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8日漏签0天
阜宁教育吧 关注:5,474贴子:103,37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阜宁教育吧
>0< 加载中...

提高孩子成绩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00后好烦
  • 探花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高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家长的牵挂都围绕高分数展开。然而学生如何才能考高分,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现在中小学的考试题,已经没有将教材内容略作改动便作为考试题的现象,试题,不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高度灵活。应对高度灵活的考题,只靠记忆恐怕不灵,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
  我们做一个分数与理解能力的关系模型:分数——知识的掌握、知识运用——理解能力。只有理解能力提高,才能正确的运用知识,进而考得理想的成绩。如此来看,理解能力便是学生考得高分的关键。
  准确的知识掌握,不见得能考得好成绩,因为现在的考试题太灵活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恰当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靠的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培养理解能力,是令学生,更是令老师纠结的问题。学生觉得该背的该记知识都会了,可就是成绩上不去。老师觉得自己已经把知识讲解的很清楚很明白,可学生在做试题时就是做不对。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便是老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仅仅围绕知识的记忆和讲解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理解能力是通过理解身边的人和事训练出来的。
  如果一个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都不理解,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抽象的知识。身边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比如父母、同学和老师。身边的事都是与自己有关的事。对身边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都不想理解,不能理解,可以想象这样学生是多么的封闭和麻木。一个封闭和麻木的人是无法理解抽象的与自己无关的课本知识的。
  学生对人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不是因为学生冷漠无情,而是因为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学生不是故意将自己封闭起来,当他只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心理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自然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在关心什么呢?学生在关心自己的低级趣味和灰色要求,比如时尚、游戏、偶像、追星、好吃的、好玩的、漂亮的衣服等等。当学生只在意这些东西时,他怎么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兴趣呢?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又怎么会对抽象枯燥的知识感兴趣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对身边的人和事有责任、有担当。这便是做人。
  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通过学好做人而获得提高的。理解能力是什么?理解能力是学生心灵和思维的开放的程度,开放的程度高,心灵中容纳的知识和思路就多,做比较灵活的试题得分自然多。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家长和老师是成年人,需要知道培养理解能力的方法,那就是多和孩子沟通,把孩子当朋友,工作的事、生活的事、自己对工作、生活、对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和体会,尽量说给孩子。这样孩子的理解能力就会提高,理解能力迁移的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


  • 九月6月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问楼下


2025-05-28 15:40:59
广告
  • 剑出情谊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耐心,细心。


  • fncdzd
  • 探花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难难难


  • 真诚识天下
  • 进士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学习,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会学是关键。


  • 神舟十号enjoy
  • 榜眼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成绩很重要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才最重要。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阜宁教育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