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134贴子:642,897

回复: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后,太师府的马屁团队甚至提议让董卓配用“尚父”这个称号(此前,“尚父”是周武王尊称姜尚的称号。)。董卓非常信任蔡邕,便去找蔡邕商议,蔡邕说:“等太师您打败关东联军后,带着皇帝返回雒阳,再用此称号也不迟。”董卓听从,于是作罢【范书《蔡邕传》:董卓宾客、部曲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
六月份,长安周围发生地震,蔡邕又对董卓说:“这是因为太师您享受的礼仪级别踰制(高于身份待遇)了”,于是,董卓将“金华青盖”车改乘“皂盖车”(二千石官员用车)【范书《蔡邕传》:(初平)二年六月,地震,(董)卓以问(蔡)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踰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范书《蔡邕传》李贤注引《续汉志》曰: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皂盖,朱两轓。】
综合看来,蔡邕是有心帮助匡正董卓的种种乱政行为,但是董卓多有违背,蔡邕也埋怨董卓很少听从自己的意见;蔡邕甚至还有逃出长安返回老家(兖州陈留郡圉县)的想法,但被从弟蔡谷劝住了【范书《蔡邕传》:(蔡)邕亦每存匡益,然(董)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董卓死后,蔡邕因为当着司徒王允的面不经意的叹了口气,呈现悲伤的表情【范书《蔡邕传》: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结果招来王允的问罪,引来杀身之祸。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7楼2015-10-19 23:29
回复
    董卓篇的结语就不发了,在这里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史书上对董卓的误读。
    1.在灵帝执政时期,史书上或多说少以暗示、附会的方式黑董卓人品有问题。
    实际上:不论人品,只看史实,董卓在这段时期是没有任何劣迹的,对东汉政府而言,他是有功的。
    2.在何进执政时期,史书上以曲笔说董卓强势进京,并以强权夺取朝政,时间之短令人乍舌(3天),并完全忽视了袁隗的地位,和夸大了董卓的实力。
    实际上:董卓是被袁隗当成故吏使用,招入雒阳。废立之事在史书上被记在董卓头上,无法推翻,但也不能把袁隗身上的责任推卸掉。
    3.史书上以袁绍、曹操的出走来描述关东联军起事之始,并说他们只为反董,是为了“国家大义”。
    实际上:在董卓权力反超袁隗后,袁隗政治前途黯淡,关东反董联军的起事,袁隗或多或少有所牵连。
    另外,很多细节都能证明,袁绍和袁隗叔侄不和,政治愿望相背。总而言之,关东反董这场闹剧,只不过是一次权力斗争而已,而董卓可不是吓大的。但这就是乱世的开始,东汉灭亡的序幕,曹刘孙只不过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当然要吹嘘自己的“义”才能证明自己的伟光正,也就是说,他们要证明自己是“义”,那么董卓就必须是“黑”的。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8楼2015-10-20 20:58
    收起回复
      今天开始更《李郭篇》,计划在本帖更完后,就重新开帖写曹刘孙。
      慢慢来吧。反正都弄了一年了。
      ——
      外一篇 李郭专权
      在后世史书上,普遍继承献帝(刘协)定都许县之后的政治划分:对董卓、李傕、郭汜(并称:李郭)等人的凉州集团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所有曾对抗董、李、郭的人(如:王允)都被划分为忠臣。
      这么划分其实是有漏洞的,蔡邕也曾劝董卓为善,后来却因董卓而死,他是奸臣?还是忠臣?王允虽然刺董有功,但是事后垄断朝政,扶植并州人上台,根本无视其他人的政治需求(拒绝马日磾为蔡邕求情,骂走胡轸等人),他这样也能算忠臣?
      董承护驾有功,女儿为贵人,他又因策划反曹案被杀,他是忠臣还是奸臣?如果他是忠臣,那么曹操还是忠臣吗?如果他是奸臣,曹操的忠臣又体现在何处?我们跳出史书上评定“忠臣和奸臣”这个怪圈,冷静的看待这个问题:原来全部都是权力斗争的舆论需要!
      所以说,我们要对历史人物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就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分析,而不能人云亦云的对历史人物做非忠即奸的评价。——本篇所介绍的李郭二人亦是如此。
      本篇将详细分析“后董卓时代”(192.6-195.12)的凉州集团在掌控朝廷中的得与失,分析王允、李郭最终败亡的根本原因,以此作为《汉末卷》与《乱世卷》承上启下之文。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1楼2015-10-26 12:31
      收起回复
        1.1董卓部将
        李傕,字稚然,凉州北地郡人;郭汜,别名郭多,凉州张掖郡人。
        这两位均为凉州人,其传记都是附在《董卓传》之后,但是陈寿、范晔并未对他们早年事迹有所交代。
        他们在史书上初出场就是董卓的部将,大致我们可以推他们为行伍出身。另外我们通过一些散落的记载,可以获知一些情况。
        例如李傕,杨琦评价他是“边鄙之人,习于夷风”,不懂礼仪,口不择言,更是闹了不少笑话【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起居注》:(李)傕对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郭汜乃盗马贼出身【范书《董卓传》:郭多,盗马虏耳。】,两人的知识水平应该是半斤对八两。
        李傕、郭汜早年追随董卓南征北战,虽然没有具体事例记载。董卓太师府长史刘艾曾论断:李傕、郭汜的战斗能力比孙坚强。董卓则肯定了孙坚在战略意识上有着过人之处,并解释孙坚在美阳之战败北是因为其所率的军队大略是乌合之众,且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因而肯定孙坚能力不容小视。
        不论董、刘二人讨论结果如何,也可以看出,李傕、郭汜是董卓部将中值得称道的宿将,不然刘艾不会举李、郭为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史书上出现过的,董卓部将。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2楼2015-10-26 12:32
        回复
          徐荣
          徐荣在初平元年先后领兵打了荥阳汴水之战和梁东之战,分别击败以鲍信、曹操为首的兖州军和以孙坚为首的豫州+荆州军。
          徐荣是幽州辽东郡人,并非董卓嫡系,官职为中郎将,大概是与吕布类似被收编。
          李蒙
          李蒙参与了初平元年的梁东之战。
          此人后来参与反攻长安,最终死于内讧(见后文“1.5.1樊稠之死”),其籍贯应该是凉州人士(参与反攻长安),但和李傕应该没有亲戚关系,否则也不会死在李傕手里。
          胡轸、吕布、华雄
          这三位参与了初平二年初的阳人之战,被孙坚所败,其中华雄战死。
          胡轸在《九州岛春秋》记载,司马彪称他是“凉州大人”,也就是世族或者豪族,他也参加了反攻长安,并在李傕掌权初出任司隶校尉,负责查办“刺董案‘。
          吕布就不详细介绍了,后文《群雄篇》会有单独的章节阐述。
          华雄在史书上(见陈志《孙坚传》)只有一处记载,但是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编出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段子,于是华雄的名字家喻户晓——毕竟是个成为关羽经验包的男人嘛。
          其实在宋朝《广韵》(宋朝官修韵书)中,提到此人姓“叶”,而不是“华”。也就是说此人的真名极有可能叫“叶雄”。大家看看:叶(叶)、华(华);繁体字形近似。
          这个观点是清史学家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提出的:“华”当为“叶”。《广韵·二十九叶》引《吴志·孙坚传》有都尉叶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误也。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3楼2015-10-26 12:33
          收起回复
            牛辅、董越、段煨
            初平二年(191年)三月,董卓退守长安,任命此三人屯兵三辅各地:董越屯弘农郡渑池县,段煨屯弘农郡华阴县,牛辅屯河东郡安邑县【范书《董卓传》:(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
            此三人官职均为中郎将,其中只有董越明文记载为“东中郎将”。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而董越虽然姓董,但并非董卓族人。因为之后,董越死于牛辅之手;若董越为董卓族人,在董卓死后,牛辅应该与董越休戚与共,而也不会猜忌董越。
            李傕、郭汜、张济、贾诩
            董卓退守长安时,范书《董卓传》提到“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这些其余“中郎将、校尉”就应该是指李傕、郭汜这类人物。
            贾诩是明文记载归牛辅所辖【陈志《贾诩传》:(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牛辅由“安邑”改屯“陕”,考据详见后文《孙氏篇》】。而李傕、郭汜、张济这三人则是由牛辅派出【范书《董卓传》:(牛)辅分遣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河南尹朱儁于中牟。】,可见此三人也为牛辅所统率。
            李傕的亲属有:儿子李式,从弟李应(或作李维)、李桓,从子李利、李暹(或作李进),外甥胡封。其下部将就不介绍了,毕竟白波渠帅杨奉是在什么时候归属李傕,已不可考,只能推测了。
            郭汜的亲属在史书上留名很少,只知道他至少也有个儿子(未留名),及从弟郭浦。
            张绣自然是跟着叔父张济,《张绣传》中提到的胡车儿,大概也在队伍中。
            贾诩这个人物,虽然并非出身世家豪门,但其履历不同于上述三位“武夫”,董卓进京时,他已经在朝廷担任太尉掾,然后被董卓提拔为“平津都尉”(雒阳八关都尉之一);本年,董卓布防三辅时,贾诩应该是改任“讨虏校尉”,受牛辅统率。(见后文1.7.3贾诩其人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4楼2015-10-26 12:34
            收起回复
              樊稠、王方
              这两位人物,在史书上初次登场是在反攻长安之时。樊稠在李郭时期比较抢眼,多有战功,因此有喧宾夺主之势,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王方则是留名一笔的人物(见陈志《董卓传》)。没啥可说。在《三国演义》里,他是在战场上被马超一枪给刺死了。
              杨定
              杨定,在范书《董卓传》明文记载为董卓部曲将【安西将军杨定者,故(董)卓部曲将也。】。据清史学家惠栋考据,认为《九州岛春秋》提到的杨整修就是此人。据此,他的出身也应为凉州世族或者豪族。
              董旻、董承、董璜
              除去上述将领,董卓的亲属也形成一派,当然,董卓在早期并未提拔亲属,而是在进入长安之后,大肆封赏家族,其中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鄠县属司隶右扶风),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
              在《献帝起居注》(陈志《董卓传》裴注引)中,有提到“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这里提到了董承。
              董承的身份,陈寿在《先主传》中注明是汉献帝(刘协)之舅,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据此,董承便是董太后的侄子,籍贯为冀州河间国,自然与董卓非一个郡望。当然,董卓入京后,自称与董太后为亲族,大概也是这个缘故,董承也就变成了董卓亲族。
              后人以《献帝起居注》的内容为凭,怀疑董承的郡望就是凉州陇西郡,我以为是不可取的,董承的身份,裴松之比我们更容易弄清楚,何况李贤在给《后汉书》作注时,也是采信了裴松之的意见。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5楼2015-10-26 12:35
              收起回复
                1.2直捣陈留
                初平二年(191年)初,孙坚率军北上,取得阳人之战的胜利后,董卓派李傕前来劝和,遭到孙坚的严词拒绝(详见后文《乱世卷·孙氏篇》)。
                孙坚率军至大谷关,距离雒阳城九十里地,董卓率军迎击孙坚,被击败。董卓见难以抵挡孙坚的攻势,便留下吕布和朱儁驻守雒阳,自己则往长安去了。
                朱儁与孙坚本为故交,如中平元年(184年),孙坚为朱儁部的佐军司马(详见后文《乱世卷·孙氏篇》),于是,朱儁派人联络孙坚,两人结为内应【范书《朱儁传》:(董)卓后入关,留(朱)儁守雒阳,而儁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
                随后,孙坚击败吕布,收复雒阳,朱儁与孙坚共入雒阳【《袁纪·卷27》:尚书令朱儁之出奔也,与孙坚俱入雒阳。】。当两人继续筹划西征,意图夺取长安之时,后方的关东联军早已分化,各自为战。
                约在七月之后,得到冀州的袁绍派周㬂前来夺取孙坚先领的豫州。袁术和孙坚怒不可遏,也不反董了,撤军回南阳,要与周㬂争夺豫州。朱儁在此时,也应该投奔了袁术【范书《朱儁传》:既而(朱儁)惧为(董)卓所袭,乃弃官奔荆州。】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6楼2015-10-26 22:00
                回复
                  董卓任命杨懿(弘农杨氏族人)为河南尹,率军守卫雒阳。朱儁可能得到袁术的资助,率军去夺雒阳,杨懿退走(以杨懿的身份,很可能不战而退,或者诈败【范书《朱儁传》:(董)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守雒阳。(朱)儁闻,复进兵还雒,懿走。】
                  此时,反董的重担只落到了朱儁一个人的身上,而且其兵力和补给严重缺乏,于是朱儁派人向关东诸州、郡长官请求支援。可是此时,关东联军两个最大的头目袁术和袁绍,他们正在豫州争夺,他们的跟班小弟们也在选择站队。倒是之前中立的徐州刺史陶谦,派出三千精兵资助朱儁,其他地方长官也象征性的资助了一些,陶谦顺便表奏朱儁行车骑将军事【范书《朱儁传》:(朱)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董)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
                  约本年末,屯兵陕县的牛辅派出以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为首的数万人马,在中牟县与朱儁展开大战,朱儁败北。随后朱儁率领残兵屯在雒阳周围关隘附近,坚守不出【范书《朱儁传》:董卓闻之,使其将李傕、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朱)儁。儁逆击,为傕、汜所破。儁自知不敌,留关下不敢复前。】
                  李傕并未对朱儁展开穷追猛打,而是长驱直入,向东进攻兖州陈留郡、豫州颍川郡等地【范书《董卓传》: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陈志《荀彧传》等传记提到的:(董)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正是与此事呼应。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7楼2015-10-26 22:01
                  收起回复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著名的“二乔”的父亲(桥公)的考据。
                      唐代诗人杜牧作《赤壁》留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桥段后来被罗贯中拿来加工,编入《三国演义》,说曹操和桥玄关系好,所以知道桥玄的两个女儿长得漂亮,于是要南征孙权,欲霸占两位美女。由于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真以为二乔的父亲是桥玄。
                      清朝史家沈钦韩(1775-1831)还煞有介事的介绍: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
                      沈前辈的意见该怎么批,我看,我还是直接转卢弼的见解吧。
                      1.孙权呼张昭曰张公,时人呼程普为程公,世人呼庞德公为庞公。“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见《汉书?贾谊传》。“于公治孝妇狱,郡中大敬重于公”,见《汉书?于定国传》。是皆不必三公始称公也。
                      ——沈钦韩所谓“为三公者方称公”根本是扯淡。
                      2.本传桥公二女为攻皖时所得,据《寰宇记》,桥公为舒州怀宁人,即汉之庐江郡皖人,范《书?桥玄传》玄为梁国睢阳人,两不相涉。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得专此国色矣。范《书》、陈《志》绝无一字及之,沈说之误无疑矣。
                      ——桥公和桥玄的籍贯不同,可见不是同一人。
                      3.《三国疑年录》云:周瑜破皖城,纳桥太尉小女,在建安三年,时瑜年二十四岁。桥太尉薨于灵帝光和六年,年七十五。纵使二桥为太尉七十外所生,其嫁之年亦在二十以外矣。建安十三年,周瑜赤壁之战时,小桥年约已三十矣。
                      ——桥公和桥玄的年龄不搭,又证不是同一人。
                      4.曹公最感桥太尉知己之恩,岂有锁其二女之心?即使平吴,断无此事,牧之(杜牧)之诗,是为失言。
                      ——曹操与桥玄关系好,是不会锁他的女儿的,杜牧的诗说的过了。
                      第二个话题告诉我们:一旦治史的思维被演义、野史混淆僵化,从而写出混蛋见解来,也是意料之中。甚至还用奇葩逻辑来维护谬论,沈钦韩算一个。


                    IP属地:江西324楼2015-11-06 12: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