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泾县人氏卢一葵,偏居一隅未闻名。2000年以后,因缘际会,他如痴如醉为纸而迷。从此,万千寻觅,家财耗尽,负债累累,几乎成癫。数年以后,大功终于初成,纸魂神归,卢一葵苦于事业,乐之心扉,不禁失声痛哭。
这纸,不是一般的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自唐以降,古宣州生产的纸张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我国第一个用宣纸作画的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馆里。然而,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明清时臻于成熟的传统工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为提高宣纸的生产效率逐渐采用了化学和机械的方法,加之“文革”爆发,传统技术纷纷佚失,四十年来已濒临失传。
在“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靠现代工艺生产宣纸,只需10天左右。而按古法工艺生产宣纸,却需耗时18至24个月,历经18道工序、138个手工操作过程。日月光华,水火相济,真是片纸得来殊不易!2004年5月22日,卢一葵带着他历经多年“复活”的古宣纸,拜会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先生试纸后感慨:“我已四十多年没用过这样好的纸了!”并欣然题词:“千年古宣,功德无量”。后来,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试纸后,专门为他题写“千年古宣宣纸厂”。“千年古宣”由此得名。汲汲无名的卢一葵开始被很多人记住了名字。
启功先生曾说:“如今六十岁以下的很少有人懂宣纸了。”令很多书画名家和收藏者忧虑的是,“假如收藏的字画不是用好的宣纸而作,几十年上百年后,无论字画多名贵,多值钱,都可能因为发黑、纸碎而破损,甚至成为一堆粉末”。“千年古宣”能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可以让书画瑰宝传承千年?近闻“千年古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千年古宣厂”被授予“中国书画家专用纸研发基地”,本报记者一行三人为了一探究竟,走进皖南山区,寻觅那些未被人们熟知的传奇故事和故事中的主人公。
阳春三月,车子行至泾县小岭,一旁是飘然游走的清弋江,另一旁是随处可见檀树的青山。拐过一道岭,雾罩山脊,溪水潺潺。在很多工人用手工撕皮、沤料的地方,记者见到了千年古宣厂和朴实的卢一葵。
泾县人氏卢一葵,偏居一隅未闻名。2000年以后,因缘际会,他如痴如醉为纸而迷。从此,万千寻觅,家财耗尽,负债累累,几乎成癫。数年以后,大功终于初成,纸魂神归,卢一葵苦于事业,乐之心扉,不禁失声痛哭。
这纸,不是一般的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自唐以降,古宣州生产的纸张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我国第一个用宣纸作画的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馆里。然而,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明清时臻于成熟的传统工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为提高宣纸的生产效率逐渐采用了化学和机械的方法,加之“文革”爆发,传统技术纷纷佚失,四十年来已濒临失传。
在“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靠现代工艺生产宣纸,只需10天左右。而按古法工艺生产宣纸,却需耗时18至24个月,历经18道工序、138个手工操作过程。日月光华,水火相济,真是片纸得来殊不易!2004年5月22日,卢一葵带着他历经多年“复活”的古宣纸,拜会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先生试纸后感慨:“我已四十多年没用过这样好的纸了!”并欣然题词:“千年古宣,功德无量”。后来,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试纸后,专门为他题写“千年古宣宣纸厂”。“千年古宣”由此得名。汲汲无名的卢一葵开始被很多人记住了名字。
启功先生曾说:“如今六十岁以下的很少有人懂宣纸了。”令很多书画名家和收藏者忧虑的是,“假如收藏的字画不是用好的宣纸而作,几十年上百年后,无论字画多名贵,多值钱,都可能因为发黑、纸碎而破损,甚至成为一堆粉末”。“千年古宣”能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可以让书画瑰宝传承千年?近闻“千年古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千年古宣厂”被授予“中国书画家专用纸研发基地”,本报记者一行三人为了一探究竟,走进皖南山区,寻觅那些未被人们熟知的传奇故事和故事中的主人公。
阳春三月,车子行至泾县小岭,一旁是飘然游走的清弋江,另一旁是随处可见檀树的青山。拐过一道岭,雾罩山脊,溪水潺潺。在很多工人用手工撕皮、沤料的地方,记者见到了千年古宣厂和朴实的卢一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