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流行于河曲县及晋西北,辐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域。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
历史溯源
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汉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艺术特色
河曲民歌吟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尽显地方民俗风情。它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旋律简单、优美,音程跳度大,音调高亢、辽阔,节奏比较自由,口语化的装饰音较多,具有鲜明的山歌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