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68,266贴子:12,565,745

回复: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启三年(1623),毛文龙鉴于辽东的金州地势险要,南可通旅顺口,北可通三牛坝,西可通广宁,向东可以收复失地,如果据有这座城池,那么陆路能够遏制后金骑兵的南下,海路能够前往登州运粮,还可以同皮岛构成犄角之势。于是,率领部将张盘拿下金州,命张盘驻守此地,自己仍旧退回皮岛。朝廷因此提升毛文龙为左都督,挂将军印,赏赐尚方宝剑。不仅认可他镇守皮岛的事实,而且予以嘉奖,希望他在牵制后金军队方面发挥作用。
  当时朝廷上下都认为毛文龙在海外有牵制后金军队的功劳,兵部的估价是:毛文龙要消灭后金显然力量不足,但是要牵制后金则绰绰有余。工科给事中杨所修说得更为明确:自从后金猖狂以来,毛文龙是孤撑海上的唯一力量,经常在后金的肘腋间撩动、牵制。后金军队没有离开老寨,不时前往攻掠;后金军队离开老寨窥探边关时,乘机捣袭,断绝它的后路。这就是毛文龙控制皮岛、金州的战略价值。因此皇帝朱由校在谕旨中,多次嘉奖他:“多方牵制,使奴狼狈,而不敢西顾,惟尔是赖。”在派遣内官监太监、御马监太监前往朝鲜册封国王李倧时,皇帝特地命他们转道前往皮岛,赏赐毛文龙蟒衣、银两,表示朝廷并没有忘记这位孤守海外的将军。


IP属地:甘肃174楼2014-11-10 09:35
回复
    “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IP属地:甘肃176楼2014-11-10 09:36
    回复
      袁崇焕执掌辽东军政大权后,他的头衔是: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毫无疑问,皮岛、金州的毛文龙应该在他的节制之下。然而,毛文龙拥有先帝赏赐的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使他感到比较棘手。他早就听说毛文龙在海外多年,成为不受地方官节制的割据势力,因此确定了对付毛文龙的态度: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基本的倾向是想方设法除掉这个割据势力。
        他的第一招,就是试图从经济来源上卡住毛文龙,迫使他就范,以显示钦差督师的下马威。他宣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登州船只出海,凡是运往皮岛的物资,一律先运至宁远附近的觉华岛(菊花岛)由督师衙门登记挂号,才可以经由旅顺口运至皮岛。这一举措,无疑是把皮岛的经济命脉置于督师衙门的控制之下,不仅限制了毛文龙粮饷、装备的供给渠道,而且切断了他的海上贸易路线,是非常致命的一击。毛文龙立即向皇帝申诉:长期受到诽谤,早已心如死灰。不料,袁督师竟然封锁登州沿岸,不许一船出海,以致客商船只不敢前来。故而部下士兵惊惶地说:这是拦喉切我一刀。毛文龙礼单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毛文龙借用士兵之口,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拦喉切我一刀。”或许有一点夸张,毕竟点到了要害,道出了袁督师对毛将军的基本态度。由于皇帝正对袁崇焕“五年复辽”寄予厚望,不便对他的举措表示异议。毛文龙见皇帝没有表态,再呈上一本奏疏,倾诉他在海外苦苦支撑的苦衷:臣受命九年,一直受到误解。是为了冒领军饷?是为了贪图金钱?都不是,只不过是为了恢复辽东国土。臣一介末弁,孤处天涯,对于是非曲直、生死命运早已置之度外,不想争辩。实在是朝廷大臣对我有偏见,他们只考虑怎么除掉我,而不考虑怎么消灭敌人。毛文龙把这种状况概括为一句话:“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为了发泄私忿,而置国家江山于不顾,同室操戈。
        “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此时此地的毛文龙,真切地感受到同室操戈的威胁,是真实心态的流露,而并非耸人听闻,因为他已经离死期不远了。真是一语成谶,不幸而言中。


      IP属地:甘肃177楼2014-11-10 09:37
      回复
        朱由检作为皇帝,处于袁、毛之间,左右为难,他支持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计,也理解毛文龙孤撑海外的苦衷,不想厚此薄彼,更不想由于支持毛文龙而破坏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所以他对于毛的奏疏只是淡淡地答复:“军中一切事宜,当从长商榷。”他万万没有料到,不久毛文龙就被袁督师处死,再也无法“从长商榷”了。如果当时他明确地批评袁而支持毛,也许这场同室操戈的悲剧可以避免。
          袁督师处死毛文龙以后,在给皇帝的报告中透露:“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表明他一上任就决心处死毛文龙。当他还没有离京时,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到他的寓所商谈辽东事宜,袁崇焕明确地回答:先从皮岛做起,也就是“入其军,斩其帅”——在毛文龙的驻地处死毛文龙。能够阻止这一行动的只有皇帝,但朱由检并没有支持毛文龙,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袁崇焕也知道,皇帝是优容毛文龙的,所以他凭借钦差大臣的身份,手中握有尚方宝剑,可以便宜从事,以先斩后奏的方式处死毛文龙。


        IP属地:甘肃178楼2014-11-10 09:37
        回复
          袁崇焕所说“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是经过周密策划的。进士出身的袁督师,毕竟比行伍出身的毛将军精于算度,工于心计,他精心策划了圈套,让毛文龙来钻。为了麻痹对方,他请户部先凑发十万两军饷,缓解毛部的怨气。到了崇祯元年(1628)十二月,计划大体安排妥当,“文龙有死无生”已成定局。当毛文龙派人向督师衙门索饷时,袁督师佯装不知,故意在大庭广众之间说:文官不肯体恤武官,成何体统!于是把天津运来的粮饷拨十船给皮岛,还随船带去犒赏银两、猪羊酒面之类。日后袁督师自己声称:这些做法都是愚弄对方的,毛文龙果然中计了。
            毛将军到底是一介武夫,至死都没有识破督师大人算计他的谋略,还特地赶到宁远去参见督师大人。袁督师并没有在宁远的督师行辕处死毛文龙,是考虑到毛的部下没有亲眼目睹,如果激发事变,将不可收拾。他决定深入海岛,到穴中擒虎,也就是他所说的“入其军,斩其帅”。就是这次会面,他与毛文龙商定,在旅顺口外的双岛再次会面,同时检阅毛部将士。
            这是袁崇焕的精心策划,他决定在双岛出其不意地逮捕毛文龙,立即处死。毛文龙完全被蒙在鼓里,毫无察觉。
            先斩后奏,袁崇焕处死毛文龙


          IP属地:甘肃179楼2014-11-10 09:37
          回复
            崇祯二年(1629)五月二十五日,袁崇焕从宁远出发,二十九日抵达旅顺口外的双岛。毛文龙于三十日夜间从皮岛赶来。六月初一日,毛文龙前往督师船上拜谒,送上礼品,表示欢迎督师前来视察。过后不久,袁崇焕来到毛文龙的营帐回拜。寒暄过后,督师大人试探道:辽东海外只有你我两人,必须同舟共济方可成功,我从海上历险来到此地,想和你商量进取大计。毛文龙随口答应:如果钱粮充足,你我相互帮助,要取得成功,并不是难事。起身告辞前,袁对毛说,船上不便设宴,想借用你的营帐设宴。毛礼貌而恭敬地答应了,他丝毫没有察觉有什么异样动态。
              六月初三日,袁督师登上双岛,毛将军率领将士列队欢迎。进入帐篷后,两人密谈到三更。第二天,毛将军设宴为督师大人接风。宴会后,两人又密谈至深夜。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只能从袁崇焕事后给皇帝的奏报中了解一个大概。


            IP属地:甘肃180楼2014-11-10 09:37
            回复
              袁试探道:你久劳边塞,为何不回老家杭州,在西湖享受乐趣?
                毛顺势应答:我早有此心,但只有我知道消灭后金的诀窍……
                袁打断他的话:朝廷有人代劳,不必借重你的远征。
                毛针锋相对:此处谁能代替得了?
                看似闲聊,已隐约闻到些许火药味,袁督师要毛将军告老还乡,毛则反唇相讥,此地舍我其谁?
                袁赶紧调换话题,缓解气氛,说要赏赐毛部官兵每人银一两、米一石、布一匹,请毛拿出他的将士花名册。毛不愿意亮出家底,建议随他前来双岛的三千五百人明日领赏。


              IP属地:甘肃181楼2014-11-10 09:38
              回复
                青史凭谁定是非


                IP属地:甘肃187楼2014-11-10 09:41
                回复
                  对于朱由检而言,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已经把辽事全权托付给了袁崇焕,只要能够实现“五年复辽”大计,一切都可以便宜从事,处死跋扈的毛文龙当然难以问罪。
                    对于袁崇焕而言,处死毛文龙,可以说是一大错误,于己于国都是弊大于利。
                    从自身考虑,他在处死毛文龙之前曾经发誓:我如果不能恢复辽东,愿意先试尚方宝剑以谢罪;在给皇帝的奏疏中也说:臣如果不能五年复辽,请求皇上将臣处死。这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如果不能实现五年复辽的诺言,那么日后的下场也许比毛文龙更惨。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所说,袁崇焕杀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从国家考虑,临敌斩帅乃兵家大忌,涣散军心,削弱牵制后金的犄角之势,使皇太极消除了后顾之忧,坐收渔翁之利。这一切不幸而被毛文龙所言中:“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令人惊讶的是,袁崇焕在杀了毛文龙之后也流露出同样的心情,在归途中赋诗一首,不加掩饰地抒发了“同室操戈”的遗憾,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


                  IP属地:甘肃190楼2014-11-10 09:41
                  回复
                    诚然,毛文龙确有问题,比如飞扬跋扈、不听节制、虚冒军饷等。但是他在皮岛和辽东有着不可替代的牵制作用,从全局考量,是不应当处死的。他是后金军队南下骚扰的最大后顾之忧,似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负责监督兵部的兵科都给事中张鹏云,在读了袁崇焕斩毛文龙的奏疏后,发表评论,在表示赞赏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毛文龙所在的皮岛,离开后金八百里,固守根本不成问题,牵制敌人有点遥不可及;但是他所控制的旅顺、金州等地,地势险要,距离宁远又近,屯重兵于此,平时可以壮大声势,战时可以深入虎穴,已经无可奈何地认可毛文龙的辖区有牵制后金军队的战略作用。兵科给事中宋鸣梧也指出,兵法强调用犄角之势牵制敌人,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后金“首尾狼狈”。即使袁崇焕本人也明白这一点,他说:毛文龙的东江(皮岛)一镇,“乃牵制之必资也”——是牵制敌人必须依靠的力量。


                    IP属地:甘肃191楼2014-11-10 09:42
                    回复
                      有鉴于此,后金始终把毛文龙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屡次派兵征剿难以奏效,试图招降也没有成功。皇太极无法做到的事情,袁崇焕帮他做到了,这就叫做“亲者痛而仇者快”。
                        以后的历史以惨痛的事实证明了这点。毛文龙被杀的直接后果,就是后金兵临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这一事件从反面证明,毛文龙的牵制作用一旦解除,后金就可以肆无忌惮地长驱南下。袁崇焕因此而被捕入狱后,官员们纷纷评论。有的人指出:毛文龙的部将有背叛迹象,不胜惊忧,海岛一旦落入敌人之手,足以成为明朝的大患,可以四处出击。有的人因为毛文龙部将哗变,指责袁崇焕是假公济私,当务之急是尽快把在京城的毛文龙之子毛承禄派去安抚。


                      IP属地:甘肃192楼2014-11-10 09:42
                      回复
                        但是为时已晚。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等,在登州发动武装叛乱,几乎所向披靡,酿成山东大乱。它以一种讽刺意味向人们表明,毛文龙的军队,并非袁崇焕所说的那样只会冒饷不会打仗。不久,孔、耿率部投降皇太极,日后成为南下征战中一支相当有杀伤力的部队。当然,孔、耿的叛变责由自负,但是袁崇焕处死毛文龙,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IP属地:甘肃193楼2014-11-10 09:42
                        回复
                          几百年以后,历史学家谈起袁崇焕杀毛文龙这桩公案,意见十分分歧。
                            明清史前辈学者李光焘在1940年代撰写的长篇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探幽索微,清理毛文龙史迹,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扑朔迷离的史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他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毛文龙在东江(皮岛)的作用全盘否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死有余辜。这种毫无回旋余地的过于偏激的结论,与他的论文风格显得格格不入,令人费解。
                            无独有偶,1980年代研究袁崇焕的专家阎崇年,在《袁崇焕“斩帅”辨》中,从推崇袁崇焕为“民族英雄”的立场出发,为他处死毛文龙百般辩护,极力证明他杀毛文龙“一无错处”。用心颇为良苦,可惜过于感情用事,难以令人信服。
                            相隔四十年,一个说毛文龙“一无是处”,一个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无错处”,何其相似乃尔!
                            1990年,尹韵公《袁崇焕诛毛文龙考》,对上述看法提出商榷,他援引辽东封疆大吏王在晋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袁崇焕杀毛文龙,实际上是帮助后金消除“肘腋之患”;如果不杀毛文龙,后金“必不敢长驱而入犯”。我以为,尹韵公的观点,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德国近代历史学家兰克说,历史叙述应当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这是我们的准绳,也就是说,应该不带任何偏见地恢复历史的真相。我无意为毛文龙翻案,只不过想把毛文龙之死的真相告诉读者。


                          IP属地:甘肃194楼2014-11-10 09:43
                          回复
                            己巳之变与袁崇焕的悲剧
                            (1)己巳之变
                            袁崇焕杀毛文龙,为后金军队大举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敌军越过长城、围困北京的己巳之变(按:崇祯二年是己巳年)。
                              崇祯初年,北方边防形势颇为吃紧,既要对付辽东的后金,又要对付漠南的蒙古。因为这个缘故,朱由检在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的同时,根据袁崇焕的推荐,任命三朝元老王象乾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督师宣府、大同一线,抵御漠南蒙古。并且要求他们二人共同协调边防大计。
                              王、袁二督师面议的结果,不谋而合,主张是一致的,那就是“抚西以拒东”,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所谓“抚西以拒东”,意思是,在西面用招抚的手段对付蒙古,集中力量抗拒东面的后金。可惜的是,这一方略并未奏效。因为皇太极深知漠南蒙古地位的重要,极力拉拢,又是联姻,又是盟誓,又是封赏,力图获得同盟军,为他的南下寻找突破口。事实上,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漠南蒙古勾结后金,为后金提供通道,成为不可忽视的隐患。
                              辽东明军内部同室操戈,袁崇焕杀毛文龙,为皇太极发兵南下提供了一个极佳时机。


                            IP属地:甘肃200楼2014-11-27 14:09
                            回复
                              这显然是袁崇焕没有料到的,十一月初五日,他亲自率领部队增援,并且把部署情况报告朝廷:由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教守山海关,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昌平总兵尤世威保护帝王陵寝,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兵曹鸣雷、辽东总兵祖大寿守蓟州。袁崇焕自己居中调度。
                                十一月初十日,刚进入内阁的大学士成基命鉴于形势严峻,向皇帝推荐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兵马钱粮,驻扎通州,确保京师安全。朱由检召见孙承宗,磋商京师防务大计。孙承宗是老资格的军事家,认为袁崇焕过于收缩于京师外围,是消极防守,他主张布防于蓟州、顺义、三河一线,而不赞成退守昌平、通州一线。因为三河位于蓟州与通州之间,守住三河,就可以挫败敌军进犯通州逼近北京的企图;也可以防止敌军南下香河、武清,包抄北京的南翼。


                              IP属地:甘肃202楼2014-11-27 14: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