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到校很早,正月没过初十就从家里匆匆返校了,其实当时想多陪陪女朋友,但是无奈伺候几天的票都是站票,伴随天降大雪,不舍无奈交织在了一起,然后伴随着自己的孤独,踏上了从家乡到长春的火车。
到校后,就辅导了一个美国籍韩国初中生的数学,说实话印象并不是十分的深,但是记得貌似一小时才30院而已,而且并不是每日都去,如果不通知就可以不用到。最令我不开心的一次就是冒着小雪到了楼下,通知我今天不用上课了,这让我感觉平时下课之后孩子和家长的韩国式鞠躬的礼貌都是形式而已,浮于表面的恭敬逊于设身处地的理解。最后在维持将近一个月的辅导之后,也是不欢而散,让我坚持下来的不是每周微薄的报酬,而是这对韩国夫妇和国际关系学院的关系以及同我老师的种种联系。这算是第一次被辞退吧,反正心里没什么不开心,只是觉得放松。
之后便是导师的课,按照要求一起上了大致30+节课,大部分是古埃及和传记论文你的讨论。至于古典文学貌似只上了一节课,在这以过程中说实话古埃及语学的确实不怎么样,记得还要给一些吧友写古埃及语的ID,等忙完这段我梳理一下,写几个。但是在论文的思路梳理、资料选择整理、论文的书写上还是有一些感触,起码起到了论文写作的入门阶段,为现在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
中间在老师的劝说下全身心的投入到论文写作(其实也是在最后的一个月内有些成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躺尸与游荡,自己甚至想不起那些无聊的日子是在做什么),从查阅资料、整理文献、论文构架、内容充实、全篇谋划。大致到了八月中旬完成了。最后付梓,等待那本书的发表,然后拿过来看一看。不过令人沮丧的是论文正文部分即章节目并不表明作者的名字,只是在开篇介绍一下。也许这就是研究生参加国家课题的痛,名字难以和诸多史学研究大家和教授、副教授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