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失言吧 关注:2贴子:104
  • 9回复贴,共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10 10:44回复
    在《政治生活》中命题,凡是要求回答:针对解决国内问题(主要是民生问题)政府(国家)这样做(或为什么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②我国政府要履行的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我国政府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宗旨: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④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意义:1.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3.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 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政府权威;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⑥如果材料中涉及到科技成就与发展: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力和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10 10:44
    回复
      国家如何履行经济职能:①国家要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经济调节---统筹规划,总体部署(即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合理运用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经济杠杆,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③社会管理----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④公共服务----信息引导,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并完善预警机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10 10:44
      回复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②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③措施:第一,将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第二,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第三,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必须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④劳动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补充:实现就业的主要措施:
        根本措施:通过国家经济发展带动就业;
        主要措施:多渠道实现就业:①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主渠道的作用;②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人数;③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国家:坚持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积极的就业环境,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者:劳动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
        4/19
        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统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10 10:50
        回复
          怎样学习高中哲学部分?
          答:学习政治,特别是学习哲学,平时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把教材中讲的政治观点和哲学原理弄明白,了解它是什么意思,把这些观点变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不要以为那只是别人的说教。只有学懂了才会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用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这个答题模式是长期形成的。它观点明确,一看你的原理用的对不对就知道你是不是明白题目的要求了。二是也比较好掌握。如果没有一个相关固定的模式,学生更不知如何去答题了。知道了原理和方法论以后,当然也并不等于你就会分析问题了。这还需要一些实际的训练,要学会把原理与实际结合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1-10 10:51
          回复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1-10 10:51
            回复
              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注意】①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条件不同而变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1-10 10:52
              回复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与发展的观点并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1-10 10:54
                回复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反对】否定和割断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1-10 10:5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1-10 15: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