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盖州市民在盖州南关普济寺正门南胡同约70米处发现了一段青砖长墙。经盖州市古城办工作人员确认,此处为600多年前明代盖州南城墙遗址。
城墙遗址呈东西走向,高约1.9米,长约50米,部分被居民房屋包裹,砌在了屋子内。整体由青砖砌筑,看起来坚固无比,部分保存完好的青砖上有模糊印章痕迹。
盖州文物局局长王鹤邦介绍:这些名字是明朝工匠在烧砖时刻上去的。当年为保证城砖的质量,对制砖、筑城的工艺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朝廷要求各地在生产的城墙砖上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窑匠等5到6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相关人责任。“名字都烧在砖上了,谁也赖不掉。”
盖州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城墙周长3260米,石条垒砌的城基宽8.5米,顶宽7.75米,青砖砌面,中间夯土。据《奉天通志》载:盖州卫城,辽辰州旧址。洪武五年,指挥吴立创建。
盖州古城墙的遗址有近600多年历史,是东北地区为数不多遗留下的城墙遗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此前,盖州古城墙遗址仅存东城墙两段,总长约350米。这一发现,让盖州古城墙遗址从过去的两段增加到三段。
城墙遗址呈东西走向,高约1.9米,长约50米,部分被居民房屋包裹,砌在了屋子内。整体由青砖砌筑,看起来坚固无比,部分保存完好的青砖上有模糊印章痕迹。
盖州文物局局长王鹤邦介绍:这些名字是明朝工匠在烧砖时刻上去的。当年为保证城砖的质量,对制砖、筑城的工艺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朝廷要求各地在生产的城墙砖上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窑匠等5到6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相关人责任。“名字都烧在砖上了,谁也赖不掉。”
盖州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城墙周长3260米,石条垒砌的城基宽8.5米,顶宽7.75米,青砖砌面,中间夯土。据《奉天通志》载:盖州卫城,辽辰州旧址。洪武五年,指挥吴立创建。
盖州古城墙的遗址有近600多年历史,是东北地区为数不多遗留下的城墙遗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此前,盖州古城墙遗址仅存东城墙两段,总长约350米。这一发现,让盖州古城墙遗址从过去的两段增加到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