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洪吧 关注:69贴子:631
  • 5回复贴,共1
在做人方面,臧洪算的上是义的典范了,同时,他忠主,重友,尤其重义,有救国之志,有管理地方的才能。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没有真正看清那个时代,没有看出当时群雄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一个利字。所以他有能力召集众势力会盟于酸枣,却无能力指挥他们同心协力。曹操与袁绍正值联盟,他请兵救援张超明显是不合时际的,他却不能理解,而认为是袁绍的错。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时代的认识还是肤浅的。正是由于这种价值观的矛盾,让他在那个时代中显地顽固而突兀。同时他自己在面对袁绍时也纠结着。张超袁绍的知遇之恩,旧主覆灭的深仇大恨。在这种利与义的价值观的冲突中,他的死也是必然。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11-10 00:16回复
    但是,从他的个人来说,他是做了对他来说最正确的事了。
    他与张超结为知己,为他召集联盟军。
    袁绍重视他的才能,请他统领青州,后又调他治理东郡,他都不辱使命。
    张超被曹操围攻,危在旦夕,他赤脚号哭向袁绍请兵。
    袁绍不肯发兵,张超最终身死,他断绝与袁绍的关系据城自守。
    袁绍攻城不下,派臧洪的同乡陈琳写信劝说,臧洪的回信仍完整的保留在三国志中。其真诚感人,唯有看了才能明白。信中表达了他誓死以报张超的决心。
    城中弹尽粮绝,士卒官吏百姓不愿丢下他逃跑,开始还挖老鼠,煮皮筋充饥,后来一点吃的都没有了,主簿拿出三斗米,想拿出一部分为臧洪作粥,臧洪不肯,让做成为薄粥,大家分着喝了。饿到最后,臧洪杀了自己的爱妾让士兵分食。将士们都涕泪肆流以致不敢抬起头。最终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竟无一个叛逃的。两位向吕布求援的司马看见郡城被攻陷,当下冲入敌阵力战而死。
    臧洪被袁绍俘虏,袁绍本想让臧洪屈服再挽留他,没想到臧洪言辞激烈,态度坚决,知其最终不能为己所用,最终杀了他。臧洪的同乡陈容在座,竟愿和其同死。袁绍坐上的人无不叹息:"怎么能在一天中杀死两位有志之士呢?"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11-10 00:16
    回复
      回复@无影屁 :亲自带兵去救这个可能还是有实际困难的,就像关羽失荆州刘备为什么不去救关羽差不多。
      书上没有解释,但臧洪身无军职,手下人应该不多。
      他代表的是袁绍,如果擅自救援,不就表示他袁绍要插手吗?袁知他激动,也可能限制了他的行动。
      他到袁绍这时回去的路已遭战乱,凭他自己的力量肯定还没到张超就已死了。他大概是想凭袁的威势来吓退曹吧。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11-11 00:10
      回复
        手机问题,那边发帖发不出来,请谅解!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11-11 00:11
        回复
          但他之所以困守孤城,信中有他的一些想法:
          岂悟天子不悦,本州见侵,郡将遘牖里之厄,陈留克创兵之谋,谋计栖迟,丧忠孝之名,杖策携背,亏交友之分。揆此二者,与其不得已,丧忠孝之名与亏交友之道,轻重殊涂,亲疏异画,故便收泪告绝。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
          。。。。。。
          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雠,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原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仆虽下愚,亦尝闻君子之言矣。此实非吾心也。乃主人招焉。凡吾所以背弃国民,用命此城者,正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故也。
          。。。。。。
          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而足下欲吾轻本破家,均君主人。主人之於我也,年为吾兄,分为笃友,道乖告去,以安君亲,可谓顺矣。若子之言,则包胥宜致命於伍员,不当号哭於秦庭矣。苟区区於攘患,不知言乖乎道理矣。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11-11 00:34
          回复
            确实,他的人格高度很高,志向远大,但他的眼光不足以支持他做大事,他的能力可以让一州安定,让一城百姓为之赴死,但也仅此而已了。
            再加上他性格刚直,视义高于一切,却没有曹刘那种能屈能伸的气度,没有荀程那种逆转乾坤的才智。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标准,最终覆灭于这个时代。
            他也是死于自己的"孤城"中了。。。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11-11 0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