太宗亲自为他敷药。
          契苾何力去世后,唐高宗追赐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分别仕唐二十年和四十年,为唐朝的统一和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修《旧唐书》和《新唐书》,均为他们立传,使他们的英名永留青史


        4楼2014-11-01 18:51
        回复
          垂拱二年(686年)九月,阿史那骨笃禄可汗继续攻掠唐河东道(今山西)北部地区。黑齿常之奉命领兵抗击。当北进至两井(今河北鹿泉北)地区时,与东秃厥3000余人(一说3000人)相遇。突厥见唐兵已至,均下马着甲,准备交战。黑齿常之见状,立即率200余(一说200)骑勇猛冲击,突厥措手不及,都弃甲逃走。傍晚时刻,大量突厥兵赶来,欲与唐军会战。黑齿常之见突厥军盛,难以力战取胜,遂改用智取。黑齿常之派人伐木,然后令营中多处燃起篝火,以虚张声势。突厥见遍野火起,如同烽燧,疑心有援兵相应。这时东南忽然刮起大风(一说起火),突厥疑有伏兵,便乘夜狼狈逃走(参见两井之战)。黑齿常之因功进封燕国公。
          阿史那骨笃禄等军在两井之战被黑齿常之击退后,并没有收敛,继续进犯河东、河北地区。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攻掠昌平(今属北京);七月又攻扰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武则天遂以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左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为副大总管,率军进讨。双方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遭遇,黑齿常之指挥唐军奋勇冲杀,大破突厥兵,然后乘胜追击40(一说40余)里,突厥军溃败,逃往大碛(蒙古大沙漠)以北。
          十月,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因妒忌黑齿常之的战功,遂上表请求穷追突厥。武则天接到表章后,让爨宝璧与黑齿常之计议,遥为声援。爨宝璧以为胜利只在朝夕,欲独占军功,所以不等黑齿常之同意,便擅自率精兵1.3万人先行,出塞2000余里,进袭突厥。十月,爨宝璧追上突厥。当时阿史德元珍等部均不设备,但宝璧却自持兵力强盛,派人告知突厥,使其严加防备,结果被突厥击败,全军覆没。武则天一怒之下,不但诛杀宝璧,而且又将骨笃禄改名为不卒禄。
          武则天自从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以后,“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为此,武则天通过奖励告密,网络了一大批以残酷著称的官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恐怖的政治气氛,神都洛阳更是危机四伏,“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包括狄仁杰、张光辅、徐敬真、张虔扇、范云仙等重臣在内,都相继被酷吏迫害甚至处死。在武则天豢养的大批酷吏中,以来俊臣、周兴、索元礼、侯思止、王弘义等最为著称。永昌元年(689年)九月,周兴诬陷黑齿常之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谋反,结果武则天下诏将黑齿常之拘捕入狱。十月初九(即公元689年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死。
          在与东秃厥的战争中,武则天因政局动荡,所以采取消极防御政策,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黑齿常之在此艰难的条件,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武则天取得了为数不多的胜利,使突厥闻风丧胆。但武则天自毁长城,黑齿常之死后,北边再无良将,致使东秃厥日益强盛,从而成为武周时期北方的严重边患。直到唐中宗继位以后,任命边将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了3座受降城,才遏制了东秃厥的入侵。
          黑齿常之的军事思想:
          1、智勇兼备。黑齿常之指挥作战,在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能够主动地攻击敌人,出其不意,使自己转危为安。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亲自率敢死之士做背水一战。这些使黑齿常之能够先后击败过苏定方、噶尔·钦陵、阿史那骨笃禄等名将,成为当时唐朝最著名的军事将领。
          2、善于夜战。黑齿常之非常善于指挥夜战,仔细分析一下他指挥的战例,大部分都是以夜战取胜,如承凤岭、良非川、两井等。夜战即能有效地掩护自己,又能以少数兵力有力地打击敌人,做到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3、善抚士卒。在百济时,黑齿常之能够迅速地收拢3万人,收复失地200余城,其能力可见一般。因为当时百济已经灭亡,军心全无,如果不善抚众,是很难取得这么大战果的。一次黑齿常之的坐骑被士兵不慎弄伤,副使牛师奖要动以鞭刑,黑齿常之见状忙阻止道:“岂可以损私马而决官兵乎!”(《旧唐书·黑齿常之列传》)遂将其释放。黑齿常之不贪财,所受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自己“无留赀”。他死后,“时甚惜之”(《旧唐书·黑齿常之列传》)、“皆哀其枉”(《新唐书·黑齿常之列传》)


          7楼2014-11-01 18:53
          回复
            高仙芝①(?—756.1.24),“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
            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但仍以其“儒缓”②而担心。少年时随亲父至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詧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从此不断提拔重用。詧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新疆西南部、阿富汗北部和塔吉克交界处一带,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
            公元747年,一位唐朝大将率领骑兵和步兵1万人,越过了帕米尔高原,出骑兵扫平了吐蕃,凯旋而归。这员大将的远征路线,在一千年后,由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博士公诸于世。这位英国探险家赞誉说:“这员大将远征西域的丰功伟业,比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和法国的拿破仑还要伟大”。
            这员大将就是唐朝的行营节度使高仙芝将军。对于高仙芝,中国所有的文献都记载说:“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中国把他称为:“大唐帝国西域守护神”。
            在这里对高仙芝的身份作一下说明” 朝鲜” 这个名称含义很复杂,若表示古地名、古国名如“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氏朝鲜”等,则其境皆大部位於今日中国之域内,且其时代与唐相距甚远;若表示近现代的地名、国名,则与唐代更扯不到一块去。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朝鲜一词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高句丽则一直是中原王朝属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它被唐朝收复之前,其地位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许许多多割据政权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偏居一隅,残存较久而已,隋之所以要征伐高丽,正是要将南北的大一统进行到底,而并非对外扩张。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其来源是夫余之一部及东北夷中之几支,除了在地域上稍有重叠外,它与古代的朝鲜并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与现代的朝鲜在关系上就相离更远了。据通鉴记载,唐灭高句丽后,其国民大部被迁入内地,只有极少数留在或进入今朝鲜境内,因此从人民的继承上来说,今天朝鲜与古代高句丽的关系也是微乎其微的。仅仅因为英文”Korea” 来自” 高丽” 之名,就轻易地在朝鲜和高丽之间划上等号,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至於新罗、后高丽之后的朝鲜已逐渐走上独立於中原王朝之外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详论。总之,把唐朝大将高仙芝称作朝鲜人无论如何是不正确的。如果是外国人,他们写书或读书时容易受到”Korean”一词的迷惑,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朝鲜人和中国的朝鲜族人,出於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历史的真实,则是不能抹杀的。
            高带领的军队使用的武器:陌刀
            李嗣业是恒罗斯战役 高仙芝的副将。
            真正意义上的大刀出现在唐代,它亦为铁刀,长竟达一丈,重约五十斤,名叫陌刀。根据史载,唐朝的军队中往往设有陌刀队,持陌刀的士兵均为步卒。偶或亦有猛将运陌刀如飞,如《旧唐书》中的李嗣业,临阵袒肉持陌刀大呼向前,杀数十人,所部军队旋即由溃败转为大捷;如《新唐书》中人称“陌刀将”的阚棱冲锋陷阵,陌刀一挥便杀敌数人,所向披靡。
            中国人高仙芝的2次重要战役。
            胜利讨伐吐蕃之唐击小勃律之战:意义是确立了唐朝对于西亚番邦的实际控制地位。
            失败的与阿拉伯人争夺中亚的怛罗斯之战:意义是基本放弃了中亚地区与阿拉伯的争夺,导致了中亚地区的阿拉伯化,不过大多数历史学家更愿意相信是“安史之乱”真正让唐帝国再也无力东进。


            11楼2014-11-01 18:55
            回复
              高仙芝在2次战役中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领导才能,均是以弱敌强,主动进攻,尽管怛罗斯之战安西军队2W人只逃出了千余人,但是高的军队对抗的是阿拉伯十多W人的联军,并且高真正失败是在第5天,高原本的联军:葛逻禄部族的反戈一击,怛罗斯之战唐军表现出的强悍的战力,也让阿拉伯军队胆寒,所以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
              高仙芝的一个弱点:贪婪,喜功
              高仙芝的军事思想:
              1,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的作战指导。玄宗时期的西域战场,长途奔袭是一大特点,以唐、吐蕃为首的各方都经常采用这一作战指导,而高仙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攻打小勃律、竭师,还是石国、突施、大食,其行军距离少则数百里,多则上千里。不仅如此,高仙芝的行军常常是隐蔽的,这样一来更能出其不意。而当接近目的地后,高仙芝又会采用分进合击的方法攻打敌军。如攻打连云堡时,高仙芝鉴于连云堡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了避免顿兵坚城之下,于是兵分三路,对连云堡实施战略包围,从而一战取胜。
              2,高超的山地行军艺术。中外战争中,不乏出色的山地行军,如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等西方名将都有过类似的壮举。但纵观中外名将,能够在帕米尔高原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统率大军两次完美地完成行军任务的,只有高仙芝一人。这主要得益于高仙芝所做的充分准备:在后勤保障方面,高仙芝做了充分准备。由于高原上补济困难,高仙芝遂让唐军将士携带私马,用来驮运物资,这使使后勤补济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在行军路线方面,高仙芝也做了精心的选择。首先是决定翻越帕米尔高原,这样一来在战略上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进入帕米尔高原后,又挑选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或河道行军,从而将困难降至最低。在行军时间的选择上,高仙芝同样做了周密的安排。选择气温最热的三至十月份行军,这样一来可使唐军避免在严寒中艰苦行军,从而使唐军将士和马匹都的体力不至于消耗过大,从而保证了战斗力。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高仙芝不仅考虑到了出征时所用的时间,还想到了作战时所用的时间和回军时所用的时间,使唐军免受严寒之苦。
              高仙芝的死因:边令诚的谗言是重要的原因,边既是高仙芝出兵小勃律时的监军。抓住高仙芝在退兵固守的因由冤杀之。
              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
              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高仙芝与封常清是当时名将,他们的被冤杀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12楼2014-11-01 18:56
              回复


                13楼2014-11-01 18:57
                回复
                  2025-05-30 05:48:18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1-01 19:05
                  回复
                    李光弼,仆固怀恩,拓跋思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1-01 19:53
                    回复
                      太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1-02 00:27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1-02 07:30
                        回复


                          IP属地:安徽20楼2014-11-02 09: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11-04 20:21
                            回复
                              2025-05-30 05:42:18
                              广告
                              ding


                              IP属地:广东22楼2014-11-04 2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