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广法师吧 关注:84贴子:655
  • 12回复贴,共1

【真广法师】转师父微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信徒问师:为什么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呢,请师父开示。师答: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了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也没说,就匆匆走了。旅行者很懊悔。他觉得,似乎很不值得耗尽气力去帮助婆婆,因为他连“谢谢”两个字都没有得到。哪知道,几小时后,就在他累得寸步难行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追上了他。年轻人说,谢谢你帮了我的祖母,祖母嘱咐我带些东西来,说你用得着。说完,年轻人拿出了干粮,并把胯下的马也送给了他。不必急着要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那绵长的回音。也就是说,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不如把等待得时间去做该做的事,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22 21:43回复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师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小语:这就是心理调节了,你苦难的事已经过去,如果依然是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苦难,状态决定你的成就。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22 21:45
    收起回复
      一信徒问师:为什么有时候的祈祷却不灵验呢?师答: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
      说:“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祈祷是自己信心的升华和延续,而不是一味的依靠和索求。就好比,茶水的清香,需要自己品尝。学佛首先要明白,佛菩萨的神通改变不了众生的业力,自己的信心才是长养善法的法宝。用佛陀的教诲对照自己的言行,善的增上,恶的断除,这是真正的祈祷,而不是用修行的外衣,来掩盖自己贪婪的习气。只有我们真正在祈祷的时候,才会知道我们的无知和无助,才能更加体会到三宝无尽的慈悲和加持。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25 20:27
      回复
        一信徒问师:世俗的事情很繁琐,我很难踏下心来去践行精进,等我处理好之后,再去老实修行可否?师答:一和尚要云游参学。师父问:“什么时候动身?”“下个星期。”和尚回答,“旅途遥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身。”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我来请信众捐赠。”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角。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给和尚。和尚问:“你为何要送伞?”“您的师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能供养您雨伞。”和尚非常感念师父的细心。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上,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晚课过后,师父步入和尚的禅房:“草鞋和伞够了吗?”“够了够了!”和尚指着堆在房间里小山似的鞋和伞,“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带着。”“这怎么行呢?”师父说,“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到你会走多少路、淋多少雨?万一草鞋走穿了,伞丢了怎么办?”师父又说:“你一定还会遇到不少溪流,明天我请信众捐舟,你也带着吧……”和尚这下突然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权干涉。过多的借口,只能证明自己的信念不足,修行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勇猛之心,承当之心,归零之心。不要给自己的怯弱找理由,才为真正的勇气。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2-27 20:11
        回复
          僧问大珠慧海禅师,言语是心吗?
          师:言语是缘,不是心。
          问:离开缘后什么是心?
          师:离开言语则没有心。
          问:离言语无心,那心到底是什么?
          师:心没有形相,非离开言语,非不离开言语。
          心性恒常湛然,应用自在。因此达摩祖师说,如能明了心与非心,就能明白以心证心的方法。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1-06 06:51
          回复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道:
              “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
              “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
              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
              “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
              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时粥饭,都只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禅者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
              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
              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
              昼夜二十四小时,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蝉不可忽视的功课。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1-06 22:44
            回复
              禅有好多种。健康的禅,是为了身体好,增进健康;休息的禅,是用禅消除疲倦。有的禅是静心禅,是希望静静地享受一阵安宁清静;有的禅则是希望求得人天福报。当然,禅最主要是要我们明心见性。
              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做参禅、才叫打坐。但是我们从六祖惠能大师的思想里面可以了解,参禅并不一定要打坐,在行住坐卧、来去动静之间,都可以参禅。
              有一位官员名叫薛简,就曾经问六祖惠能大师:「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如果要开悟,就必须参禅入定,请问六祖惠能大师,您有什么高见?」
              六祖大师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意思是说,我们参禅是为了要明心见性、豁然开悟,如果心地不明,怎么坐也不能觉悟。等于一头牛拉车,车子不走,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子?打车子是没有用的,必须举鞭打牛,车子才会往前走。所以,光打坐没有用,需要的是用心。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句话非常要紧,我们必须知道,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六祖惠能大师曾说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那一样不是禅的境界?寓禅于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才能体悟真正的禅趣。
              正如南岳怀让禅师对马祖道一禅师说:「磨砖既不能成镜,枯坐也不能成佛。」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我们的真心本性,所谓明心见性,心一明,何事不知?性一见,何事不解?所以我们只要能够把握住明心见性这一句话,必定能进入到禅的世界,必定能感受到禅的妙用。(转自师父真广法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08 07:36
              回复
                请问什么是智慧?
                答:知善恶是空便能解脱,知善恶不空不能解脱,就是智慧。
                也叫做了断邪正,也叫做”识体用”。
                善恶二性皆空即是体,觉知善恶二性皆空即是解脱。
                问:二性空要怎么修学呢?
                答:要从实践”檀度波罗密”开始。
                问:佛说菩萨行一共有六种波罗密,为何您只说檀度波罗蜜呢?
                什么才具足一切波罗蜜呢?
                答:迷茫的人不了解,另外五种波罗蜜都由檀度所衍生岀来的。其实只须要修行檀度,六种波罗蜜便皆具足。
                檀度是什么?
                答:就是布施。
                何谓布施?
                答: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人欢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1-14 06:48
                回复
                  东有普门道场临海而居,西有佛光寺依山而建,仁山智水,大道天然。航母公园、阳光海岸,天津古文化街和大悲院,白洋淀、白沟箱包城、观音寺、大慈阁、关岳行宫等在其中间。南望诸省,北依京师,一条新的旅游、朝拜线路已然成就。(转自师父真广法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1-16 20:29
                  回复
                    一信徒问师:法师吉祥,很羡慕那些成功有影响力的人,自己也很向往,请师父指点一下,有没有捷径可供参考呢?师答: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他:“我能像你一样站着,每天什么都不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他吞进了肚子。具备足够的能力,才可以占据一定的地位。否则,眼高手低,最终受苦的人则只会是自己。站得高的人,自然也看得更远,无论是视野和心胸也会更加开阔,不要只看到高处,只看到眼前所谓的“轻松”,不要只看到他人的成功,孰不知,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凭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得来的。成功没有捷径,却有经验:将羡慕他人的奢望,当做自我努力的动力;将仰望他人的时间,变成自我反思的内观。捷径就是坚持并欢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1-26 20:01
                    回复
                      佛学博大精深!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5-05-08 23:25
                      回复
                        太棒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24 1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