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其逻辑思想主要集中于其著作【荀子】的【正名】篇中。关于“名”,荀况下了定义:“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期”是约的意思,即概括。“累实”即许多事物。此定义说,“名”是用来概括许多事物的属性的。荀况从推行王道和维护社会伦理的角度,推出了正名的必要性。“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王者只有通过正名,才能达到“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概念明确了,没有混乱,王者才可以推行王道而大家心意沟通,百姓才“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王者制名,形成概念时,先要了解“何缘而以异同”,要了解“同异”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事物不同方面的性质,然后通过“心”的综合作用把握事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随而命之”,形成不同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