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够有机会见到王世襄老先生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怹毕竟是中国第一大玩家、也是最后的大玩家了。幸运的是,我与王世襄老先生曾有段小小的“葫芦”缘。 我从小就喜欢葫芦,虽说是住楼房,也常在花盆里种葫芦,尽管只结一两个,但仍然是一种生活情趣。但只是喜欢而已,对葫芦没有任何的研究。 对葫芦艺术产生兴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一日逛琉璃厂中国书店的时候,赫然在架子上发现一本方形大开本的画册《说葫芦》,一看作者竟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襄,立刻让店员取来看,这个画册是1993年由香港壹出版公司出版的,港币895元,这个价格在消费水平很高的香港也算贵的了,画册在书店定价1000元人民币。对于我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价。我仔细翻看了一下,印得的确精美,图片也很大,但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本《说葫芦》。 买不起,但是我总惦记着,后来我自己安慰自己,这么好的书,内地一定会出简体字版的。我就等着大陆版吧。 在1998年年底,我的判断终于得以验证,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了《说葫芦》的大陆简体字版,并将书名改为《中国葫芦》,书后还收进了王世襄先生的三篇新作。精装本,定价85元,尽管仍然是一个较为高昂的价格,但与港版的千元相比,简直太便宜了,我没有任何犹豫就买下了这本《中国葫芦》。 这本《中国葫芦》令我爱不释手很长时间,当然,在所有的匏器之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绾结葫芦,长长的葫芦柄被人为打上了一个结,尽管书中王世襄先生引用古籍略说明了一下,但我仍觉得过于玄妙。及至后来在山东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图片新闻,说当地一个农民成功培育出了绾结葫芦,当然技术是保密的,这就尤为令我好奇,我把这份报纸妥善地夹在了《中国葫芦》一书中,期待着有机会能够当面请教王世襄老先生。 这一晃就过了10多年,有一次跟同事聊起王世襄,恰好同事去过王世襄府上,我急忙淘来地址,在双休日带上我的《中国葫芦》就冒昧拜访王世襄去了。 那是2006年4月15日的上午10点多,当我来到王世襄先生楼下时,小区保安对我一指说:王先生正在楼前晒太阳呢。 老人身上一袭中式灰褂,坐在轮椅上,头上罩着一顶便帽,灰白的胡子茬已经长了很长,看得出来老人在平时的生活里是很随意而不修边幅的。 我从包中取出《中国葫芦》,将书中的剪报递给老人,老人看得很仔细,看罢报纸,就跟我打开了话匣子。 王老终于解了我多年的疑惑。清人张叔未在《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中曾对葫芦绾结之法百思不得其解。而我却在与王世襄先生共赴春暄之时,听王老给我破解古人未解之谜,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一大幸事也。 不知不觉,我和王老已经聊了一个半小时了,小保姆下来请王老回去吃饭,我知道该告辞了,我说请王老在《中国葫芦》上签个名吧,谁知王老却摇了摇头,“书看了就行了,签名就不必了”,我闻声一愣,真的没有想到王老会拒绝,当时怔怔的,不知说什么才好,看到我尴尬的样子,王老忽然脸上的皱纹又舒展开来,“把书拿来吧”,我喜出望外,可身上竟然没有带笔,老爷子不紧不慢,手伸向怀里,摸出了一支签字笔,给我签下了姓名和日期。九二高龄的王老字迹依然清丽潇洒,力透纸背。
作者:李其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其功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