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关于明治政府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分析,其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一切为了天皇,为了万世一系的天皇荣耀。而后来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同明治维新的初衷一致。“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成为当时日本政府领导人的最大梦想。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改革中呈现出的保守倾向,同文明开化中以天皇信仰为中心的文化复古主义相呼应。
文明开化的实质,是文明的西洋化、文化的古代化。西洋和日本相比,只是技术文明而非思想文化的进步。西洋技术学、日本文化学,这是日本同西洋在学术上的差异。日本以天皇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依然是日本人生存的根。开放的明治政府,把日本人的心灵从狭隘的地方主义中解放出来,成为统一的大日本帝国中的一员,但这种心灵在外国人面前却是封闭的,封闭在日本古代的文化传统中。不过,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不同,明治维新还把开放的领域从经济深入到政治以及文化的范围,只要文化的核心天皇信仰不受到批判就行了。因为日本人一旦离开日本列岛到外国去,他的根就只能存于心中。所以,唯有沉默,才能守住日本人所背靠的文化传统。欧洲人在乘火车时,最怕遇上日本人。一路上,如果同日本人坐在一起,那你就无法自由地同他谈话了。
早期明治政府同许多后进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物质文明上的进步,对是什么导致这种进步的原因拒绝探索,甚至进而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根本价值。他们利用西方近代的技术文明,保持日本固有的原始文化。在此意义上,明治维新的确是一次改革而不是革命,改掉的是那些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上非近代的东西,保留最古老的日本文化传统。
正如《五条御誓文》所指出的那样,废除陈旧的陋习是为了显明天地的公道,在世界中追求知识以振兴皇基为目的。从前拒绝基督教的传播,是因为在日本未体现出天皇大道的开明性。改革不能动摇天皇的统治而要加强天皇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