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霸先吧 关注:462贴子:9,417
  • 2回复贴,共1

【陈武大帝】二十四史 陈书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中国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3-17 20:20回复
    ◎萧济 陆琼 子从典 顾野王 傅縡 章华
    萧济,字孝康,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博通经史,谘梁武帝《左氏》疑义三
    十馀条,尚书仆射范阳张缵、太常卿南阳刘之遴并与济讨论,缵等莫能抗对。解褐
    梁秘书郎,迁太子舍人。预平侯景之功,封松阳县侯,邑五百户。
    及高祖作镇徐方,以济为明威将军、征北长史。承圣二年,征为中书侍郎,转
    通直散骑常侍。世祖为会稽太守,又以济为宣毅府长史,迁司徒左长史。世祖即位,
    授侍中。寻迁太府卿,丁所生母忧,不拜。济毗佐二主,恩遇甚笃,赏赐加于凡等。
    历守兰陵、阳羡、临津、临安等郡,所在皆著声绩。太建初,入为五兵尚书,与左
    仆射徐陵、特进周弘正、度支尚书王玚、散骑常侍袁宪俱侍东宫。复为司徒长史。
    寻授度支尚书,领羽林监。迁国子祭酒,领羽林如故。加金紫光禄大夫,兼安德宫
    卫尉。寻迁仁威将军、扬州长史。高宗尝敕取扬州曹事,躬自省览,见济条理详悉,
    文无滞害,乃顾谓左右曰:“我本期萧长史长于经传,不言精练繁剧,乃至于此。”
    迁祠部尚书,加给事中,复为金紫光禄大夫。未拜而卒,时年六十六。诏赠本官,
    官给丧事。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云公,梁给事黄
    门侍郎,掌著作。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大同末,云公受梁
    武帝诏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并集。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由是京师
    号曰神童。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十一,丁
    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及侯景作逆,
    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寻以本官兼尚书
    外兵郎,以文学转兼殿中郎,满岁为真。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及讨周迪、
    陈宝应等,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中敕付琼。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及高宗
    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
    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阶次小逾,其屈滞已积。”
    乃除司徒左西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齐。
    太建元年,重以本官掌东宫管记。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
    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
    带寻阳太守。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累迁给事黄门侍郎,
    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直中书省,掌诏诰。俄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领扬州大中正。
    至德元年,除度支尚书,参掌诏诰,并判廷尉、建康二狱事。初,琼父云公奉梁武
    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
    书,著作如故。琼详练谱谍,雅鉴人伦,先是,吏部尚书宗元饶卒,右仆射袁宪举
    琼,高宗未之用也,至是居之,号为称职,后主甚委任焉。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
    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暮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
    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
    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
    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有集二十卷行
    于世。长子从宜,仕至武昌王文学。
    第三子从典,字由仪。幼而聪敏。八岁,读沈约集,见回文研铭,从典援笔拟
    之,便有佳致。年十三,作《柳赋》,其词其美。琼时为东宫管记,宫僚并一时俊
    伟,琼示以此赋,咸奇其异才。从父瑜特所赏爱,及瑜将终,家中坟籍皆付从典,
    从典乃集瑜文为十卷,仍制集序,其文甚工。
    从典笃好学业,博涉群书,于《班史》尤所属意。年十五,本州举秀才。解褐
    


    2楼2008-03-17 20:21
    回复
      《无诤论》言:摄山大师诱进化导,则不如此,即习行于无诤者也。导悟之德
      既往,淳一之风已浇,竞胜之心,阿毁之曲,盛于兹矣。吾愿息诤以通道,让胜以
      忘德。何必排拂异家,生其恚怒者乎?若以中道之心行于《成实》,亦能不诤;若
      以偏著之心说于《中论》,亦得有诤。固知诤与不诤,偏在一法。答曰:摄山大师
      实无诤矣,但法师所赏,未衷其节。彼静守幽谷,寂尔无为,凡有训勉,莫匪同志,
      从容语嘿,物无间然,故其意虽深,其言甚约。今之敷畅,地势不然。处王城之隅,
      居聚落之内,呼吸顾望之客,唇吻纵横之士,奋锋颖,励羽翼,明目张胆,被坚执
      锐,聘异家,炫别解,窥伺间隙,邀冀长短,与相酬对,捔其轻重,岂得默默无
      言,唯唯应命?必须掎摭同异,发擿玼瑕,忘身而弘道,忤俗而通教,以此为
      病,益知未达。若令大师当此之地,亦何必默己,而为法师所贵耶?法师又言:
      “吾愿息诤以通道,让胜以忘德。”道德之事,不止在诤与不诤,让与不让也。此
      语直是人间所重,法师慕而言之,竟未知胜若为可让也。若他人道高,则自胜不劳
      让矣;他人道劣,则虽让而无益矣。欲让之辞,将非虚设?中道之心,无处不可。
      《成实三论》,何事致乖?但须息守株之解,除胶柱之意,是事皆中也。来旨言
      “诤与不诤,偏在一法”。何为独褒无诤耶?讵非矛盾?
      《无诤论》言:邪正得失,胜负是非,必生于心矣,非谓所说之法,而有定相
      论胜劣也。若异论是非,以偏著为失言,无是无非,消彼得失,以此论为胜妙者,
      他论所不及,此亦为失也。何者?凡心所破,岂无心于能破,则胜负之心不忘,宁
      不存胜者乎?斯则矜我为得,弃他之失,即有取舍,大生是非,便是增诤。答曰:
      言为心使,心受言诠;和合根尘,鼓动风气,故成语也。事必由心,实如来说。至
      于心造伪以使口,口行诈以应心,外和而内险,言随而意逆,求利养,引声名,入
      道之人,在家之士,斯辈非一。圣人所以曲陈教诫,深致防杜,说见在之殃咎,叙
      将来之患害,此文明著,甚于日月,犹有忘爱躯,冒峻制,蹈汤炭,甘齑粉,必行
      而不顾也。岂能悦无诤之作,而回首革音耶?若弘道之人,宣化之士,心知胜也,
      口言胜也,心知劣也,口言劣也,亦无所苞藏,亦无所忌禅,但直心而行之耳。他
      道虽劣,圣人之教也;己德虽优,亦圣人之教也。我胜则圣人胜,他劣则圣人劣。
      圣人之优劣,盖根缘所宜尔。于彼于此,何所厚薄哉?虽复终日按剑,极夜击柝,
      瞋目以争得失,作气以求胜负,在谁处乎?有心之与无心,徒欲分别虚空耳。何意
      不许我论说,而使我谦退?此谓鹪褷已翔于寥廓,而虞者犹窥薮泽而求之。嗟乎!
      丈夫当弘斯道矣。
      《无诤论》言:无诤之道,通于内外。子所言须诤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而
      营末者也。今为子言之。何则?若依外典,寻书契之前,至淳之世,朴质其心,行
      不言之教,当于此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各得其所,复有何诤乎?固知本末不
      诤,是物之真矣。答曰:诤与无诤,不可偏执。本之与末,又安可知?由来不诤,
      宁知非末?于今而诤,何验非本?夫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而前后之事犹如彼此,彼呼此为彼,此呼彼为彼,彼此之名,的居谁处?以此言之,
      万事可知矣。本末前后,是非善恶,可恒守邪?何得自信聪明,废他耳目?夫水泡
      生灭,火轮旋转,入牢阱,受羁绁,生忧畏,起烦恼,其失何哉?不与道相应,而
      起诸见故也。相应者则不然,无为也,无不为也。善恶不能偕,而未曾离善恶,生
      死不能至,亦终然在生死,故得永离而任放焉。是以圣人念绕桎之不脱,愍黏胶之
      难离,故殷勤教示,备诸便巧。希向之徒,涉求有类,虽驎角难成,象形易失,宁
      得不仿佛遐路,勉励短晨?且当念己身之善恶,莫揣他物,而欲分别,而言我聪明,
      我知见,我计校,我思惟,以此而言,亦为疏矣。他人者实难测,或可是凡夫真尔,
      


      4楼2008-03-17 2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