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竹吧 关注:9贴子:777

卢一葵追寻千年古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题记

  泾县人氏卢一葵,偏居一隅未闻名。2000年以后,因缘际会,他如痴如醉为纸而迷。从此,万千寻觅,家财耗尽,负债累累,几乎成癫。数年以后,大功终于初成,纸魂神归,卢一葵苦于事业,乐之心扉,不禁失声痛哭。

  这纸,不是一般的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自唐以降,古宣州生产的纸张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我国第一个用宣纸作画的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馆里。然而,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明清时臻于成熟的传统工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为提高宣纸的生产效率逐渐采用了化学和机械的方法,加之“文革”爆发,传统技术纷纷佚失,四十年来已濒临失传。

  在“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靠现代工艺生产宣纸,只需10天左右。而按古法工艺生产宣纸,却需耗时18至24个月,历经18道工序、138个手工操作过程。日月光华,水火相济,真是片纸得来殊不易!2004年5月22日,卢一葵带着他历经多年“复活”的古宣纸,拜会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先生试纸后感慨:“我已四十多年没用过这样好的纸了!”并欣然题词:“千年古宣,功德无量”。后来,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试纸后,专门为他题写“千年古宣宣纸厂”。“千年古宣”由此得名。汲汲无名的卢一葵开始被很多人记住了名字。

  启功先生曾说:“如今六十岁以下的很少有人懂宣纸了。”令很多书画名家和收藏者忧虑的是,“假如收藏的字画不是用好的宣纸而作,几十年上百年后,无论字画多名贵,多值钱,都可能因为发黑、纸碎而破损,甚至成为一堆粉末”。“千年古宣”能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可以让书画瑰宝传承千年?近闻“千年古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千年古宣厂”被授予“中国书画家专用纸研发基地”,本报记者一行三人为了一探究竟,走进皖南山区,寻觅那些未被人们熟知的传奇故事和故事中的主人公。

  阳春三月,车子行至泾县小岭,一旁是飘然游走的清弋江,另一旁是随处可见檀树的青山。拐过一道岭,雾罩山脊,溪水潺潺。在很多工人用手工撕皮、沤料的地方,记者见到了千年古宣厂和朴实的卢一葵。




IP属地:陕西1楼2008-03-20 18:42回复
    怪客 找的就是这一种纸

      2000年春天,45岁的卢一葵在安徽泾县经营着一家宾馆,还参股一个水泥厂、一座煤矿,属于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人。虽然一直生活在宣纸的发源地,但他对宣纸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然而,就在这个春天,他遇见了一位“怪客”,彻底让他和古宣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宾馆的大堂经理找到卢一葵,说有位老人情绪有些异常,不吃不喝一直坐在大厅里,问他有啥事又什么都不肯说。卢一葵很纳闷,老人是缺钱了,是生病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赶紧走到大厅,主动与那位客人攀谈起来。原来,这位老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胡美生。胡美生是到泾县寻找宣纸的,因为一直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宣纸而苦恼不已。

      听说教授要找的是宣纸,卢一葵心里松了一口气:还以为是多难的事,不就是找纸嘛!他对胡美生说:“多大的事,也得吃饭。晚上,我陪您喝酒。明天,我给您找纸!”

    他马上联系到自己的朋友,找来了好多当地的宣纸,第二天交给了胡美生。然而,让卢一葵失望的是,胡美生对他送来的宣纸都不满意。他知道了,老人找的是古宣纸。看到胡教授再次变得心事重重,卢一葵有点过意不去了。

      四十余年生活在泾县的卢一葵,对古宣纸并不陌生,他也见过古宣纸,可这些年早就没有生产了。经过多方周折,卢一葵终于得知,泾县一位老干部的遗孀手上可能还有几张。卢一葵马上带着胡美生赶去。老太太认识卢一葵。前些年,老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卢一葵曾几次给过她帮助。尘封的橱门打开了,胡美生伸手进去摸了摸纸,当即激动连声地说:“就是这纸!就是这纸!”

      放下两千块钱,卢一葵把最后的7张古宣纸,交到了胡美生手上。望着老人眼里噙着的泪水,看着他那激动不已的样子,卢一葵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别人告诉卢一葵,“两千块钱?一张古宣纸都不止这个价!”随后的日子,卢一葵在与胡美生的交往中,开始意识到宣纸对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有多么重要,他也对作为宣纸发源地却找不出正宗的宣纸而感到郁闷。作为宣纸故里人,快人快语的卢一葵当即给胡美生教授一个承诺:五年之内,一定造出这样的纸来。

      拍胸脯,许下承诺,不是特别难的事,但要把这个承诺变成现实,谈何容易?


    IP属地:陕西2楼2008-03-20 18:42
    回复
      赞誉 启功称其功德无量

        2004年5月,北京一批文物专家和书画名家试笔首批生产的古宣纸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守墨、灵透、层次分明、笔笔见笔。”不少名家更是给出了这样的评语:古宣质感强烈,韧性好,强度大,有筋骨;任凭团、揉、搓、折,也不破、不损、不裂,铺摊开来,稍加抹刷,平整如初,不皱、不缩、不拱、不翘;受墨后润墨效果更佳,能够达到墨随意转、浓淡受控、变幻万端、神趣无穷的境地。

        2004年5月22日,在国家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先生的引荐下,卢一葵见到了启功先生。能见到启功先生,卢一葵心里既兴奋又感到忐忑不安。他把古宣纸送给启功先生试笔,他不知道启功先生会作出如何评价。

        在启功先生家里,卢一葵小心地站在一边,看着先生不停地摸纸、端详,最后又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直到写完字,启功先生才对着卢一葵竖起拇指赞誉:“我已40多年没用过这样的好纸了!能恢复此纸的生产是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界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并为卢一葵题写了四个字:功德无量。

        卢一葵没有想到,启功先生对他生产的古宣纸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在启功先生家里受到的礼遇,让他觉得以前所有的付出都有了一种归属感。

        不久,卢一葵又一次来到北京拜见启功先生。先生不仅询问了他生产古宣纸的工艺流程,还绕有兴致地听卢一葵讲述了他艰苦创业的故事。当卢一葵对启功先生说自己只念过三年书,没有什么文化时,启功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不,你是大文化人。”听说有人要向卢一葵索取“功德无量”的匾额时,启功先生顿时提议,“看来我要再给你题写几个字,省得别人打你这几个字的主意。”接着,他又题写了“千年古宣”四个字,和前面题写的“功德无量”拼在一起。启功先生告诉卢一葵,“这八个字不是随便写给你的,你要更好地把这个古法生产宣纸的工艺传承下去。”

        功德无量,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在卢一葵内心深处,他并没有感觉挖掘、整理、研制生产古宣纸是功德无量的事。他只是觉得悠久的历史文化不能因为没有好的宣纸而无法传载下去。卢一葵告诉我们,他特别感谢启功先生,不仅因为他为自己题写的那块匾额,还因为他离开北京后,启功先生曾多次联系文艺界,联系当地有关部门,希望大家一起来帮助他,把这失传多年的工艺完整地保存,发扬光大。尽管后来并没有多少单位和个人愿意做这样的事,但卢一葵还是感谢启功先生默默为他做的这些事。

      成功后的卢一葵没有陶醉。特净、净皮、棉料宣纸,薄至扎花宣,厚至三层夹宣,他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生产出一张又一张古宣纸,脚踏实地朝着前方迈进。虽然工序繁多,生产缓慢,产量不高,但他的“千年古宣”已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千年古宣厂”多次接待日本、韩国代表团的来访考察,卢一葵也多次应邀到国外交流。不少外国人甚至出巨资欲购买他的配方,然而,卢一葵一句话就给挡了回去:“那是祖宗留下的,不卖。”


      IP属地:陕西5楼2008-03-20 18:43
      回复
        创新 为了更好传承下去

          卢一葵的“千年古宣”完全采用传统工艺方法制作,从原料到成纸需耗时18至24个月,历经18道工序、138个手工操作过程,非常繁复。首先要严格选拣原料,制作中除用石灰熟化原料外,不掺任何化工材料。料皮和料草经蒸煮洗净后在古石滩上晾露,靠日光和风霜雨雪的力量自然漂白而成,因而制成的半成品原料已脱去植物的养料成分,不会轻易与空气或水分发生氧化、变质反应,加上它所具有的一定的柔韧性,在纸张形成后具有很好的张力与强度,不会产生有害的变形、脆裂和破损。而成品则全部利用本地山泉涤荡,以人工抬帘抄捞。纸浆中的无序组合,构成了宣纸纹理细密和层次丰富的皱沟,对润墨作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卢一葵现在用的晒滩是明代生产宣纸时所用的古晒滩,系费重金购得。捞纸槽也是明代生产宣纸时所用,系一方石头槽,原已为一户农家埋入厨房做地基,后经卢一葵多方寻觅购得。两个师傅抬帘捞纸,一天不过800张而已。他还坚持采用老式土焙笼烘纸,土焙笼是用手工一遍一遍和泥在青砖上抹成,木头烧烤。土焙笼一天只能烘两、三百张宣纸,每用半年就要重修,但比铁焙笼更好地保证了宣纸的质量。

          然而,古法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2006年8月,卢一葵研制的“青檀皮打浆用碓臼”被国家知识产权授予发明专利权。这在沿用古法生产宣纸的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清代诗人赵廷挥曾有诗赞宣纸制作过程:“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康熙进士储在文《罗纹纸赋》中有“……匝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的描述。这里所提的舂声和杵声就是指用碓臼来加工宣纸原料过程中发出的声音。过去的纸碓是用人力或水的推力进行的,而且碓与臼的接触形式也与过去用来舂米的碓臼相仿,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经过改进,卢一葵采用了电力带动,提高了舂击的频率和速度;将碓头改为平碓,窝臼改为平面齿臼,提高了舂击时的接触面积和效果。这样,既保持了皮料在齿臼上被锤打时的受力均匀一致,切而不断,充分疏松,又可将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除了这些,卢一葵经过潜心研究,又把几项创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宣纸的过程中。他在纸浆入槽前增加了一道沙砾过滤程序,设计制作了滤砂器,利用沉浮原理,使纸浆在通过安装在管道上的滤砂器时,将砂、泥类杂物自沉下来,通过滤砂器的长嘴尖逼出分离,而纸浆则从过滤器的上部流出,经过跳筛流入淀浆池。通过这一道工序,纸浆中的泥砂和杂物被最大限度地清除,确保了纸的纯净度和品质。他还对纸进行了独特的标识,在捞纸所用的关键工具——纸帘的两头嵌织进“千年古宣”的字样,在捞纸过程中,纸纹中就暗隐了“千年古宣”的字样,既增添了艺术效果,又便于消费者辨认和收藏。

          卢一葵的“千年古宣”更臻成熟了。2006年4月,“千年古宣”在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近来,卢一葵的“千年古宣厂”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文化创新专家委员会、国家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书画家专用纸研发基地”称号。

          “千年古宣”因为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料和人力成本,所以价格要比普通宣纸贵数倍,然而,更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千年古宣”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千年古宣”能够真正显现出“功德无量”。


        IP属地:陕西6楼2008-03-20 18:43
        回复
          卢一葵深情抚摸着他历时多年呕心沥血“复活”的古宣纸


          IP属地:陕西7楼2008-03-20 18:51
          回复
            卢一葵和启功先生(右)合影


            IP属地:陕西8楼2008-03-20 18:52
            回复
              卢一葵整理研制古宣纸成功后,启功先生为他题词“千年古宣功德无量”


              IP属地:陕西9楼2008-03-20 18:53
              回复
                精选隔年青檀嫩枝,经蒸煮浸泡剥皮晾干,再用石灰沤料


                IP属地:陕西10楼2008-03-20 18:53
                回复
                  经过自然漂白的燎皮和燎草,用石碓分别打成纸浆


                  IP属地:陕西11楼2008-03-20 18:54
                  回复
                    用当地苦竹特制的纸帘,从捞纸槽中抬帘捞纸


                    IP属地:陕西12楼2008-03-20 18:54
                    回复
                      采用老式土焙笼烘纸


                      IP属地:陕西13楼2008-03-20 18:55
                      回复
                        古代留下的宣纸制作方法资料图


                        IP属地:陕西14楼2008-03-20 18:55
                        回复
                          古代留下的宣纸制作方法资料图


                          IP属地:陕西15楼2008-03-20 18:56
                          回复
                            古代留下的宣纸制作方法资料图


                            IP属地:陕西16楼2008-03-20 18:56
                            回复
                              古代留下的宣纸制作方法资料图


                              IP属地:陕西17楼2008-03-20 18: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