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联盟吧 关注:26贴子:82
  • 4回复贴,共1

2014.11.3~2014.11.9周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4.11.3~2014.11.9周刊
-起来,做全新的我!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从今始博爱,直至永永远远-


1楼2014-11-09 20:27回复
    解密码锁易 破心中锁难
    钱江晚报 高路
      去南京六合区新华西路民政大楼办事,水一定不能多喝,膀胱一定得大,因为很可能找不到方便的地方。
      据中国之声报道,有南京市民反映该大楼从一楼到三楼的洗手间全上锁,一楼竟然使用上高科技的密码锁。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厕所一直对外开放,厕所使用频率太高,卫生状况很差。
      一天到晚人流不断,“顾客”盈门,收不到一分钱,还倒贴上保洁费。如果我是那个厕所的主人,我也烦,不只是卫生状况差的问题,还有安全问题、传染病问题,你又不可能在厕所边装个探测设备,什么人能进什么人不能进。所以民政大楼将洗手间全上锁我们并不奇怪。
      问题是这几个厕所不是某个人的私人厕所,也不是某家企业的私产,它是政府大楼里的厕所。虽然它被圈在大楼里,可它的属性本来就姓公,别说厕所姓公,连整栋楼都姓公,它是花纳税人的钱建的。办公区域闲人免入,那是为了给公职人员创造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可是这厕所,它跟什么问题都无关,只跟方便的问题有关。很明显,这种洁癖搞错了对象,把政府大楼当成了自己圈子里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不否认,每一个厕所上锁的理由可能都很充分。民政大楼里厕所这般繁忙,可能是大楼外面的公厕太少了,群众无处方便,不得已让一个单位的厕所部分承担起了公厕的责任,这多少也有点不公平,至少要根据公厕的特点做一定的改造。
      可拿人多当借口也太牵强了,再多也不会比大街上的公厕多,公厕都能弄干净,大楼里的厕所更加没理由弄不干净。人多并不一定卫生状况就差,你再多能多过西湖边的公厕吗?可人家照样不是打理得干干净净。人少卫生状况就一定好吗?一颗老鼠屎能坏了一锅汤,何况是厕所。这也不是钱的问题,有装锁的钱,怎么就没个请保洁工人的钱?
      民政大楼里缺民心,一个方便的问题都不肯给予方便,你如何说服别人你是在为人民服务?民政大楼的厕所是干净了,可群众这一肚子的晦气又该何处排解?问题出在心里,不在厕所,心里出了问题,再小的问题也会变成门槛,心里坦然,再大的问题也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2楼2014-11-09 20:28
    回复
      拼凑式作文,舍本逐末
      钱江晚报 高路
        日前,南京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日记,主题是“秋天的树叶”,规定在日记中写出“十个成语,十个动词,一句名言,一句歇后语,一处歌词”。对此,有网友在网上吐槽。
        这位老师让很多人想起了苦涩的童年、那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晚上,我们之中有几个人没有曾经为老师的某个作文题目咬烂过笔头的?
        写作文难吗?自然是难的,文章千古秀,正因为难写,好文章才如此宝贵。它是文字立意节奏音律韵味的一种奇妙组合,浑然天成的好文章看起来更像是上天的恩赐,而非人力之功。不过,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这篇文章倒也不难,关于秋天或者树叶、或者秋天的树叶的,不管是成语、动词还是名言歌词都有不少,翻翻成语词典、百度一下,找几个顺眼的,然后把它们拼凑在一块,顺一下意思,写成一篇倒不是难事,没准还因为辞藻华丽,又有名言警句,既有好词又有好典,可以在好文章的评判标准中拿到高分。只是这样写成的文章到底是你写的还是用别人的东西堆的?
        这种作文如果拿来练笔写写也没什么大碍。我也不否认,只要运用得当,这的确也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文章说到底还是文字的组合,不同的排列会有不同的效果,技巧当然是重要的。
        可是技巧再重要它也不会比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更重要。我手写我心,自古好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或像大海磅礴而出,气象万千;或像涓涓细流,回味悠长,拼凑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本身就没什么乐趣可言。
        可怕的是,这么一篇拼凑的文章几乎可以将你对秋天所有美好的感觉全给破坏了。让你一想到秋天马上就联想到某年某月某日小学语言老师曾经布置过这么一个题目,于是脑袋短路、肌肉痉挛,对秋天的印象就只剩下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了。这种胃口一旦倒掉,落下的心里阴影可能是终身的,一旦有了畏惧想再培养起对文字的兴趣来就难了。我们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叹作文难写,很大程度上要拜当年的一些语文老师所赐。
        文章的本是意,至于用词用典都是末,成语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大家表达的,而不是拿来卖弄的,兵无定势,水无常形,三十六计不是拿来照搬的,而是给你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具体到写文章这件事上,应该教会大家思考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角度,就像这一片树叶,从一点嫩牙开始,到落叶归根,于是有了轮回的意义;换个角度,因为季节的不同,它就有了不同的颜色,它更是大自然的使者。因为形状不同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因为叶子的生与息而带来大自然的变化;落在土里是叶落归根,落在水里是另一种人生,你还可以比较今年的落叶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今年的人和往年有什么不同……
        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每条线索都能指向一篇好文章,这几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把这么有趣的再发现的过程搞得百度、拼凑,套用固定格式这般无趣,本身就违背了写文章的宗旨。
        作文之所以难写就在于束缚太多,要想开头,想结尾,还要想起承转合,整一段点晴之笔,结果本来就很有限的一点想像力全给这些赶跑了。为什么一定要写出什么东西,寄托什么感情,就不能让这种感情自然流露吗?问题是只要是真心流露,它一定会呈现出某种气质来,这就是文眼,根本无须事先的排布。从情开始未必能写出情,从物开始往往能深入情,好的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写文章。
        这些道理老师未必不知道,只是他忙于灌输,完全丢掉了耐心,对于整天拿分数来比高低的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会写文章,而是会写能得高分的文章。


      3楼2014-11-09 20:29
      回复
        未成年“英雄”如何面对“光环太重”
        戎国强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因在汶川大地震时勇救同学而获得“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的雷楚年,因涉嫌犯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昨天在成都被提起公诉。承办检察官指出,雷楚年的诈骗金额巨大并有流窜作案的特别严重情节,应当量刑在10年以上。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又让人费解的消息。一个英雄少年,一个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楷模,怎么会沦落为一个骗子,一个诈骗犯?有哪些原因导致了他的沦落?具体地说,有没有哪些人或部门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从英雄到罪犯,是一条怎样的轨迹?从中可以汲取哪些教训?
          《成都商报》试图还原雷楚年在成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之后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为人们解开疑虑提供了部分依据。报道说,地震发生时,雷楚年是彭州市磁峰中学的初三学生。震后,不少学校想免试录取这位英雄少年,他最终选择了成都的一所重点中学。但承办此案的检察官在提讯时雷楚年曾说:到高中后自己没怎么去读书。
          高中三年“没怎么去读书”,学校管过没有?报道没有对雷楚年高中学校的采访内容,却有对初中体育老师黄老师的采访内容。在雷楚年读高中后,黄老师再三要求他返校读书,但均不起作用,“经常逃课,他那时的光环好重啊,到处耍。走到哪儿都是英雄,最终迷失了自己。”
          雷楚年头上“光环好重”,是不是对他的管束缺失或管束失效的重要原因?2008年6月,雷楚年成为全国37名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的一员,他是代表团唯一的未成年人,参加报告团活动时由黄老师陪同。全国性的英模报告团,到了这个“级别”,是否学校觉得已经管不了雷楚年了?而报告团是临时性组织,雷楚年是中学生,报告团并不负有经常性的管束、教育责任——对雷楚年的管束、教育的空白,是不是这样形成的?至于他的父母,报道也没有提到,但整篇报道给人的印象,高中三年,已经没有谁能够管住雷楚年了。
          雷楚年在高中阶段就交了女朋友郝某,郝某说:“在相处的一年时间里,我没见过他去学校,平时就和年纪比较大的社会上的人玩。”对雷楚年管束、教育的空白,就由这些“年纪比较大的社会上的人”来填补了。这是不是“迷失”过程中重要的或关键的一环?
          这里,对社会,对“英雄”本人,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光环”?一个未成年人,完全靠他自己,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光环”,可能很难,需要教育者、成年人的引导。比如,雷楚年要外出演讲、做报告,要不要向学校请假?或者说,报告团要雷楚年外出参加活动,是只通知雷楚年,还是同时通知学校?如果相关程序是这样的:报告团通过学校告知雷楚年外出参加活动,活动何时结束,雷楚年几月几号必须回校上课,这样,就给雷楚年一个信息:你是一个学生,你始终要在学校管束之下,即使你是英雄,在遵守纪律方面,也不能例外,不能享有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殊地位和待遇——如果从雷楚年参加报告团一开始,就这样给他做规矩,用纪律约束帮助他树立“英雄无特权”的观念,这样,他就不可能“高中三年没怎么读书”,“年纪比较大的社会上的人”也就没有机会把他向另一个方向引导了。
          汶川地震中,雷楚年救出几名同学后,还积极参加救助活动,自己的老师受伤要动手术,他坚持要陪护老师,大家都说他是个重情义的孩子。但是,雷楚年成名后借自己的名气,声称可以通过自己所谓的“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了21人共46.3万元。他的前女友郝某说,雷楚年还经常在买了经济舱的机票后,利用抗震救灾英雄的荣誉免费升级为头等舱,还向她炫耀。一面是失去了学校的管束和教育,一面是社会上的特权思想的腐蚀和影响,雷楚年内心的道德天平就渐渐倾斜了。或许,这就是黄老师所说的迷失轨迹?


        6楼2014-11-09 20: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