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一下“自我”的概念。
个体的自我是一个由多种成份构成的动力系统,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即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体的个体,在身体、情感和认知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二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未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随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
“自我”是一个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其中的“知”即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是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等。3岁以前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方面,即认识自己,区分自己和他人,形成自我概念等等。
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会经常发生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当玩具来玩耍的情况。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关系到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
那么,两岁前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呢?
0-3个月:宝宝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兴趣,开始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身边的其他成年人。但此时宝宝最感兴趣的还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婴儿,这时候的宝宝已经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啦。
3-8个月:宝宝会在镜子里认出自己,宝宝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与自身的关系:一起挥手,一起拍掌,一起笑等,从这些一致性的动作中宝宝认出了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区分更加巩固了。
8-12个月:宝宝已经可以利用自己的外貌特征认出自己啦,在一大堆照片也能挑出自己的照片,这个时候宝宝已经认识到自己是永久存在的,是稳定而连续的。
12-24个月:这个阶段宝宝不将不断学习到自我的其他特征,比如年龄、性别等等。两岁的小宝宝已经能简单表述:“我是XX,我2岁了”。此时宝宝不需要照镜子,不需要看照片,也知道自己的存在啦。
个体的自我是一个由多种成份构成的动力系统,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即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体的个体,在身体、情感和认知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二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未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随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
“自我”是一个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其中的“知”即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是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等。3岁以前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方面,即认识自己,区分自己和他人,形成自我概念等等。
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会经常发生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当玩具来玩耍的情况。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关系到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
那么,两岁前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呢?
0-3个月:宝宝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兴趣,开始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身边的其他成年人。但此时宝宝最感兴趣的还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婴儿,这时候的宝宝已经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啦。
3-8个月:宝宝会在镜子里认出自己,宝宝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与自身的关系:一起挥手,一起拍掌,一起笑等,从这些一致性的动作中宝宝认出了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区分更加巩固了。
8-12个月:宝宝已经可以利用自己的外貌特征认出自己啦,在一大堆照片也能挑出自己的照片,这个时候宝宝已经认识到自己是永久存在的,是稳定而连续的。
12-24个月:这个阶段宝宝不将不断学习到自我的其他特征,比如年龄、性别等等。两岁的小宝宝已经能简单表述:“我是XX,我2岁了”。此时宝宝不需要照镜子,不需要看照片,也知道自己的存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