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 亚瑟·格吕米欧》
亚瑟·格吕米欧(Arthur Grumiaux)是近代小提琴家中不可多得的“君子”,很遗憾,他也是受到某种忽视,使人为之叫屈的一位大师。因为直到今天,可能由于他不求闻达,他的名气远不及谢林及其他大师响亮。如果论琴艺,他决不输于谢林、弗朗切斯卡蒂,甚至在许多方面以他自己的风格超过了谢林,例如莫扎特的演绎。谢林本人就曾说过,是格吕米欧教了我们如何演绎莫扎特。除此外,他的《巴赫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更是所有版本中最理想、应该学习的一套,这是他最出色的成就,被评论家认为是无价之宝。
格吕米欧出身音乐世家,1921年生于比利时夏利洛瓦 (Charleroi)城市附近的Villers perwin村。3岁半开始学琴,6岁进夏利洛瓦音乐学院,11岁得小提琴和钢琴奖,12岁进布鲁塞尔音乐院师事名教授伊萨依的学生杜布瓦(Alfred Dubois),两年后就赢得了音乐院首奖,以后又获得了维厄当奖(Prix Vieuxtemps)及大师奖(Prix de Virtuosite)。1930年间,他曾短期跟过艾涅斯库,这对他有很大影响。1941年,在明希指挥下与布鲁塞尔交响乐团合作首次露面公演,但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演奏生涯。1945年,他在伦敦复出与BBC交响乐团公演,此后就在欧洲巡回演出,直到1953年才去过一次美国在纽约开演奏会。格吕米欧对教学也极感兴趣,1949年起他就接替杜布瓦为布鲁塞尔音乐院教授,美国女小提琴家斯蒂芬妮·蔡斯(Stephanie Chase)是他最出色的学生。
格吕米欧有许多特点。首先,他虽然是正统的比利时学派、伊萨依杰出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文质彬彬,不带火气的君子风格却和热情洋溢、气势磅薄的伊萨依迥然不同。他种种纤细甘美的风格像法国学派,像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风度翩翩的才子、君子。格吕米欧的曲目虽广,音色虽不错,却还不够“甜、亮”;他又从不炫耀技术,他的技术虽然完整,但却不显得华丽。听格吕米欧的演奏,虽然没有海菲茨那种出神入化的激情,但却另有一种新鲜感,这是一种杰出的成就,但由于这是一种平淡的“君子”式的杰出,如果你不留意,它就往往会被忽略。格吕米欧另一个特点是他细腻的节奏感。但是作为一位大师来说,最不容易的却是他的演绎的进步和变化。在早期,格吕米欧的音量较小,揉音较窄,变化亦较小,风格过于理智冷静,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他开始比较热情成熟,音量增大了,揉音也宽广了,变化也大了,可是同时却仍然保持着他的高贵、君子的质素,这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唯一的遗憾就是发音不够突出,这可能是他受到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不然他肯定是一位超级大师。
这位卓越的大师不幸65岁就去世了,但是很幸运他很多录音都已有唱片,不要错过。(转至爪爪的博客,谢谢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