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龙岩吧 关注:244贴子:1,102
  • 3回复贴,共1

【读书频道】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法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张志鹏

1.人物介绍
赵佶(1082-1135年),宋徽宗,北宋第八代皇帝,生于汴京(今开封),是著名的书画家,却是个失败的政治家。宋徽宗继位之初,也曾开言路、抑奢华、雪冤狱,激浊扬清。他将被贬常州的苏东坡官复原职,将贬到永州的宰相范仁纯(范仲淹之子)召回京城。此时的赵佶俨然一位有为之君。然而,文人浪漫的气质和不稳定的情绪注定了宋徽宗只能是一个艺术家,治国安邦只不过是三分钟的热情,舞文弄墨才是毕生的乐趣。他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杂耍艺人高置庙堂,委以重任。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他的造诣也涉及古玩典藏、乐、琴、诗等,可谓艺术造诣颇深。和南唐李煜一样,这位亡国皇帝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
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引导“院体”风格,充满盎然富贵之气。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死后其遗体草草焚毁,甚至有被金人用作灯油的记载。宋徽宗死后七年,金人才把所谓“遗骸”送归南宋,终年54岁,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县永佑陵。


1楼2014-11-14 16:50回复
      3.书法赏析
    (1)《秾芳诗帖》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全诗: “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每行二字,共20行。这首诗意境优美,诗意:浓艳的花傍著翠绿的叶,灿灿然开满庭院。清晨沾了露珠的花朵,娇羞如醉,黄昏的霞光照得它似乎要融化在晚风中。这样美的景致画家也难描绘,因为这是造化的鬼斧神工。但愿能做一只迷失在香径中的蝶儿,自在地随晚风翩翩起舞。
    全帖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赵佶“瘦金书”代表作。字大如斗,是徽宗少见的大字行楷作品。乍看之下,行笔在迅捷之中偶有顿挫之处,然而,细细观之,却大多是绢本重新装裱的织线扭曲所产生的变形,运笔上应该提腕行之,而少用指力。使转间亦大量省略了较细腻轻微的提按,而改为豪爽干脆的疾刷及踢钩,骨力更显绰约,如“化”“风”的最后一挑,线条也少弯曲多耿直,相对的显示出笔画搭造间的精准与矫矫不群。
    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3楼2014-11-14 16: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2)《瘦金体千字文》
      《瘦金体千字文》为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三年(1104)二十三岁时书赐童贯。朱丝界栏,素笺本,纵三十点九厘米,横三百二十二点一厘米,楷书,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原为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卷赵佶以其最具个人风格之“瘦金体”书写,整体匀整峭拔,筋骨挺劲,清爽润朗,飘逸灵动,正所谓"铁画银钩"。此种书体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书中瘦劲一路发挥到了极致,带有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一种书体。
       
      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干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欲借、风霜二诗帖》全文
      (1)欲借嵯峨万仞崇,故将工巧状层峰。
        数寻苍色如烟合,一片盘根似藓封。
      院宇接连常籍竹,池亭掩映却凭松。
      分明装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几韵钟。
      (2)风霜正蜡晨,早见几枝新。
        预荷东皇化,偷回北苑春。
        旗枪虽不类,荈孽似堪伦。
        已有清荣谕,终难混棘蓁。
      《欲借、风霜二诗帖>>,就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干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4)《夏日诗帖》
        
        诗帖钤“政和”连珠方印。曾经清代孔昭、许烈等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夏日诗帖》是书于政和年间,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传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瘦金楷书的一块玲珑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古人评论瘦金体云:“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是对瘦金书特色的高度概括。又有赞云:瘦金书“金镂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对瘦金体书法的高度艺术成就推崇备至。上述特点在此帖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毫无遗憾可言。
      【释文】清和节后绿枝稠, 寂寞黄梅雨乍收。 畏日正长凝碧汉, 熏风微度到丹楼。池荷成盖闲相倚,径草铺茵色更柔。永昼摇纨避繁缛,杯盘时欲对清流。
      附录:瘦金书与工笔画—谈宋徽宗《夏日诗帖》(陈振濂)
      “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这是宋徽宗《夏日诗帖》里的诗句。皇宫内院雕金画绣,煞是华丽;皇帝老子在妃嫔侍御的簇拥之下,竟会有“寂寞黄梅雨”的空虚怅惘,亦可见人心之难足了。
        


      4楼2014-11-14 16:59
      回复
          4.宋徽宗绘画欣赏
          
          宋徽宗是北宋的“画王”,其美学思想极为丰富而深刻,他的画尤其注重气韵和意境,其空间美和时间性,气局的充实与流走融和统一,成了美妙的抒情。《芙蓉锦鸡图》其尺幅就很美,绢本(81.5×53.6厘米),近乎“黄金分割律”,当然那时并无“黄金分割律”的概念,而完全体现为画家本人一种对美的感觉。
        这幅画的气韵与构局,因为有画有诗,还有题款钤印,因此空间处理大非易事。徽宗却举重若轻,在左边居中处出枝,写芙蓉花,一枝向上斜出,一枝向右横曳,而一只五色锦鸡正好停于侧目而视枝上,更压弯了枝梢,何其自然,何其轻盈优美。锦鸡飞临,背侧的姿态,头转向右上方,而尾羽斜贯,气接右下方,正好镇住两个大角,而与芙蓉花枝气运相和。右上两只戏蝶,上下流连,正好是锦鸡注目之方位。却又从左下角斜出白菊,两枝花头一斜一平,正好与芙蓉花枝的姿势相重(如诗律中的押韵)!
        画面布局好了,气势已贯注于上下,接于三个大角。难的是还要题诗,题款。在画中题诗,乃徽宗开了风气之先。这幅画题五言绝句一首,五言四行,正好题在右上部,在飞蝶和芙蓉花叶之间,这个题诗的位置,妙在封住了右侧之上,不让气逸,又高于锦鸡的头部,更引领锦鸡关注的目光向右上角透发。
        《芙蓉锦鸡图》完美地体现出这位极具艺术修养的皇帝的美学思想。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加之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的气质,堪称“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就构图而言,画幅左侧集中着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以清瘦劲健的笔体写就的诗文和精致艳丽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5楼2014-11-14 1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