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蒙 自县志》载:“蒙属自明以来,故家世族最重读书,由阑阅以乡 间,弦诵达旦不辍。”彝族子弟读书甚少和“夷民不知文诰,凡 长官有所征发,则用木刻,其制,楔木形似鱼而书其事,彝民奉 行惟谨”、“有所贸易,亦用木刻书爨字于上”等状况得到了根本 的改变。 蒙自明、清时文化所表现出的是彝汉文化交融,所呈现的是 一种互动的状态,彝族以读汉文,以中举为官为信条,所表现出 的是寻求政治的超强意识,改土归流后更为突出,“习汉文、讲彝 语”的状况明清至民国皆然,成为蒙自彝族的最独特文化现象之 一,彝族将汉儒文化融合吸收和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的同时,又 较好地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如崇虎、崇火、尚黑、尚武和崇拜 祖先,严格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服饰、习俗、礼规又是一种 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此在明代以前迁入蒙自城区、坝区人口较少的汉等民族,所面对的是“以夷治夷”的土司统治下边疆特殊地 域和那些刚直不阿、恩不感怀、威不畏惧,以保持“崇正”彝族 传统文化而感自豪的倮倮人,部分迁至山区,更多的是选择变服 从其俗落籍地方彝族势力较强的城区和坝区,在蒙自坝区除明正 德六年(1511年)军屯的新安所为最早汉族聚居地外,明以前均 未能形成汉族聚居村寨,即在蒙自政治中心的城区、经济文化较 发达的坝区多为彝族居住,汉族融入彝族是必然的,成为区别与 云南内地、滇中南各州县彝汉杂居区城区、坝区彝融人汉不同的 现象,在今蒙自地区所见的部分彝族谱牒、碑铭等记载看,明洪 武年问以后迁移而来屯田的,有军人、平民、流放充军犯人、官 吏等等,他们大多变服从俗,落籍当地,地处偏远的屯田汉民, 则逐渐融合于彝族之中,族性由汉族变为彝族,在今彝族中相传 祖籍南京应天府人氏的说法,即是这种明清彝汉两个民族相互融 合的结果。在境内最早汉族聚居的芷村为代表的山区又出现了与 城区、坝区相反的现象,即在山区又是彝族融合于汉族之中,彝 汉文化交融,使彝族贝玛(毕摩)精通汉语文,用彝文翻译汉族 名著并行推广,彝族传统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永乐十八年 l(1420年)土知县禄胜邀民间有名望的贝玛(毕摩),以官办形式 在蒙自开办彝文塾馆,教授历史、文学、历算、伦理、天文、医 药、祭典、编译等,使蒙自彝文私塾教育达到少有的高峰,成为 滇中南各州县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据考阿迷(今开远)大庄上 裴底流传的彝文典籍《吾查》、《门查》、《摆罗史》等亦系从蒙自 传过去的。 彝族“龙”原与汉族观念是不同的,彝族龙图腾崇拜起源于 哀牢夷(彝)九隆神话,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 期的产物。四川三星堆出土三千年前青铜树祭祀器物,反映了彝 族龙树崇拜历史的源远流长,随着明清彝汉文化交融,彝族祭龙 也被汉等民族所接受;彝族虎文化也成为汉、壮等民族崇拜之一,虎文化也被汉、壮等民族所接受,将虎头标志作为吉祥、驱邪之 物刺绣在小孩的帽、衣等物件上,制作在各种陶石制品上;宗 教信仰方面,彝族中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术、占卜、招魂等在 汉、壮等民族中风行不止;彝族火文化也为汉、壮等民族所接受, 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过火把节也成为汉、壮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 日,并载入地方志史籍;彝族语言、服饰、饮食、禁忌也很深地 影响着汉、壮等民族,彝语成为蒙自各民族最通用的语言之一, 阿嫫(母亲)演化的大嫫(大妈)、阿爸(阿叔)至今仍在汉、壮民间广泛流行,成为常用语言,彝族语言地名也被汉、壮、苗 等民族认可,服饰也趋于大同小异,新中国成立前汉、壮等民族, 除上层人士,老百姓衣服与彝族服饰基本一致,即男子穿结布疙 瘩与黑为基色的对襟衣裳,女子戴围腰,由彝族原始饮食“剁 生”演变而来,以“皮干生”为代表的生(淹)凉拌菜,以鲜甜 味美深受好评,成为城乡各族所乐意的饮食文化,“凡土人过时 节,往来以白糯米为软饭,之为饼,折而捻之,若半月然,盛以 瓦盘致亲厚以为礼之重”之俗,渐而发展成为各族喜爱的米线;受彝族影响多法勒壮族和山区汉族禁忌基本与彝族一致;彝族为 小孩“讨名字认干亲家”在汉、壮等民族中也不鲜见;彝族的儿戏“老虎抱蛋”也在汉、壮等民族中流行;在汉、壮等民族民间 广泛流行的神话、民间故事、笑话、谚语、格言,都有着彝族文 化的色彩,同样汉族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月半接送祖 宗等节也被彝族所接受;彝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自古以牛马 纳聘的传统,也被汉族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改变; 彝族传统火葬习俗也被汉族的棺葬所代替;汉族中的生儿育女做 周岁客“抓周”礼仪在彝族中也时兴;汉族花灯传入蒙自彝区,同样被彝族吸收,在长期表演中,逐渐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彝族 花灯戏剧;城、乡、官、民风俗的大同小异,足见以彝汉为代表 的民族文化交融之深,境内汉、彝、壮、苗等民族共同特征为相容、好客,朴实、刚直成为蒙自人的共同特征;总体蒙自文化中 显现的是包含了浓重的边地文化和多元文化。 五、结束语 彝族作为蒙自土著、开拓者和主体民族,创造了蒙自悠久的历史文明,蒙自一名因彝族而得名,蒙自文明因彝族而辉煌,在 跨越2l世纪的今天,蒙自彝族所表现出的那种博大精深的表层文 化、深层文化,仍不失为一笔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田野调查、史学、彝学的不断推进深入研究和《蒙自彝族历史文化》的出版发行,将使古老蒙自彝族历史在南滇大地上重新放出光彩,并在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一席。正在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彝族花灯和蒙自彝族语言、彝族尼苏古乐、婚俗土风舞《阿尼勾 娜》、彝族山歌,鱼磷吹奏、三步弦、板凳龙舞将得到更好的传承 和再现。
注:本文为OCR图片识别结果,难免有误,具体以出版物为准!
作者:陆胜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红河民族研究所)
出处:李朝开主编《彝族文化与彝族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334~344
注:本文为OCR图片识别结果,难免有误,具体以出版物为准!
作者:陆胜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红河民族研究所)
出处:李朝开主编《彝族文化与彝族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3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