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捭阖录吧 关注:4,749贴子:164,426

读了命若琴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一次看到真正的小说了!果然还是离不开小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18 17:40回复


    IP属地:广东2楼2014-11-18 17:41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14-11-18 17:42
      回复
         一个日本人在他关于成都印象的一本书里写道:中国的广州、北京、上海已不再如往昔那样具有中国特色,它们基本上已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了。但到中国成都,至少这一印象有一半要改变:在成都街上,既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小轿车,也有代表旧中国的人力三轮车。甚至到晚上,你还能看见本来用于耕田的小手扶式拖拉机在城里奔跑,发出滚滚浓烟。
          他继续说:成都是一个处于过渡时期的城市,无数幢代表着传统中国城镇生活的平房正在被推倒,许多高楼大厦日新月异地从大地上拨起,正同明治维新时期的东京相似。因此,谁到了中国而不到四川成都,他就没有来到中国。因为成都多少还有些昔日中国的特色,至少它不如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现代。
          这位日本人感觉成都如明治维新时的东京,只是就两者从传统都市向现代文明过渡的意义而言的。当然,成都在许多方面,和1868年的东京有根本的差别。
          中国在变化,这以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为重大标志。而日本的现代化历程,就必须回朔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日本,但在文化上,在日本人的观念意识上完全把日本人拖回到以原始巫术为基础的天皇信仰里,并以民族主义为自己的根本支柱。正因为这样,日本后来尽管成长为世界列强,但强大的日本却因侵略亚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毁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18 17:44
        回复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中央到地方,都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尽管幕藩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从根本上无法消除幕府制度的弊端。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幕府财政出现大量赤字,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赤字每年达六十万两。一些武士收入减少后,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另谋出路。他们的忠诚难以维系。以武士为主体的幕藩制度面临解体的危险。
            1853年7月8日,美国政府任命的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培理,带着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开国友好通商的指令,率领一支远征日本的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港。“培理一伙人不顾日本幕府的劝阻,横冲直撞,竟然以开战进行威胁。培理带领三、四百名水兵强行上岸,硬要将美国总统的国书塞给日本幕府的代表。面对来势不善的美国舰队,幕府既惶恐又举棋不定,内部意见分歧难以统一。这时培理又带人在江户湾搞深水测量进行示威,江户市内群情哗然。幕府推故不予谈判,但又惹不起,打不起,只好约定以次年答复为条件接受了国书。”(万峰:《日本近代史》,第34-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18 17:45
          回复
             以上关于明治政府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分析,其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一切为了天皇,为了万世一系的天皇荣耀。而后来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同明治维新的初衷一致。“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成为当时日本政府领导人的最大梦想。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改革中呈现出的保守倾向,同文明开化中以天皇信仰为中心的文化复古主义相呼应。
              文明开化的实质,是文明的西洋化、文化的古代化。西洋和日本相比,只是技术文明而非思想文化的进步。西洋技术学、日本文化学,这是日本同西洋在学术上的差异。日本以天皇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依然是日本人生存的根。开放的明治政府,把日本人的心灵从狭隘的地方主义中解放出来,成为统一的大日本帝国中的一员,但这种心灵在外国人面前却是封闭的,封闭在日本古代的文化传统中。不过,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不同,明治维新还把开放的领域从经济深入到政治以及文化的范围,只要文化的核心天皇信仰不受到批判就行了。因为日本人一旦离开日本列岛到外国去,他的根就只能存于心中。所以,唯有沉默,才能守住日本人所背靠的文化传统。欧洲人在乘火车时,最怕遇上日本人。一路上,如果同日本人坐在一起,那你就无法自由地同他谈话了。
              早期明治政府同许多后进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物质文明上的进步,对是什么导致这种进步的原因拒绝探索,甚至进而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根本价值。他们利用西方近代的技术文明,保持日本固有的原始文化。在此意义上,明治维新的确是一次改革而不是革命,改掉的是那些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上非近代的东西,保留最古老的日本文化传统。
              正如《五条御誓文》所指出的那样,废除陈旧的陋习是为了显明天地的公道,在世界中追求知识以振兴皇基为目的。从前拒绝基督教的传播,是因为在日本未体现出天皇大道的开明性。改革不能动摇天皇的统治而要加强天皇的领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18 17:50
            回复
              “东洋道德,西洋技术”,佐久间像山如此区分东西文明的差异。
                福泽谕吉在自传中,把“东洋儒教主义和西洋文明主义”相比较。而日本儒教早已取向的是天皇信仰,同中国的传统儒教差别明显。
                文明开化、吸收西洋技术文明,以便使日本国能够屹立于万国之中,彰显日本固有的以天皇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在明治政府内部,木户孝允主张兴办普通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忠义仁礼之风”,大久保利通重视德育。但这个“德”指“帮助国家富强,最终在海外使皇威辉煌”。明治教育走上国家主义、皇国主义、军国主义的道路。除了天皇这个国家的代表者之外,所以日本人为国家中的一员,这同征兵令中的全民皆兵主义一起,构成日本日后发动军国主义战争的历史原因。
                因此,可以说,日本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为军国主义的侵略在做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是这种侵略野心的具体实施而已。
                受这种目的的驱使,明治政府向西洋派遣留学生,组成文明开化的中心——“明六社”,出版“明六杂志”。但这一切,和所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样,都是为了适应明治政府发扬国体的精神,一旦言论自由到有损于政府文明开化的目的的时候,政府就强迫关闭了明六社。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啤酒之风。但在文化上,明治政府强调天皇信仰的神圣性,把日本国建立为永久的神圣国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1-18 17:52
              回复
                你发的是啥……一开始还以为你要发小说点评


                IP属地:加拿大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1-18 19:20
                收起回复
                  你这是在干啥???不懂……


                  IP属地:山东15楼2014-11-18 20:52
                  收起回复
                    这文很“中国人”啊


                    16楼2014-11-18 23:10
                    收起回复
                      这文很“中国人”啊


                      17楼2014-11-18 23:12
                      收起回复
                        和殿报道~~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1-18 23:15
                        回复
                          来顶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1-18 23:15
                          收起回复
                            虽不明但觉厉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4-11-19 14:39
                            收起回复
                              jq文我倒是挺喜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11-20 11: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