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草根吧 关注:4,160贴子:248,500
  • 17回复贴,共1

让人三尺又何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20 14:53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20 14:57
    回复
      千里书来只为墙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20 15:17
      回复
        我听的好像说的就是张廷玉本人。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11-20 16:22
        收起回复
          听说过这个故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20 16:57
          回复
            有的版本原诗是:千里寄书只为墙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11-20 17:03
            回复
              有的版本原诗是:千里寄书只为墙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11-20 17:03
              回复
                难合衬 ♨:爷爷指着壁虎的卡片,教正在认真看卡片的宝贝说:来,跟爷爷念,瞎虎的! 爷爷又指着蜥蜴的卡片,对刚才有所迟疑瞎虎的卡片的宝说:来,跟爷爷继续念,地戳里! 爷爷又指着花生的卡片 继续教正在认真看着图片的小宝贝:乖宝贝爷爷教你识字啊,跟爷来念:拉森。。。。。#(咦?) 爷爷又指着小鸟的卡片,对有所迟疑的宝贝说:来,跟爷爷继续念,小准儿! 爷爷又指着蟋蟀的卡片,对已经凝视N张卡片目光有些呆滞的宝贝说:来,跟爷爷大声儿念,木蚱扁担! 爷爷指着香皂的卡片,对蒙圈了的宝贝说:来,跟爷爷继续念,胰的! 爷爷指着蚯蚓的卡片,对已经无语加蒙圈的宝贝说:来跟爷爷继续念戳穿! 爷爷继续指着拖鞋的卡片,对已经满头雾水的孙子说,宝贝儿继续根爷爷念,塔拉板儿!爷爷最后指着一个画着女人的卡片,对已经抓狂的孙子说,宝贝儿,这个学问大了!这个小的时候叫小妮儿,大点了叫小闺儿,结完婚叫捏们,老了叫老婆儿!奶奶进来大声说:别听你爷爷瞎说,来奶奶给你读《十万个为啥》


                9楼2014-11-21 07:53
                回复
                  "千里来书只为墙"和"一纸书来只为墙"意同字不同,有谁说得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1-23 22:31
                  收起回复
                    90 年去安阳玩,见到有一条小巷的墙上,钉着一个路牌,上写着仁义巷三字。因为小西街也有个小巷也叫仁义巷,遂好奇打听,原来与明代大臣郭朴有关,其情节与六尺巷相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1-24 10:06
                    收起回复
                      当官一心为贪脏,捐出两亿又何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1-25 07: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