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阳风俗
九九重登高节,在古时,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户外游玩活动,当然也是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一次。在一些地方,这天是村塾开始夜读的日子,《新河县志》云:“自本日始,村塾学子开始夜读。”
重阳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活动是登高、赏菊、插茱萸,由此也衍出了一些小的节俗活动。
1、登高
(重阳登高,选自《北京风俗图谱》)
重阳最突出的节日就是登高了。登高之俗起源很早,宋高承《事物纪原》云“齐景公始为登高”,是说战国的时候已经有登高活动了。不过当时的登高并不固定在重九。重九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刘歆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魏晋南北朝时,重九登高之俗已经完备。从民间到宫廷,登高之举都极为盛行。文人墨客更是热衷,关于登高之谷的起源,民间相信“桓景避灾”,文人雅士更倾向于“孟嘉落帽”。
孟嘉落帽是一个文人故事。晋朝永和年间,有位叫孟嘉的,在附马桓温的帐下任参军,他就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这位孟嘉少负才名,很受大将军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别人作诗叽讽,才高胆壮的孟嘉逞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众人。由此,后世有人说九九登高以“孟嘉落帽”为始。
“桓景避灾”的故事后面会提到。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九九登高不仅是临高饮宴、赋诗作文而已。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称“茱萸会”,因为登高有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习俗。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缘起,多推及桓景避灾的故事。后世对其作用多解释为避灾、御初寒。
除茱萸囊外,重阳的又一节物为重阳糕。重阳糕的原型为汉代的“蓬饵”。《西京杂记》云:“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唐宋时称重阳糕,明清时也叫“花糕”,因其上缀饰粟子、枣子,斑斓如花,故称。
重阳运动型的活动除了登高之外, 还有围猎、骑射。唐宋宫廷多有此举。
1、菊花会
金秋九月,菊蕊笑绽,千姿百态,故九月也叫“菊月”。重九为九月令节,菊也就和重阳密不可分了,所以重阳也叫“菊节”、“菊花节”。重九菊节和菊有关的节俗活动有赏菊、簪菊、饮菊花酒、食菊糕等。
(重阳赏菊 选清《十二月令图轴》)
(菊市 聊斋图册)
(赏盆菊)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春兰秋菊并称,向来被视作花中神品。褒赏菊之风在屈原之时就已经出现。汉代,人们饮菊花酒以延寿,《西京杂记》载有此事。到唐宋,赏菊之举蔚成大观。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宋时赏菊之俗最是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玩赏菊花。赏菊之外,还是簪菊。这种习俗起初或有避恶之意,后来则纯粹是为了装饰。此外,当时人们还用菊花装枕头,俗说可以去头风、明眼目。以菊花之饮食更是我国古老的风俗。早在先秦,屈原诗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饮菊花酒,在西汉文献中就有记载,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而宋代则有以菊花入糕的菊花糕。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到唐宋,重阳节饮菊花酒已经蔚成风气。
为什么先民要在九月初九的重阳日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仅仅因为秋高气爽可享登临之乐、秋菊鲜美可品清酒之芳?
在传统的天文节令观念中,阳数代表的是开始,重要的“重阳”之日往往是季节更替的时间节点。比如,三月三上巳节,季节由冬转春;五月五端阳节,岁时由春入夏;而九月九阳气极盛,正是秋季即将结束,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刻。
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且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故重阳节登临;“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秋菊自古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是汉方医学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美酒;晚秋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稍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
民间历久积习的风俗往往被各种传说、读本加以勾勒描绘,再进一步成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牢固的民俗习惯。成功比附描绘重阳风习的传说,当属南朝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的“恒景登高”故事。
这里牵出了一个重要的中医传说人物,费长房。费长房,东汉方士。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从壶公(能缩身入壶的神仙,其故事即“悬壶”的由来)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费长房之事,载于《后汉书·方术列传》。
《续齐谐记》则是一部志怪小说。其中记载了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
全文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九九重登高节,在古时,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户外游玩活动,当然也是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一次。在一些地方,这天是村塾开始夜读的日子,《新河县志》云:“自本日始,村塾学子开始夜读。”
重阳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活动是登高、赏菊、插茱萸,由此也衍出了一些小的节俗活动。
1、登高
(重阳登高,选自《北京风俗图谱》)
重阳最突出的节日就是登高了。登高之俗起源很早,宋高承《事物纪原》云“齐景公始为登高”,是说战国的时候已经有登高活动了。不过当时的登高并不固定在重九。重九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刘歆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魏晋南北朝时,重九登高之俗已经完备。从民间到宫廷,登高之举都极为盛行。文人墨客更是热衷,关于登高之谷的起源,民间相信“桓景避灾”,文人雅士更倾向于“孟嘉落帽”。
孟嘉落帽是一个文人故事。晋朝永和年间,有位叫孟嘉的,在附马桓温的帐下任参军,他就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这位孟嘉少负才名,很受大将军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别人作诗叽讽,才高胆壮的孟嘉逞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众人。由此,后世有人说九九登高以“孟嘉落帽”为始。
“桓景避灾”的故事后面会提到。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九九登高不仅是临高饮宴、赋诗作文而已。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称“茱萸会”,因为登高有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习俗。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缘起,多推及桓景避灾的故事。后世对其作用多解释为避灾、御初寒。
除茱萸囊外,重阳的又一节物为重阳糕。重阳糕的原型为汉代的“蓬饵”。《西京杂记》云:“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唐宋时称重阳糕,明清时也叫“花糕”,因其上缀饰粟子、枣子,斑斓如花,故称。
重阳运动型的活动除了登高之外, 还有围猎、骑射。唐宋宫廷多有此举。
1、菊花会
金秋九月,菊蕊笑绽,千姿百态,故九月也叫“菊月”。重九为九月令节,菊也就和重阳密不可分了,所以重阳也叫“菊节”、“菊花节”。重九菊节和菊有关的节俗活动有赏菊、簪菊、饮菊花酒、食菊糕等。
(重阳赏菊 选清《十二月令图轴》)
(菊市 聊斋图册)
(赏盆菊)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春兰秋菊并称,向来被视作花中神品。褒赏菊之风在屈原之时就已经出现。汉代,人们饮菊花酒以延寿,《西京杂记》载有此事。到唐宋,赏菊之举蔚成大观。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宋时赏菊之俗最是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玩赏菊花。赏菊之外,还是簪菊。这种习俗起初或有避恶之意,后来则纯粹是为了装饰。此外,当时人们还用菊花装枕头,俗说可以去头风、明眼目。以菊花之饮食更是我国古老的风俗。早在先秦,屈原诗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饮菊花酒,在西汉文献中就有记载,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而宋代则有以菊花入糕的菊花糕。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到唐宋,重阳节饮菊花酒已经蔚成风气。
为什么先民要在九月初九的重阳日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仅仅因为秋高气爽可享登临之乐、秋菊鲜美可品清酒之芳?
在传统的天文节令观念中,阳数代表的是开始,重要的“重阳”之日往往是季节更替的时间节点。比如,三月三上巳节,季节由冬转春;五月五端阳节,岁时由春入夏;而九月九阳气极盛,正是秋季即将结束,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刻。
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且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故重阳节登临;“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秋菊自古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是汉方医学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美酒;晚秋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稍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
民间历久积习的风俗往往被各种传说、读本加以勾勒描绘,再进一步成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牢固的民俗习惯。成功比附描绘重阳风习的传说,当属南朝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的“恒景登高”故事。
这里牵出了一个重要的中医传说人物,费长房。费长房,东汉方士。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从壶公(能缩身入壶的神仙,其故事即“悬壶”的由来)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费长房之事,载于《后汉书·方术列传》。
《续齐谐记》则是一部志怪小说。其中记载了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
全文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