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瑟尔吧 关注:7,257贴子:15,618

不用翅膀可以飞行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土豆

陀螺的动进


IP属地:上海1楼2014-11-18 14:26回复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上海2楼2014-11-18 14:28
    收起回复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上海3楼2014-11-18 14:33
      收起回复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上海4楼2014-11-18 14:37
        回复
          视频来自:土豆


          IP属地:上海6楼2014-11-18 14:45
          回复
            反重力技术
            南太平洋波纳佩岛东南有一个叫泰蒙岛的小岛,在这个小岛延伸出去的许多珊瑚礁浅滩上耸立着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高达4米多的建筑物,像是一座座神庙。岛上充满了离奇、神秘的传说.在岛上也曾发生过类似“法老的毒咒”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德国总督伯格和德国考古学家卡伯纳,遭到了与发掘埃及古墓的英国爵士卡莫洛斯,及其助手一样的悲惨命运。不少学者认为南·马特尔遗迹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据估计整个建筑用了大约一百万块玄武岩,是从小岛北面的采石场开凿、加工成石柱后运到这里的.专家们估计,这需要1000名壮劳力从事劳动,那么光采石就需655年,每一根石柱用人工加工三角形,或六角形棱柱也需200~300年,最终完成这一工程则需1550年.专家们认为,根据岛上当时的人口状况,也不可能完成此项工程.美国的一调查组用碳l4法对遗迹进行了测定,表明这一工程是在距今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前后完成的,公元13世纪是萨乌鲁鲁王统治波纳佩岛时期,所以调查组设想环绕该岛的南·马持尔遗迹是作为王朝的要塞兴建的。可是王朝创始于公元l l世纪,在经历了200年的兴盛后就灭亡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呢?于是.有人提出了第六大陆文明的假说,1868年,驻印度的英国军官却吉伍德从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又从未向外透露的几个泥塑板上破译出了其中的记载:远古的太平洋上存在着辽阔的第六大陆,它包括东到夏威夷.西到马里亚纳群岛.南到波纳佩岛和库克群岛的广大区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距今约五万年前,文明发达,技术先进。昌盛一时,在12000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这与中国的《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奇肱国的记载不谋而合.中国古籍记载奇肱国离五门关4万里,那里的人能制造、驾驶飞车,随风游行四方。因此,却吉伍德认为,现今南太平洋上的无数岛屿是第六大陆的残骸,而南·马持尔遗迹就是泥塑板上记载的,第六大陆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 ——罕拉尼普拉。但是,长年从事波纳佩岛与第六大陆文明关系研究的詹宁不同意却吉伍德的观点,认为第六大陆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现今夏威夷岛东北五六公里的地方。他认为,泥塑板上记载的是古印度的历史,文中所描述的当时已有像今天的飞机一样能在空中飞行的机械,与古印度梵语叙事诗“摩呵婆罗多”中的记载相似。他认为第六大陆的文明和科学,与今天合理主义的科学不同,有控制重力的能力,即掌握了反重力技术,今天印度瑜伽行者能使身体飘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属于第六大陆文明之列。由此,美国反重力工程学专家戴维认为,通过反重力工程学的研究,也许可以揭开南·马特尔遗迹之谜。并根据由爱因斯坦统一场论导出的,和研究UFO所谓的音叉装置提出的,声共振作用产生反动力的假说,企图以此来说明南·马特尔遗迹巨石建筑的巨石,是用反重力控制法空运来的。他还指出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装置火箭,只是为摆脱月球的重力,是一种军事上需要的伪装,而与此同时,也使用反重力装置,那时,第六大陆文明高度发达,传播四方,因此,古老美洲的种种神秘建筑,可能与第六大陆文明的飞车、反重力技术等有关。
            那么,到底什么是反重力呢?反重力就是排斥物体的力,是同重力相对而言的。众所周知,有了万有引力,才有了自由落体的完善理论。但是近年科学家们的一些实验对此提出了挑战。著名物理学家费希巴赫根据对K介子衰变速度在接近光速时其延长寿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言的要长的研究,又做了大量自由落体的实验,提出了反重力的概念.他认为,反重力与称为超荷的粒子结合,这个排斥力也许与原子内的中子与质子的总数成比例.这就意味着从9米高处落下的羽毛比同样高度落下的铅球几乎早十亿分之一秒落地。理由是:铅球有更密集的质子和中子,具有更大的超荷,由这个超荷产生的反重力使物体远离地面,致使铅球的落下稍为推迟.这是现代物理学家的理论认识。学者们认为,第六大陆文明已经认识了反重力,就像人们在19世纪认识磁力一样.今天,电磁担当了磁悬列车、火箭、电话、激光等技术的中枢,而这在100年前则是无法想象的。掌握了反重力技术,像建造美洲古代建筑这样复杂的工程则就易如反掌了。


            IP属地:重庆7楼2014-11-21 18:37
            回复
              超荷粒子怎么定义?


              IP属地:上海8楼2014-11-21 20:06
              收起回复
                飞碟探索丛书:反重力还是“力场”推进
                不明飞行物的腾升和推进靠反重力的假设,早在50年代初就由几名独立的不落俗套的研究人员提了出来。法国人也许还能记起莫里斯·帕热斯和普朗基埃等人的名字,他们曾经被科学家们排斥在科学队伍以外。我认为有必要在此向这两位大无畏的勇士脱帽致敬。后来,英国工程师列奥纳尔·康普独立思考,于1966年出版了《UFO与反重力:拼图游戏》一书,构思独特,论述酣畅,一时间风靡英伦三岛。人们知道得不那么清楚的是,美国空军从60年代起就启动了一系列关于反重力的研究计划,所涉及的不仅是不明飞行物,而且还有极端秘密的军事项目和先进的推进系统。
                ●保罗·希尔的模型
                鉴于我们缺乏有关秘密研究的信息资料,我们只知道美国物理学家保罗·希尔个人私下进行的研究,而且还是通过他的女儿在他去世后于1995年出版的他的那本书了解到的,这本书叫做《非常规飞行物:科学的分析》。在这本书里,希尔讲述了他自己于1952年目击不明飞行物的经过,当时他供职于NASA的前身全国航空顾问委员会(NACA),他被禁止谈论自己的目击案例。然而,他开始悄悄注意并研究不明飞行物问题,而且还草拟了一个反重力推进系统的模型。确切地说,这个模型是制造和操纵“力场”的推进系统。希尔在他的书里详细描绘了不明飞行物力场推进原理,而且还利用这个原理解释了UFO目击报告里常描述的UFO的一系列奇异性能。按照他的描绘,UFO能创造一个局部力场,能自由地操控力场,办法是倾斜它的轴就可以了。由此而产生的将自己的场与重力结合的力能够使飞行物前进、后退、拐弯、上升和下降,随心所欲、无所不能。希尔还声称,不明飞行物不仅能操纵力场束,而且还能将它聚焦。这个假设受到了UFO四周电离空气造成的锥体光现象的启发。的确,UFO目击报告中常常有高度聚焦的锥形光的描写。
                对UFO目击报告的研究表明,它们能够造成和操纵两种类型的力场:即排斥型力场和牵引型力场。有意思的是看一下一些目击者被一束物质吸走的事实,这束物质可以是发光的,也可以是不发光的。希尔在写他的那本书时还不知道有这样的案例。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里介绍了一只驼鹿被吸走的惊人事例,目击者都是些可信的人。
                保罗·希尔模型表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长处,那就是利用了UFO内部的合理布局,里面的乘客可以避免重力的压迫,也就是说可以在人们目击到的极大加速力下不被碾碎。人们甚至可以设想,重力被巧妙地利用得恰到好处,飞行物内的环境会令人感到舒服,或者创造一种加速的感觉,但完全可以忍受得住。就是那个排斥力场使飞行物四周的空气流动而不会造成超音速冲击波。在以光速飞行的情况下,排斥力场始终超在冲击波之前。保罗·希尔还想像到,一个相当规模的不明飞行物,尤其是狭长的不明飞行物可以同时使用好几个力场发动机,比如前部和后部装上排斥型力场,中部装一个牵引型力场,这样的结合对飞行体周围空气的流动很有好处。


                IP属地:重庆10楼2014-11-21 20:40
                回复
                  ●星际飞行的新思路
                  不承认宇宙访客在我们中间业已存在的论据之一,便是星际间的距离十分遥远,难以逾越。其实,人类很久以前就提出过许多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具有足够先进科技的外星文明就能跨越距离障碍,来到我们的地球空间。最传统的思路是,建造庞大的飞船,让旅行者在里边生活繁殖,数代人接力航行,总有一天会飞到彼岸。或者让航行者冬眠,这个思路在有名的电影《2001年宇宙历险记》里得到发挥,电影里讲的是从地球到木星的旅行。实际上,人们还应当找到更革命性的方案才能实现星际旅行,才能在一段合理的时间里往返于星际之间。否则,愿意参加这种有去无回的旅行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相对论,黑洞和“绿洞”
                  另一个争论已久的办法是,用近乎光速的速度飞行,以缩短旅行时间。根据相对论理论,在接近光速时,时间的脚步会变慢,星际旅行者就可以做十分漫长的星际旅行。假设人们得以实现光速飞行,仍然有十分可怕的问题待解决。比如,重量会无限增加,所需的能源将会大得惊人,很可能同星际间的物质发生惨剧般的碰撞等等。旅行者返回地球时,同辈人都已故去,迎接他们的将是陌生的后代。
                  这个办法显得特别难以实现。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曾打算写一部人类第一次星际旅行的小说,他请他的朋友,物理学家基普·多恩为他的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想个新的相当现实的办法。广义相对论专家多恩在1988年果然给他出了个新主意:穿越黑洞和绿洞去星际旅行。换句话说,走宇宙中的时空“捷径”去星际遨游。萨根终于写出了他的科幻小说《接触》,后来又拍了同名电影,他的小说以崭新的思路和神奇的幻想令观众耳目一新。
                  穿越绿洞的星际旅行的思想,在2000年4月由俄国圣彼得堡天文台的天体物理学家塞热·卡斯尼可夫重新提了出来,这位杰出的科学家认为,时空中的确存在着绿洞这样的隧道,它们甚至十分牢固,人们完全可以穿越这些隧道做星际间旅行。
                  ●“超索道”与平行宇宙
                  现在介绍理论物理学上的另一个新奇的理论,它有可能很快成为现实。那就是“超索道”理论,更新的叫法是“宇宙膜”。根据这个理论,人们非常严肃地认为,我们的宇宙旁边存在着一个平行宇宙1 2000年8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三名年轻的物理学家,此文立即引起酷爱做宇宙旅行幻想的人们的兴趣。此文的题目是《宇宙的隐形维》,即看不见的宇宙之维。作者在副标题里解释说,可见的宇宙可能依附在飘浮于更高层次的维所组成的宇宙膜上。附加的维能够将自然间诸种力统一协调起来,能够包含一些平行宇宙。
                  这是物理学上的空洞假想,但其进步意义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只想说一点:这个理论或者说这一组理论近20年来试图将迄今相互对立的物理学上的两大支柱协调起来。这两大支柱是:论述万有引力的相对论和能够完善解释基本粒子的量子物理学。为达到一个统一的理论,应当创造万有引力量子理论。超索道理论可为这个伤脑筋的课题提供一个或数个答案,做法是在我们传统的空间加上一些新的维。目前,这个理论推测,那些附加的维都挤压在无限小的范围里,即比夸克还要小的粒子里。人们把它们比做“绳索”或“膜”,其振荡可以产生基本粒子。
                  对于我们日常的宇宙来说,这些附加的维是十分模糊的、难以捉摸的。但这是将带来彻底变革的崭新理沦模式。该理论严肃地认为存在着第五维,“向各个方向无限伸展”,那里只存在万有引力,我们的宇宙就处在这个引力的控制之下。这里的第五维可以解释不少难题,其中能说明为什么我们的宇宙里没有那些神秘的物质,即反物质。第五维很可能就是一个平行宇宙,与我们的宇宙很相似,也拥有恒星和银河系。事实上,主张这个理论的物理学家们并不是平行宇宙论的惟一拥护者,另一批提出“超索道”理论的物理学家也谈到过平行宇宙的思想。法国的让—皮埃尔·佩蒂根据俄国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洛夫的思想制作了双胞胎宇宙的模型。该模型显示,我们宇宙的孪生宇宙是由反物质组成的。但是从1997年起他又提出了另一种假设,孪生宇宙的物质同我们的完全一样。并说,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双生反宇宙。言下之意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我们可以借道这样的平行宇宙之捷径去星际旅行。
                  让—皮埃尔·佩蒂做得好,他放弃了反物质双生宇宙的主张,否则,到反物质里去旅行,那是有去无回的。另一方面,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佩蒂的模型在不久的将来便呵以通过巨型加速器LHC得到验证,该加速器将于2005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投入使用。再过几年,宇宙旅行的大门恐怕会微微向我们打开,起码在理论上是如此。


                  IP属地:重庆12楼2014-11-21 20:48
                  回复
                    ●埃库贝尔的“扭曲”理论
                    另一个新思路最近才被打开,当然同样属于未来学上的假设。该理论便是绕过相对论里无法逾越的无处不在的光速这个障碍,办法就是人为地扭曲时空。其实这是个老的思想,早在那部赫赫有名的电影《星际大战》里就有过这种画面:一艘宇宙飞船突然离开普通的宇宙,在一束美丽的光芒中消失。物理学家们今天对我们说,这种可能性是能够实现的。
                    1994年,正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工作的墨西哥物理学家米盖尔·埃库贝尔提出超越光速的新办法:如果飞船能够扭曲周围的宇宙,超越光速就不成为难题,做法是在飞船前部压缩宇宙,而后边则扩充宇宙,一边造成一个水泡形状的环境,飞船在泡里以超光速飞行。这个思想的魅力在于,在泡的里边,飞船的乘员觉得宇宙没有变化,埃库贝尔说,必须拥有具有负能的反物质才能扭曲宇宙。
                    199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梅福德大学的两名理论物理学家米盖尔·普宁和拉里·福特对这个理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为扭曲宇宙必须动用巨大的能量,其大小要超过我们宇宙所含的能量的总和。那么,这个幻想是否就此寿终正寝了呢?不见得,因为不久就有了新的起色: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物理学家基斯·旺登波克在1999年6月17日出版的严肃杂志《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宇宙学》上发表文章,使这个理论起死回生。这位学者提供了解决巨大能量难题的办法。他说,只要将空间扭曲压缩到一个极小的体积(原子)里,就可以如愿以偿。他指出:“人们可以有一些外表来看微小的空间区域,但内部却是一些庞大的空间。为制造这样的区域,据我的计算,只需要几克反物质。”
                    这就直接把我们引回到,不明飞行物近遇目击报告案卷上来。的确存在着一些案例,当事人感到UFO内部要比其外部大得多。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埃库贝尔还是旺登布克,他们都没有提及不明飞行物。另外,旺登布克自己曾要求人们在UFO问题上要谨慎小心,不要轻易相信或表态,因为目前谁也不知道如何制造隐藏负能的物质。但是,英国杂志《新科学》指出,“尽管如此,这种起死回生的局面已经在理论物理学家们中间引起了一股热情”。埃库贝尔自己说过,“这是个喜出望外的好结果。”目前他在德国波茨坦的万有引力物理研究所工作。他说:“当然,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比如怎样去建立那个时空的问题。不管怎样,问题已经提出,扭曲空间的设想已经上马。”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持这种观点,《美国科学杂志》2000年1月号里有一篇文章指出,根据劳朗斯·福特和托马斯·罗芒等物理学家的看法,旺登布克的方案似乎有些走钢丝的冒险味道,他的时空瓶颈的直径不会超过10”米!十分清楚,建造一艘能够扭曲时空的飞船不会是明天的事。
                    ●NASA研究过的其他思路
                    人们开始分离出为数极少的反物质也许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难题的办法。存在着另一个同样不无魅力的前景是真空能。大家知道,真空并不真正是空的,它隐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资源被定名为“卡齐米尔效应”,因为是物理学家卡齐米尔第一个发现真空能的。但是,这个发现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遭到冷遇,被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谁也不知道如何说明这种能量。
                    然而,这个理论后来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星际旅行争论中的一个谈资。真空能也叫“零点能”(zeropointenergy),1997年8月,NASA会议竟然把真空能列为重点议题之一。这次会议是主持议程的是低温发动机专家马克·米里先生,他在NASA的格伦研究中工作。在1997年的会议上,米里成功地召集到84位高级科学家,他们都来自举足轻重的实验室或军事研究中心。当然,NASA各研究中心是不会不派专家到会的,在上述各项研究项目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提法:
                    ①洞旅行;
                    ②曲时空旅行;
                    ③真空能;
                    ④真空电磁波动。
                    真空电磁波动的概念已经由得克萨斯州奥斯坦先进科学研究所的哈罗德·普托夫深入研究过。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星际旅行,人们绞尽了脑汁,出了许多主意,也成为NASA打造自己的品牌的手段之一。
                    ——(法)吉达斯·布代 著 时波 译,UFO:缓慢的解密,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08月第1版,第55~65页


                    IP属地:重庆14楼2014-11-21 21:06
                    回复
                      反重力实验传奇
                      自从英国科幻小说作者威尔斯描述了“反重力”(能屏蔽重力影响,使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后,反重力巳成为人类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从反重力初次提出起,科学家就开始寻找反重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制造反重力装备,即没有任何转动的部件,不用携带燃料,像UFO那样悬浮飞行的装置。
                      1923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新·布朗发明了一种盘状电容器,其朝上的一面接正极,朝下的一面接负极,当电容嚣饭板同的电压达到7~30万伏时,整个电容器就会沿着正极方向移动,其移动速度甚至可达每小时几百千米.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一系列研究,科学家才明白。原来高压带电的电容器自身形成了人造重力场,这个重力场在抗衡地球重力,从而使电容器在没有动力情况下移动.1958年,布朗利用上述实验原理,在一个直径为38厘米的碟形模型上,成功地使其带动重物
                      快速移动.这个碟形模型既没有推进器,也没有喷射装置,更没有任何移动装置,只是利用电场在自身周围产生了一个“人造反重力场”。碟内的重物在碟做快速运动时,不会有任何被移动的感觉,因为它们处于相同的变了形的局部重力场中。
                      近年来,美国和俄国科学家一直在探讨一种能对重力进行控制的推力(升力)发生器,由于这类研究可能会对航空器的发展带来划时代的影响,并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型武器,所以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据称,美国NASA、波音公司以及一些知名的研究机构巳介入研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制造反重力装备。
                      1980年,一位叫约翰·西尔的英国人曾声称,他能把万有引力的方向反转。他自称制造了一个产生10万伏高压的飞碟模型,当他用发电机给它过量充电时,这个模型的温度降至绝对温度4K,此时模型发出噼啪声,伴有臭氧味,后意外地挣脱充电的发电机升到15米空中,由于电离而发出红色的光环。然后,模型迅速飞离了人们的视线.西尔还说,他的飞碟不具有惯性,起飞后处于自身形成的无惯性场中,其中的人不会感到在高速运动,就像地球在宇宙中高速运动,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并没有觉察到一样。这个飞盘产生一个高强度的电场,阳极在中央,阴极在边沿。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就产生不停息的运动.而电压超过了极限值之后,飞盘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飞盘变成了超导体,而旋转的磁场又产生重力场,这个力场的极性与地球的一样,因而二者相斥,西尔教授被认为是唯一建造了反重力装置并使其飞起来的人。他的装置称为。悬浮盘”,人们称其为“反重力装置”。据说美国多家媒体曾对它傲过报道。
                      1992年,芬兰一位物理学家制造了一个直径为145厘米、厚度为6厘米的超导盘。他将超导盘温度降到- 233℃,然后将其置于一个交变电流产生的旋转磁场中,旋转磁场使位于磁场中的超导体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从而使褥超导盘跟着磁场旋转.原本一切都挺正常,但当超导盘的转速达到5000转/分钟时,一个奇怪现象出现了:置于超导盘上的物体丧失了1%的重量,而且旋转速度越快,物体的重量丧失得越多.经研究,这位物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重力屏蔽”作用减少了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从而使得物体重量丧失了。物理学家声称,即使很小的推动力,对宇宙飞行器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是能在宇宙飞行器的底部装上这样一种装置,其意义将是历史性的。
                      前不久,美国“跨学科技术”公司声称,他们设计了所谓“升力器”。这是用一种轻木棍做成三角框架,棍上附着一根电线,周围用金属箔片围绕而成。只要将正电接通电线,负电接通金属箔片后,这个升力器就会飘离桌面。升到空中.这个升力器的设想最初是该公司的一位电光工程师在进行激光器试验时发现的,在他所试验的激光器中也有类似的电线或金属箔片的部件,他发现只要一接通电流,金属箔片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扭曲运动。接着他发现,如果把电线和金属箔片形成的三角体作为一个单元体,那么通过多个这种单元体的组合就可做成更大和更重的“飞行器”,只要通上电流就能升到空中。
                      据称,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在自己的试验室里再现了这个试验,还对所谓“升力”作了定量测定.他所用的升力器是由36个三角单元体组成的外廓尺寸为820毫米×700毫米的6面体.材料同样是轻木、铝箔和电线。升力器重量为32克,使它升起需要的电功率约为81瓦(电压40千伏,电流2. 01毫安),使它稳定飞行的电功率为132.9瓦(电压44千伏,电流3. 02毫安)。这个“升力器”能空中的?有人曾把升力的产生解释为“离子风”效应,即当电子穿过电线与金属箔片的间隙时产生的“微风”引起的结果,但跨学科技术公司很快用试验否定了这个说法,他们在电线与锆片的空间设置了障碍物,阻断了电子流,升力器照样能升起。
                      而俄罗斯科学家波德克列特诺夫却用另一个发现,支持了这种。失重”现象。他说,在进行超导体研究时发现,如果把物体放在一个以高速旋转的超导体陶瓷圆盘的上方,这个物体就会失去5%的重量——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反重力现象,当时他所用的电源是2—1000万伏.波德克列特诺夫发现,超高速旋转的超导体在旋转时,会在物体上产生一个时间极短、速度极高的“重力脉冲”,而物体本身却没有可察觉到的能量损失。
                      近几年,美国宇航局也开始用实验的方式来观察引力是否确实能够调节。1996~2002年,荧国宇航局资助研究了一些异常推进物理学,这里面就有反重力。在美国宇航局研究中心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些科学家听取了宇航局试图制造看似不可能的机器的报告。宇航局没有邀请媒体进行采访,但《大众机械》刊物得知,美国宇航局在马歇尔载人航天中心,几乎完成了可能减少重力的仪器,不过有关研究一直都没有公开。这至少说明,英国宇航局也相信飞碟和反重力现象是很可能的,并且已经在秘密研究.其实,一些科研机构和许多航空工业公司,都对反引力研究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但他们面对媒体又变得沉默了。一些人揣测,沉默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整个反引力研究因其可以改变世界的潜能,被归属为最高机密。
                      目前,尽管主流科学界仍然对“反引力"(反重力)的可能性持一贯的否定态度,但富有幻想的一些人(包括另类科学家),已经对反引力的前景表露出乐观态度。在运用反引力原理后,也许不久的将来,地球人也会拥有自己的飞碟并驾起飞碟去参观外星,让外屡生命也用奇异的眼光审视我们吧。
                      ——《另类科学传奇 异常实验卷》第40页 “反重力”试验传奇


                      IP属地:重庆16楼2014-11-21 21:35
                      回复
                        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源于时空的弯曲(正曲率),而引力力本身是低能态电场力的高维泄露,所以电磁相互作用在高能态下,将产生反引力。由此可知,所谓反引力,可以由电磁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时空曲率的方式来完成,也即电磁场之共振能量,将改变时空的引力状态。在宏观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反引力获得。通常是通过作用与反作用力的方式,也即利用动量守恒的喷射获得推力。而那个机械内部的“太极式”旋转,虽然仍然遵循宏观三维空间的作用力原理,但其运动方式揭示了反引力的深层机理。在物质是处于高维电磁空间时,当微观粒子做“太极图”方式运转,这个导致其运动的电磁场,将会以场共振的方式,改变引力空间的结构,获得一个局部的电磁空间,造就出反引力场之时空曲率(负曲率),由此获得反引力。


                        IP属地:重庆17楼2014-11-21 22:38
                        收起回复


                          IP属地:重庆18楼2014-11-21 22:56
                          回复


                            IP属地:重庆19楼2014-11-21 23:51
                            回复


                              IP属地:重庆20楼2014-11-21 2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