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直指吧 关注:3,118贴子:16,672
  • 8回复贴,共1

【道德经释义】吕祖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吕子道德经解序
玄元道祖为无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启化函关。初度之年。紫气东来。青牛寄迹。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其书推本於声臭之原。旁及乎物理之变。体用本末盖綦详焉。秦汉而还。代有著述。惜多狃於肤见。偏泥玄文。昧厥源流。指为惝恍。句读之不明岂细故哉。予叨逢道化。证位清虚。深悼末学游谈。各分门户。仍譌踵谬。致误来兹。不惮亲为厘订。以祛千载之疑。虽无上妙奥非文字所能毕宣。而精一渊源即此书。堪为典要。得其义而大其传。是予之厚望也。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纯阳山人谨序
重刋道德经解叙
乾坤未剖。氤氲混融。浑浑沦沦。莫名其始。是天地万物之原。即无极太极之妙也。迨夫相摩相荡。乃奠两仪。於斯时也。混元一气。诞瑞钟灵。厥惟太上道祖。缘其先天奉天。不今不古。随时变化。更姓易名。以神奇之妙诣。常阐教而分真。住世留踪。隐显莫测。所以历代以来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不云乎。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至於龙。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呜呼。尽之矣。道德经五千言。总贯天人万物之理。直抉於穆清甯之机。秦汉以来。识者甚尠。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会之辈。谬解虚无。妄相诟病。讵知言各有当。道无二端。清净自然乃纯一不已之极致。中庸渊渊浩浩。无臭无声。词异旨同。均言性体。世儒谈理或专倚於寂。言事则偏执於形。乌覩夫一本万殊。异用同原。太上德合无疆。不可以寻常肤见窥测也。沅幼从庭训。即受此经。每苦扪烛测蠡。未宣窽要。丙辰下第西归。道出留侯庙下。邂逅静一老人谭次畀以道德经解。予受而读之。如启琅环而遗身世也。独念儒服缁流。各是己见。黄老六经自昔分门。安得胥天下而悉读纯阳此书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诸梨枣。俾知夫老子德盛化神不废人纪。可以廓清谈伪托诸说之谬。若夫玄功妙典。即是存养微言。符籙丹章。用驱阴阳灾沴。苟属解人。必能辨其真伪。又无俟沅之喋喋也。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广都刘沅谨识
重镌道德经解序
一。理也。而天地人共由之。故曰道体。诸身为德。道外无人。远人非德。道德以义理言。固非泛辞也。从古盛时圣人而为君相。则盈天下皆知道之当为。以修德为常事。周衰道敝。孔孟不遇於世。仅身体以教其徒。而邪说闲之。於是道德之言始紊。老子者隐君子也。夫子尝言老聃博古知今。则吾师也。吾将往而学焉。而临别称为犹龙。龙德而隐。遯世之名。非言其变化神奇也。而自汉以来。方外之士诡异支离。咸托於老子。竝夫子之言亦不为足信。老子遂为异端之祖。夫道者理之总名。德者所得於天。能全天理即为有德。岂特行文虚字。老子与子问答。无非至理。若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尤直抉造化生成之原。心性分合之义。而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用舍行藏。道亦如斯。曷尝有炉火升仙之说哉。古者方策繁重。藏书为难。尧舜以来。圣王之典籍尽在王府。不得其人以守之。保无散佚。老子之隐柱下也。其非有心。待吾子而传经欤。长年古人常事而俗易滋疑。故屡更姓字。檀弓载孔子从之助祭。老子直呼其名。非师弟何以如是。子夏告魏文侯曰。仲尼师耼。而刘彦和亦言。李实孔师。后世顾以为否。夫圣人之大也。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以老子为孔子师。未必有益於老子。亦复何损於孔子。而令后人谓天人性命之学可以无师。而能其误世非鲜。项槖尝为孔子师矣。孔子不因之而小。独於老子而自小乎。异端托老子。而老子遂非。刑名法术托孔子。而孔子岂谬。天人本无二理。圣人岂有二道。使老子本异端。而孔子称之犹龙。又何以为孔子。此书虽不可稽。中亦微有差误。然大要已明。自来诬老子者多矣。得是书可以稍正其妄愚。故与感应篇合而存之。夫道一而已矣。一者何理焉耳。理散於万事。而皆本於心。心纯乎理则天之与我者全。而道也德也皆是物也。白乐天云。道德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盖已得其大。凡而疵之者犹多。若韩昌黎其最著也。昌黎不知此书之义。而斥为坐井观天。然孔子美其犹龙。而昌黎讥其坐井。岂所见反超於孔子乎。鄙老子者。不过谓其为神仙之祖。然神仙之名起於迁。固彼不知古人多不求名。圣不可知即是神仙。如浮邱及河上翁。传诗传易皆圣门之徒。而目以为仙。梅福一高尚者耳。而曰仙去。谓圣贤之外别有神仙。则尽人合天之学视为难能。而辟老子者非宗老子者尤诞。呼马呼牛。老子亦复何计。第孔子所以称之之故。千载不明。为可叹耳。
道光甲辰乾月双流刘沅书时年七十有七


1楼2014-11-24 20:01回复
    道德经解纯阳子注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说所能尽也。名、称也。道以名显。故可指名。然非常称所可泥也。无名即无极。有名即太极。物所自来。曰始物。所含育曰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欲、主静之时。有欲、动察之机。观、内视也。妙以虚灵之用。而言同出於先天。因事而异名。玄幽微之意。玄之又玄。中庸所谓隐也。众妙之门。易所谓乾坤。其易之门也。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恶质之成於天者。若不善事之成於人者。已止也。知美与善之所以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也。有无、以生化言。难易、以事功言。长短、以器为言。高下、以地势言。六者自然之理势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作、兴起也。不离、不离道也。生、生成。有、有迹。为、振作。恃、矜夸也。弗居、功成身退如尧舜是也。不去、长保其美善也。盖惟圣人知美善之所以为美善。是以恭己无为。不言而信。万物风动咸协於中。被生成而无其迹。勤化导而化其矜。迨夫功成身泰。可以弃天下如敝屣。而天德之在我者。固无加损也。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相夸尚也。难得之货、谓非己有而必欲得之者。可欲、声色臭味之属。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夫知俱去声虚、虚静。实、诚实。心者神之舍。腹者气之府也。弱、专气致柔。强、刚健中正。无知不自恃其知。无欲能克其欲。不敢为、不敢妄有所作为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无不治。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本冲虚。而用之或不能穷其量。其渊深而有本。则万物之宗也。似想像之词。此言道之体如是。体道者挫其锐气。以直养而无害。解其纷纭。惟抱一而守中。由是而盛德之光辉发。迩而见远。善世而宜民。湛然之体拟诸形容。若有所存而实无所存。虚明之至也。帝、上帝。先、无始之始。中庸所谓无声无臭。至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仁者、生生之意。天地所以含育万物。而圣人体之以治世者也。刍狗、束草为之。言使天地圣人而不仁。则万物百姓皆以刍狗视之。何以包含徧覆於无已乎。下二句乃正言之。无底曰橐。有孔曰龠。言气机之鼓荡。阖辟者似之其流通。运行而不息者。则所谓仁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龠之意。而申言之。虚则含宏而能翕。受动则变化。而用不穷。数穷功效竭也。中、天下之大本。圣人之仁。即天地之所以生万物者也。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山穴曰谷。人身虚灵之性曰谷神。不死、至诚无息也。玄阴而牝。阳
    太极之枢。造化之本也。故谓天地根。緜緜不绝也。勤、急切也。道本自然故用之以不勤为妙。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乾元资始而不穷。故曰长。地道无成而有终。故曰久。不自生。无心而生化也。后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违也。外其身、不以嗜欲为身累。身存、不随死而亡也。无私则与天地合撰。成、其谓能成德於己。
    上善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上善、善之至者。若水、天机活泼。不争、无成心也。众人、庸众无识之人。众人狃於一偏。故违道而争。上善之人居则择地而蹈。心则深藏若虚。愼所与之人。复近义之信。施诸於政。惟求可以适治。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所谓不争者如此。尤、怨悔也。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偏持。己止也。揣、妄揣。锐、躁进也。偏持己见而自满。不如止足之安。妄为揣测而躁率。难保愼终如始。二者皆由意气之盛。而道德莫能守也。金玉满堂、喻道在吾身用之不竭也。天道恶盈而好谦。君子遯世而不悔。故富贵而骄者。自贻其咎。功成身退者。法乎天行也。


    2楼2014-11-24 20:02
    回复
      绝圣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复、反也。以为太上自决之词。文、文告也。不足、言不足禁之。绝弃圣智。主昏於上矣。故民趋利者百倍。绝弃仁义。主残於上矣。故民反乎孝慈。巧利者与圣智仁义相悖者也。能绝弃之。盗贼何有。此三者皆非文诰所能感。非谓治民不必以合也。但命令必本於躬行。所系属者为要焉。见素则识定。抱璞则神全。少私寡欲则有天下而不与。此恭己无为之化。非圣智之资。居仁由义者不能也。
      绝学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去声 绝学、大道不明之时。唯有答应而无问难也。阿、阿比。荒辽远意。未央、无穷也。言学术不明之时无他忧。惟是非得失之难辨为可惧耳。唯者未必即阿。而相去正自不远。善恶本自分途。而辨别介於几希。此人之所宜戒惧者。不可不知畏也。知其不可不畏。则无忧而有忧。戒愼恐惧。亦安有穷期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食去声熙熙、和育意。享太牢、饫其泽也。登春台、畅其天也。盖民化於至德。日用而不知为之者也。未孩、未离母腹之时。保愼不容不至。乘乘、任天而动。貌归倚著也。满假故有余。纯一故若遗。沌沌、虚静之貌。若昏则非果昏。闷闷、喻其神全。澹、谓无欲於外。漂、谓不泥於形。有以者、有所挟也。顽且鄙者。绝机谋也。无极之真。三五之精。为受气成形之原。是吾身之母也。食、养也。
      孔德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空也通也。恍光之密。惚几之微。道虽恍惚而其中有象。下文恍惚。又以离珠之流动言也。盖离中真阴。是为恍惚中之物。坎中真阳是为窈冥中之精。二者性命之宅。道义之根。孔德之容者此也。三五之精别於凡精。故曰甚真。信阴阳递运不失其候。名体物而在不易其称。阅、观也。甫、始也。太上自言。以此能知万物之始。则道岂能外是而他求哉。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则全。中庸所谓曲能有诚也。此句下五句之纲领。文同而义别。枉、屈也。漥卑湿之处。得、自得也。枉与直。漥与盈。弊与新。极於此则伸於彼。物理之循环不穷者类如斯。守约则能自得。即此可以知彼也。贪多则反。多疑美恶。恶其杂揉也。惟圣人以一贯万。故可为天下式。其次则必致曲以求全。戒多而取少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去声 此覆解上文曲字之义。见以所知而言。是以所行而言。所谓曲则全者如此。期於道得诸已全而归也。岂委蛇迁就之比哉。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乐音洛 夫道不贵多言。为言有尽而道无穷也。飘风骤雨。喻其不久道统万物而言。德则人之体道於身者也。失谓失意。三者忧乐同人。故人亦信之。结二句反言以明之。若己信不足。人亦不信之。尚口乃穷者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於道也。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跂去智切跨苦故切恶去声跂、举踵而望。跨、垂足而坐。以喻为其事而无其具也。余食、余弃之食。赘行、赘疣之行。自满假者视道为无用。徒见恶於物。有道者岂为之乎。此与二十二章略同。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强去声浑成、无偏缺也。寂虚静寥空阔独立。其尊无对不改。悠久无疆。周行於万类而足以给之。故不殆母字育之也。机一往而不畱曰逝。境辽邈而无尽曰远。反者。其所归宿也。此极言道之所以为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此承上文推广言之。道之大不可见。天地实布昭之。王者参赞天地。体道施化。以四大并言之。见王者所以斡三才而能宏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地之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则道无不济矣。地承天而时行。天本道为运化。道体无为。故极乎自然之。致此又承上四大之说。而推论之。以明凡人皆可崇效。卑法而体道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燕乘俱去声此示人以持重守静之功也。根、本君主也。辎重、行者载资重之车。借以为迟重之喻也。以身轻天下。谓危其身而亡乎天下。失臣无以驭气。失君无以镇心志以帅气。若君臣然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无辙迹、不拘成迹而合於时中。不用筹策、不逆不亿而自然先觉。善闭、谓凝神养气。不弛其闲。善结、谓抱一守中。緜緜不息。此五者修道之实功。圣人之能事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袭、重也。易曰。重明以丽乎天下是也。圣人尽人性以尽物性。明乎五者之义而已。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此又示人以取善之功。是善行善言五者之所以能深造也。资、取资。要妙、崇德修慝必取诸人以为善也。虽智亦迷。自用则小也。


      4楼2014-11-24 20:04
      回复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长去声知、见之明。守、存之固。雄为阳精。雌为阴魄。溪、山水自上下注之所。常应常静。为不离婴儿先天一炁所生。谓圣胎也。金之色白。黑者神气入於幽静之意。式法忒差也。鍊神还虚。则归於无极。知荣、明其无与。於己谷汇川之名也。德足者无所不容。物质纯固曰朴。道体如是。散而为器。一本之所以万殊。官长君师之职。大制不割、本道以为宰制。而无所矫揉割裂於其闲也。
        将欲取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为纷更妄。作不得已。可已而不已也。神器、言其至重。妄为则反以扰民。拘执则无所变通。二者皆未适中。盖凡物之理各有所宜。行、自行。随从人嘘缓而吹。急物之以息相扇者也。强、嬴。以形质言。载、隳。以才能言。甚、太甚。奢华、侈泰。矜肆物情不一。圣人权其轻重缓急。去此三者。是以能理万物之宜。而天下相安於无事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好去声其事、谓兵事。好还、杀戮必有报也。荆棘生、则井里萧条。可知必有凶年。伤天地之和气所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早已。
        善、善於为治。果、自强不息。取强兵力争也。不得已柔巽之意。太上恐人误以勇力为果。故详言五者。以明之物壮则老。正强力不能久之徵也。不道、不以道。早已敝之速也。
        佳兵不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恶去声此与上章皆一时之言。三句乃一章之纲领。佳兵犹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居、平居。恬澹、镇静而不扰。左为阳。右为阴。兵凶器故尚右。同於丧礼。杀人过多非禁乱之本心。虽胜必戚。见仁慈之无已。此承上文。反复申明之。欲人惩不详而广好生。贱武勇而崇仁义。其丁宁之意至深切矣。而后世且以申韩刻薄之学。归咎於道德。不亦谬哉。
        道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朴字解。见二十八章。不敢臣、无有加乎其上者。侯王守朴则可以恭己而理。故万物宾服。天地相合。以下推无名之道所由来。言天地以一气而均万物。氤氲化醇各正性命。始制有名。既有名矣。万殊一本。物各有当止之处。惟知止於至善。则以一贯万。所以不殆江海为川谷之王。大道为万物之本。侯王舍是。将安所守哉。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胜人外鹜者也。自知自胜内省者也。知足则常觉其有余。强行则日新而不已。不失其所得主而有恒。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同休也。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有衣被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兮而不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泛、如水之泛滥而满也。其可左右、言不可以一偏限。下文正言泛之实也。不辞、能容受不名有无迹象。衣被、以衣被人。借以言覆冒之意。不为主者、万物本道以生化而道实无为也。以其常清常静而言。其小无内。以其翕辟万物而言。其大无外。盖无微不入。是以能无物不包也。惟圣人为能体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乎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道本无象。而凡有象者莫能加。执之以驭天下。则天下归往。万姓时雍。共安於泰运之天。彼务缘饰以快目前者。如乐与饵非不悦於目耳。然移时辄忘。如过客之去而不畱。大道不然。所以视听不可穷。而取擕无有尽也。
        将欲潝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潝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疆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张潝强弱废兴。与夺往复相因。有自然之理势。烛其几於未萌。而贞其守於勿懈。惟知微知彰者能之。柔弱胜刚强。所谓不战而屈人也。利器、国之事权。示人与人。太上此言。为兢意气而昧知几者发也。


        5楼2014-11-24 20:04
        回复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以欲静。天下自正。
          道体无为。而其用至广。中庸所谓费而隐也。侯王能守之。则全体大用具矣。物有不化焉者乎。欲作、谓太平久而燕乐。兴镇以无名之朴。而民果返朴还淳。则欲作者亦将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强民。而天下自正也。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尚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为之而有以为。尚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其德不失德。常自见为德。无为为之。以主治者言。无以为有以为。以在下者言。攘臂忿争之状仍执固乱治也。书曰。乱臣十人。道该全体大用。德则有浅深分量之不同。仁义礼专指其用之及人者言。上德无为。而民亦无由测其所为。荡荡难名者也。下德为之。而民亦知其有以为形格势禁者也。仁义礼皆治世之具。而其用各殊。仁主於慈爱。故尚仁则百姓日用而不知。义主於断制。故尚义则天下服教而畏神。若夫礼。周乎人官物。曲而其制严密。故礼之至者。民莫之应或反攘臂而自是其见。盖世运递降。人心因之。仁义礼今古不易。而其播为政教。则详略损益之分。理势所趋。不能强齐。由太古逮於今。政教有加而风气未必古。若而后云者。言天人气数之适然。非谓仁义礼之可以偏任也。礼以忠信为本。故忠信薄而礼教尤先。前知亦道之发皇。而偏尚则反陷於愚。诬宁厚毋薄。宁实毋华。去取之闲。必务其本。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胜而反复推言之。欲人本道德仁义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蹙。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
          昔太初之始。一、太极也。不贰之意。谷、江海之属。贞、正也。致之所以致此者。发、决坼蹙危踬也。言天地万物无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物。必得一而后可正天下。不可恃贵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句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致、与致之之致同。言推极具至也。数车、玑轮天之所以旋运也。无车、无车之真。形琭琭圭角落落不同羣也。承上文言。致一之道非可泥象滞形。夫至一者。莫如天。天运旋枢。数度无忒。然究其所以然。实惟一气运行。非实有车之形器也。人惟不能如天之纯一。是以执贵贱之形。自高则琭琭如玉。自贱则落落如石。致一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反、复也。人知以动为动。而不知反本还元。正道之所以动而无动也。弱、致柔也。人知以强为用。而不知专气致柔。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穷也。有者道之迹。无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若存若亡。犹言可有可无。道本中庸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建言、古之立言者。若昧、暗然而日章若退。敛拥而自下。夷、平也。易也。诗曰。有夷之行若类。混俗和光若辱。含垢纳污本广德也。而若不足、本建德也。而若偷安澡厉在神明。不务外以求知也。质直忠信也。若渝、变化不拘。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士所能知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惟道。善贷且成。
          此六句又推广上文之意。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大方、随时处中而无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故晚成。希歇寂也。大音、大象以未发之中。言参诸物情。稽诸道体可名也。善贷、给万物而不匮也。且成化功成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产。阴阳三元剖而万物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恶父俱去声冲气、冲虚无朕之气。即上文所谓一也。和、调畅之意。王公贵谦下。体冲和以宜民也。损益、无常要归於冲和为尚。人之所以教人者。太上自言。我亦犹人。惟不失冲和为难耳。强梁与冲和相戾故凶。教父、言教人必以此为先。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於谦卦。三致意焉。而金人攲器之类示训谆谆。其不以此欤。
          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闲去声道不倚於形气。故为天下之至柔。驰骋、操纵由之也。无有道之体。无为者自然之用希。及民鲜能之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徇名殖货自忘其身。贪得无已自蹈於亡。皆由不知权度其轻重也。大费、谓自耗其所有。厚亡、谓徒甚其悖出。知足知止安有此患哉。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缺、亏歉意。冲、虚也。范万物而无迹。纳万有而若虚。盖德盛化神者然也。求伸者反折。炫长者必败。多言者易穷。圣贤以理胜气。以拙晦才。以默屈人。皆反身修慝之实功。躁胜寒、温以解冻也。静胜热、定以除蒸也。二者阴阳之义。修道者体此以审乎寒暖燥湿之宜。动静交养。俾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无稍差谬。而清静之道心其亦庶几矣。不然而小成易盈。纷纷於直与巧辩以正天下。何惑乎烦劳而无成功哉。


          6楼2014-11-24 20:05
          回复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粪、粪出。郊、近郊也。可欲、以功利蛊人欲得。必欲其得也。惟有道者能知足常足。无求而自得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万物皆备。故不出户而知天下。造化由心故。不窥牖而见天道。反是而驰骛以求周知。则见闻有穷。心思易涸。是以圣人养其本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岂必历九州而数名象。任智力以要近功哉。中庸言至诚之妙。曰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即此意也。
            为学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博文则日知其所未知。约礼则日去其所本。无由万殊以归於一本。此损之又损之道也。无为、谓浑然天理而不假强为。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故可以无不为。无事恭己而治。若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也。反是者败。
            圣人无常心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无常心、犹言无成心。善之、信之。与其善而孚以诚。亦善亦信之化不善而去其伪德。指民而言。惵惵、诚切貎。浑其心使归於诚朴。注耳目、则诚服而无他念也。孩之、以赤子育之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入、指日月言。生者、气之至而伸。死者、气之往而寂也。乾坤无为。以日月为功。东西出入。而五行布四时成焉。徒犹类也。水之成数六。火之成数七。合为十三。日月者、水火之精。人得其真气而不能守。故其由生而之死也。易动、对静而言。生生之厚、秉阴阳之气以生者厚於物也。太上将勉人以摄生之道。而先言生者不能无死如此。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摄、卫养也。兕虎甲兵无道。则或罹其凶。善摄生者合阴阳之撰。通神明之德。命由我立。而何死地之有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统名德。则其真实无妄者也。生以资始言。畜以含煦言。品物咸章则有形矣。畅茂条达则势成矣。万物莫不由此。是以道德至为尊贵。莫之命、无命令也。此言道德之在天地者。本於自然如此。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覆、解上文道生德畜之义。而极赞其至也。长、生机引而伸。育、气化充而盛。成、器质成熟。品味熟养者。涵濡而葆其真。覆者丕冒而卫其全。不有、不恃、不宰、无心而成化。泯乎生与为宰之迹也。详见第十章。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所谓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者是也。神是母。炁是子。神炁相抱终身不殆。兑、金之窍门。六神出入之所。勤、劳扰也。济其事、事事而求其济。徒为自苦。故不救。察於几微。则无所蔽矣。守其柔顺。则无所折矣。光、性体之光明。金精是也。归明者。收视返听之意。道备於己。无恶於时。殃之所以免也。袭常、犹言守常也。
            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倏忽之顷。施、见诸施行。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偶然一隙之明。何尝非知。但验诸实行恐穷於推施。甚言大道之不易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賖。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夷、平易也。賖、同奢。汉书。楚楚衣服戒穷賖道。夸、以夸张为道也。末俗厌。中庸之道而矜饰以为是。太上深非叹之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建德则有不拔之基。抱一则无离道之时。是以长子孙而保世。下文乃推广言之。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厯言修己之功效如此。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观、示法也。德备於身。随在皆可以为人观。法此谓大道。


            7楼2014-11-24 20:06
            回复
              吕祖注比黄元吉要难理解太多,玄


              11楼2015-05-16 06:02
              回复
                文章我收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2-17 21:38
                回复
                  多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2-19 1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