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唐诗宋词学习吧 关注:355贴子:7,099
  • 4回复贴,共1

读杜甫《前出塞》之三的一点体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杜甫《前出塞》之三的一点体会。该诗全文如下: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事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此诗选者不多,可能是嫌它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够高大吧。杜甫此诗无意塑造英雄,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来自社会底层,内心痛苦、矛盾,却又报国意志坚定、识大体明大义、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战士。作者着意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主人公内心那份忧伤,那份无奈,那份决绝与洒脱,读来令人敬佩,令人感伤。首句:“磨刀呜咽水”描写战士在边关的战前活动。“呜咽水”是借用。北朝乐府《陇头歌》中有:“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意境十分苍凉。此处既借指边关苦寒,又提挈全诗烘托气氛。你看,战士身处荒凉的边关,在鸣声呜咽的泉水边磨刀,做着战前准备。敌人还未见自己的手指已经受伤了。可以想见那景象是多么悲凉。“欲轻肠断声,心事乱已久”将战士的矛盾心理合盘托出:本想摆出一副英雄气概,把令人哀伤的边声(水声、军中及边疆民族演奏的乐声、歌声等等)置诸脑后,不去听它,不去想他,怎奈还是不由自主地去听去想,因为战士们心乱已久。这两句是直陈战士的内心矛盾而痛苦,以下四句来个转折,用反语表达战士们心乱如麻的原因。反语表面说战士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对自己的命运不存丝毫愤懑,而真正揭示的却是战士们内心极无奈、极不得已的状态。“丈夫志许国,愤惋复何有”,反语:既来战场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以身许国,自然不会再有什么怨愤了。“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进一步的反语:只希望当班师回朝的将领们的雄姿被画上了表彰功臣的麒麟阁的时候,我们这些战死疆场的士兵的姓名与尸骸,早早被人遗忘,化为乌有。生命既已葬送,姓名也湮灭无闻,战士们的奉献可谓彻底了,可是比起那些既保全了生命又满载荣誉而归的将领,怎么能让人不心存怨愤,不感到万般无奈呢。全诗后四句全是反语,用反语表达战士内心的愤懑与无奈,显得更加深沉有力。滚烫的语言从主人公胸膛中喷涌而出,具有控诉般的力量。唐代的士兵地位底下,不论是派差还是被抓来,当兵都属不得已。离别亲人前往死地在他们不仅痛苦而且害怕,但是作为臣民,当国家危难时理应以死报国的君臣大义他们也是明白的。他们一方面万般痛苦无奈,一方面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情现实与强烈对比又不能不使他们心存怨愤,谁也不是傻子,底层之人难道就那么蠢吗?应该说,深入底层社会,深入到战士的内心去揭示他们的感情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够做到的,在古代诗歌中这样深刻的底层人物的内心描写,唯老杜等少数人能之,他们的亲身经历使他们的感情贴近了底层民众。此诗语言直白,感情沉重、悲壮,充分显示老杜沉郁的诗歌风格。


1楼2014-11-07 10:30回复
    亲的文笔优美。敢问,这是自己写的?还是别人写的?


    2楼2014-11-08 19:12
    回复
      深入底层社会,深入到战士的内心去揭示他们的感情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够做到的,在古代诗歌中这样深刻的底层人物的内心描写,唯老杜等少数人能之,他们的亲身经历使他们的感情贴近了底层民众。此诗语言直白,感情沉重、悲壮,充分显示老杜沉郁的诗歌风格。
      这段话写得好!
      代表了广大作家的心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楼2014-11-08 19:16
      回复
        哀江南 读楚辞有感
        雾锁九嶷雨潇潇,山鸣谷应黑猿嚎。
        湘江水碧湘竹斑,红泪湘娥临湘水。
        颜色憔悴状如槁,行吟江畔著诗稿。
        屈子哀怨一何深,水远山长愁煞人。
        无尽伤痛血满胸,杜鹃年年血样红。
        宁赴江流饲水族,耻与奸佞共浮沉。
        湛湛江水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
        沅有芷兮澧有兰,魂兮归来哀江南。


        5楼2017-03-29 13: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