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200贴子:643,085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本帖首发贴吧,还是为了抛砖引玉,有指教的敬请指教。
2.本贴为“汉末卷”,再分灵帝篇、何进篇、董卓篇,还没完全写完,目前计划是朝着10W+字前进。
3.我没发满20楼,请不要跟帖,否则删无赦。谢谢合作。
4.二楼的楼中楼,我将召唤曾经应许前来捧场的网友。么么哒~


IP属地:江西1楼2014-11-28 13:28回复
    简序
    或许有人看到本文标题会嗤之以鼻:“史书白纸黑字就在那里,凭什么你写的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事?”不错,史书白纸黑字确实就在那里,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去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像白话文也推广上百年了,到如今却还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我以为:我这篇文章可以颠覆很多自以为很了解三国史的人众多观念。若有人看过吕思勉《三国史话》、何兹全《三国史》、马植杰《三国史》、张大可《三国史》、《三国史研究》、黎东方《细说三国》、于涛《汉末群雄天子梦》、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纪》、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等等近现代诸如此类的三国史著作,请忘了他们的作品吧。相信我,没错的!
    当然,本文还在草创过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若有思考不周的地方、甚至错缪的地方,还请不吝赐教!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11-28 13:29
    收起回复
      1.3无德不报
      次年(169年),刘宏名正言顺的将亲生母亲董贵人接到雒阳。三月初三,刘宏尊母亲董贵人为孝仁皇后,称董太后,安排其居住在南宫嘉德殿,称为永乐宫。同时入朝的还有亲舅舅董宠,被任命为执金吾。
      此时皇宫之中就有了两个太后了。此时的刘宏虽然还不懂得政治,但怎能不暗暗感谢给他带来转机的宦官们?假若没有宦官,他如何能将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接到雒阳和自己一起享福呢?
      窦氏家族没有被杀的人(窦妙的母亲)都被流放到交阯(如今的越南)去了,宦官们自然对还在雒阳的窦妙耿耿于怀,无时不刻向找机会向其下手。而刘宏是怎么做的呢?
      建宁四年(171年),刘宏年满15岁,已完成元服仪式,可以临朝问政了。在窦妙生日那天,刘宏亲自到南宫向窦妙祝寿,并赠送礼物。南宫的宦官董萌向刘宏哭诉不平,刘宏暗暗记在心里,回去后便下诏,增加南宫的物资供给。
      第二年,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得知母亲病故于交阯,不久便伤心而病逝(感疾而崩)。宦官们(曹节、赵忠等人)扣押尸体,不肯发丧,甚至提出用贵人的丧礼仪式,刘宏得知,则拍板用太后的丧礼仪式【范书《陈球传》:帝(刘宏)曰:“太后亲立朕躬,统承大业。诗云:‘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岂宜以贵人终乎?”】。
      等丧礼结束,接着准备下葬时,曹节等人又提出:因为窦氏家族有罪,所以窦妙不能与汉桓帝刘志合葬。这时候,很多正义的大臣(廷尉陈球等人)都站出来反驳,为此朝廷还专门开会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之后,最终刘宏用一句“虽然窦氏有罪,但窦太后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废黜她。”封住了曹节等人的嘴,以行动报恩【范书《陈球传》:帝(刘宏)省奏,谓曹节等曰:“窦氏虽为不道,而太后有德于朕,不宜降黜。”节等无复言,于是议者乃定。】。
      刘宏可能对窦武没有好感,但对窦妙则是做到了知恩图报。至于刘宏的生母董太后,在史料中也能看出她对窦妙的谦卑尊敬,即使她进入雒阳时,窦妙早已失势被幽居在南宫。直到窦妙逝世,她才开始参与朝政【范书《皇后纪下》:及窦太后崩,(董太后)始与朝政。】。
      至于在建宁初,董太后家族在后宫是否有势力,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件事上做个简单的分析。
      建宁三年(170年)九月,执金吾董宠获罪被处死,罪名是“矫称永乐后属请”。永乐后就是董太后,这个罪名也就是“冒称董太后旨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史料可做参考了。
      我们来推测一下。如果这个罪名是真的,董宠就是咎由自取被处以极刑,而作为妹妹的董太后,作为亲外甥的灵帝刘宏竟然都无法救他一命;若罪名是假,那就是董太后的旨意触犯后宫禁忌,董宠为了替妹妹开脱,自己顶罪获死,那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不管怎么是哪种可能性,我们都可以看出:董太后的势力处于下风,刘宏无权可用,也只能任人摆布。
      那么弹劾董宠致其死罪的势力是来自哪方神圣?此时被幽禁在南宫的窦太后肯定没这么大能耐,只能是来自于朝廷中秉公执法的官员,这里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11-28 17:34
      收起回复
        3.1.4灵帝时期士宦之争统计
        桓帝时期的事我不算太熟悉,所以采用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汇总;灵帝时期的事,我相对熟悉一些,所以看出柏杨的统计内容并不完整。故在此,我重新做一次统计。
        建宁元年(168年)九月,九月政变爆发。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其同党被诛杀,以中常侍曹节、长乐食监王甫等人为首的宦官取得政变胜利。
        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中常侍侯览指使山阳郡人朱并弹劾本地督邮张俭结党营私;十月,中常侍曹节提出全国性的党锢政策。第二次党锢爆发,虞放、杜密、李膺等百余人被捕入狱诛杀、张俭逃亡塞外。全国牵连者达六七百人(如孔融的哥哥孔褒)。
        熹平元年(172年)五月,中常侍侯览被弹劾免官,自杀。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窦太后(窦妙)逝世;七月,有人在朱雀阙上写“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司隶校尉刘猛因同情党人,办案月余未结案,被免为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段颎接任,逮捕太学生,牵连者达千余人。
        熹平五年(176年)闰五月,益州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刘宏不从,反而将曹鸾逮捕诛杀,并下诏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均禁锢终身。
        光和元年(178年),金商门应对。议郎蔡邕及光禄大夫杨赐上书弹劾亲宦官官员,蔡邕的奏章被泄密,于是中常侍程璜联合阳球、刘郃等人弹劾蔡邕、卫尉蔡质;蔡质被杀、蔡邕被判流放、杨赐免职。
        光和二年(179年),上禄县长和海上书,认为按照礼法从祖兄弟已经算分家,而党锢政策牵连涉及五族,这是不合礼法的。刘宏听从,宣布放宽党锢限制。
        光和五年(182年)十月,前司徒陈耽与议郎曹操上书弹劾亲宦官官员(太尉许戫等人),刘宏采纳,罢免相关官员(许戫、张济等人)。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之乱。中常侍吕强及北地太守皇甫嵩上书要求解除党锢,刘宏听从。持续十四年的第二次党锢结束。
        184年后事件略,将在第四章中介绍。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11-28 17:47
        收起回复
          3.3.2中平二年(185年)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
          范书《宦者列传》:(中平二年)又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仞积其中。
          范书《宦者列传》:(中平二年)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因复货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来,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这是黄巾之乱的次年,在这年二月,南宫发生火灾,刘宏想修缮皇宫,但是国库空虚,于是放弃了皇甫嵩“休息养民”的建议,而听信张让、赵忠的建议“税天下田,亩十钱”,此举导致冀州因去年战乱而出现的饥民不满,黑山军得以发展壮大。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4-11-28 17:56
          回复
            第四章 天下大乱
            4.1乱世前因
            笔者以为:灵帝刘宏在168-183年这段时间里的种种作为可圈可点,而在184-187年的乱政才将东汉带入乱世。
            如前文(3.3西园享乐)所示,刘宏的黑材料主要集中在185-186年间;但观许多三国写手把刘宏的“黑材料”全部归整到184年之前,以此认定刘宏的腐败政治引发黄巾之乱,这是混淆了前因后果。
            大概他们也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民不聊生”引发“黄巾之乱”。本章第一节就将看看黄巾之乱之前,是否有如他们所说的“民不聊生”的史料。在本节最后一小节将继续请袁腾飞老师来躺枪。
            4.1.1战乱考
            首先,我从范书《灵帝纪》中摘录发生在168-183年间,东汉政府的军事行动和当时影响百姓生活的大范围天灾。
            1-168.1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
            1-168.2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
            1-168.7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
            2-168.12鲜卑及濊貊寇幽并二州。
            1-169.7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
            3-169.9江夏蛮叛,州郡讨平之。
            4-169.9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
            5-169.11鲜卑寇并州。
            6-170冬,济南贼起,攻东平陵。
            7-171冬,鲜卑寇并州。
            8-172.11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遣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讨破之。
            9-172.12鲜卑寇并州。
            10-173.12鲜卑寇幽并二州。
            8-174.11杨州刺史臧旻率丹阳太守陈寅,大破许生于会稽,斩之。
            11-174.12鲜卑寇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
            12-175.5鲜卑寇幽州。
            13-176.4益州郡夷叛,太守李颙讨平之。
            14-176鲜卑寇幽州。
            15-177.4鲜卑寇三边。
            16-177.8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
            17-177.11鲜卑寇辽西。
            18-178.1合浦、交址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
            19-178鲜卑寇酒泉。
            20-179. 10巴郡板楯蛮叛,遣御史中丞萧瑗督益州刺史讨之,不克。
            21-179.12鲜卑寇幽并二州。
            22-180.4江夏蛮叛。
            23-180.10鲜卑寇幽、并二州。
            18-181.4交址刺史朱隽讨交址、合浦乌浒蛮,破之。
            24-181.10鲜卑寇幽并二州。
            20-182.7巴郡板楯蛮诣太守曹谦降。
              另外在范书《卢植传》中,还有两条。
            25-175九江郡蛮叛
            26-176-177南夷反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4-11-28 18:39
            收起回复
              4.1.2天灾考
                我们再来看看范书《灵帝纪》中168-183年之间的灾荒记载,只摘录旱灾、饥荒、水灾、瘟疫等影响百姓生活的天灾;而日食、大雨、地震、宫殿火灾等忽略。摘录明细如下:
                171.3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173.1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174秋,洛水溢。
                175.4郡国七大水。
                175.6弘农、三辅螟。遣守宫令之盐监,穿渠为民兴利。令郡国遇灾者,减田租之半;其伤害十四以上,勿收责。
                175旱灾。(见《五行志》)
                177.4大旱。
                177.4七州蝗。
                179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182.2大疫。
                182.4旱。
                183夏,大旱。
                183秋,金城河水溢。
                综合分析:刘宏执政的168-183年间,全国发生大规模的天灾合计13条。
                瘟疫:4条,其中有3次朝廷安抚百姓的记载(送药)。
                水灾:3条,一次洛水(属河南),一次金城河(属凉州),一次是175年,这次最大,有七个郡国受灾。据《五行志》刘昭注引袁山松《后汉书》,为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琅邪。分别属于兖州、豫州、徐州等地。
                旱灾:4条。政府均无赈灾举动。其中175年那次,朝廷有安排人到名山求雨的记载。(见《五行志》刘昭注文)
                虫灾:2条。其中175年那次,政府有一次减租政策。
              如果说天灾影响到老百姓,以至于老百姓去参加太平道,我想,唯一那就是182.2那次瘟疫。按范书《皇甫嵩传》记载的太平道的活动,张角就是在瘟疫肆虐之时,得以发展壮大太平道,而且此次没有政府参与赈灾,所以很容易联想到张角从中出力不少,从而获得拥戴。
                其次,就是182年和183年连续两年的旱灾,从原文看,政府也没采取任何行动;旱灾的范围有多大,受灾百姓有多少,都没有记载。我们都知道:旱灾之后常有饥荒;而这个时间段(168-183年),竟然没有一条饥荒的史料。我们有理由相信:要么是旱灾的影响范围小,要么是政府赈灾有力。
                就整体情况而言,并非像后世史家塑造的那样“百姓民不聊生,而政府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因为史料中记载的:政府送药、减免租税、求雨、修运河都是铁证,这些都是抹杀不了的!
              大家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所谓“民不聊生”引发“黄巾之乱”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而真相只有一个,如我在本章开篇所说:刘宏在184-187年的乱政才将东汉带入乱世。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4-11-28 18:41
              收起回复
                4.1.3评袁腾飞的说汉末三国
                本节内容由上两节内容的衍生而出,也可以完全当成独立一篇。本节将专门批袁腾飞在其大作《袁腾飞说汉末三国》中抹黑灵帝刘宏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捎带上易中天教授?那是因为易教授只在《品三国·能臣之路》中顺带黑了一下刘宏,而袁老师则长篇大论黑了一大段,正所谓“言多必失”,所以我稍稍整理,就成了这一篇了。
                袁老师先说的“羌乱”,原文:羌人的仇恨日益深切,其对东汉朝廷的反抗更是此起彼伏。桓帝以前,羌人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暴动。东汉朝廷为了镇压羌人的反抗,十余年间花费了八十余亿铜钱的军费,结果呢?“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后汉书·西羌传》)这笔巨资最后大都被将领截留,用来贿赂皇帝的近臣了。可怜士卒不被体恤,枉死者不计其数。东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袁老师谈到的内容出自范书《西羌传》:自永和羌叛,至乎是岁(永嘉元年),十余年间,费用八十余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原来这是描述顺帝(刘保)执政时期从永和三年(138年)至永嘉元年(145年)的羌乱。
                以145年起计,距离184年有39年,这种40多年前的羌乱,能证明灵帝时期有“羌乱”吗?
                  实际上,刘宏登基后,从168至169年,段颎率军连续作战,最终平定羌乱,从169年至183年,羌人未再叛乱,这是铁的事实。袁老师讲“羌乱”完全是为了凑数。
                再看我在上一节列的军事行动条目,大家可以看出:鲜卑连年寇边,超过军事行动的半数以上。
                袁老师也知道鲜卑犯边,于是接着说:除了羌族,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揭竿而起,反抗东汉朝廷的残暴统治。顺帝末年“扬、徐剧贼寇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攻城暴掠,赋敛烦数,官民困竭”(《后汉书·皇后纪》)。东汉朝廷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隐患重重,而其中最大的隐患则是鲜卑。史书记载,鲜卑寇边之事连年不断,搞得朝廷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袁老师还是没有忘记顺帝时期(建康元年,144年)的叛乱(扬、徐剧贼),这种40多年前的叛乱,不提也罢。而真正发生在灵帝的“内乱”,在上一节我已经全部列出分析了,袁老师可能翻过书,发现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史料,那我们真不怪他。而在“鲜卑寇边”这个症结之上,可惜他缺乏探讨历史问题的敏感性,匆匆一笔带过,无法扩展详述。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4-11-28 18:46
                收起回复
                  4.2.1太平道起源
                  回到黄巾之乱这个话题上来。顺帝刘保执政时(126-144年),徐州琅邪国人宫崇宣称其师傅干吉在东海国曲阳县的一处泉水中得到一套天书,名为《太平清领书》(后世名为《太平经》,为道教经典。),共一百七十卷。宫崇将此书奉献给朝廷,而朝廷官员鉴定此书为人为所做,不予推广。但此书却在民间道士中流传学习。
                  延熹年间(158-166年),桓帝刘志公开信奉黄老道,拜祭老子;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民间百姓学习黄老道的热情。
                  灵帝刘宏执政时期(168年-),冀州巨鹿郡人张角以《太平清领书》为教材,开创太平道,传道授徒。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张梁、张宝自称大医,其中通过让教徒、病人向神仙(应为老子)跪拜悔过,并服用符水的方式治疗疾病,往往有效,于是信奉太平道的人日益增多。
                  张角派徒弟八人前往全国各地传道,十余年间,太平道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共八个州发展到几十万人【范书《皇甫嵩传》: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张角再将教徒按地区共置为三十六方,每方的首领称为“渠帅”。太平道俨然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宗教组织,并有着明确的组织分工。
                  面对太平道的崛起,很多政府官员认为这是引人向善的宗教,于是不加管制,但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看不出端倪。 光和四年(181年),司徒杨赐忧心忡忡,召见掾吏刘陶,提出由政府出面,将迁徙的太平道教徒遣返原籍,以此削弱瓦解太平道的势力,若张角拒绝或反抗,朝廷则师出有名。刘陶认同,于是杨赐联合司空张济、卫尉刘宽将此建议写成奏章,上书刘宏。但因没过多久,杨赐被免职,此奏章滞留在宫中【范书《杨赐传》:(杨)赐遂上书言之。会去位,事留中。】,刘宏并未看到。
                  光和六年(183年),侍御史刘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三人联名上书,仍然重提杨赐当年的建议,这回刘宏看到了奏章,但他不以为然,只要没有叛乱,他就安心在西园享乐。太平道这样的宗教集团,刘宏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刘宏没有采纳,反而让刘陶去整理《春秋》条例。至此,刘宏错过了最佳的防范时间,而太平道已经如日中天,影响着大半个中国,黄巾起义指日可待。
                  本年,张角放出谣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太平道教徒用石灰在雒阳及各州郡的官府门上书写“甲子”二字作为标记。
                  次年,光和七年(184年)即为甲子年。二月,黄巾之乱爆发。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4-11-28 18:51
                  收起回复
                    4.3烽烟四起
                    黄巾之乱对东汉王朝的破坏力巨大,其影响力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又于187-188年间死灰复燃,在益州、青州、徐州、豫州、司隶等地先后起兵。不仅如此,其他由于战后百姓得不到政府安抚而引发的叛乱层出不穷,我将184-188年间全国发生的叛乱归类如下:
                    184-冀州黑山叛乱(张燕等)
                      184.7-汉中叛乱(张修)
                      184.11-凉州叛乱(边章、韩遂等)
                      186.2-南阳叛乱(赵慈)
                      186.10-荆州武陵蛮族叛乱
                      187.2-荥阳黄巾叛乱(见范书《桓典传》等)
                      187.6-幽州乌桓叛乱(张纯、张举等)
                      187.10-荆州长沙叛乱(区星、观鹄等)
                      187.12-并州休屠各匈奴叛乱
                      188.2-并州西河白波黄巾叛乱(郭泰)
                      188.4-豫州葛陂黄巾叛乱
                      188.6-益州黄巾叛乱(马相)(见范书《刘焉传》等)
                      188.10-青州、徐州黄巾叛乱
                      188年豫州陆梁地区叛乱(见范书《黄琬传》)
                    我们先说说在184年黄巾之乱的同时,另外三地发生的叛乱。
                    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凉州湟中义从(归顺东汉政府的羌人)发动兵变,斩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郡太守陈懿;
                    冀州以张燕为首的黑山军,活跃在并州、冀州、司隶交界处的山脉周围(今吕梁山一带)。【范书《朱儁传》:(张燕)乃与(冀州)中山、(冀州)常山、(冀州)赵郡、(并州)上党、(司隶)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
                    益州汉中郡的“五斗米道”教主张修率众起义,以响应同宗的“太平道”(也就是黄巾军)。
                    黑山军后来被朝廷招安,张燕任“平难中郎将”(招安时间大约也在188年左右,见后文);
                    张修叛乱由于地理因素,仅局限于汉中,对外地并无太大影响,随着中平五年(188年)刘焉入主益州后,遂被招安化解,这也是后话。
                    而凉州叛军在吸纳凉州名士韩遂、边章两人入伙后,便打着“诛宦官”的名号,进犯三辅地区(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合称三辅,也就是长安周边三郡)【范书《董卓列传》:明年春,(韩遂)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显然,凉州叛军才是东汉政府在中平二年(185年)面对的下一个难题。
                    本节才是刘宏真正的黑材料聚集地,看看刘宏是如何将东汉带入乱世的。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0楼2014-11-29 06:20
                    收起回复
                      4.3.1失信于民
                      光和七年(184年)末,讨伐黄巾军的捷报频传,刘宏改年号为“中平”(故公元184年又称“中平元年”),大概是寓意“中兴、太平”吧。
                      皇甫嵩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皇甫嵩看到冀州百姓遭受战乱之苦,于是上书向朝廷申请免去冀州一年租税,刘宏准奏,冀州百姓为此欢呼雀跃。皇甫嵩的本意是“息兵安民”,这也应该是战后重建的基本国策,可是谁也没想到刘宏很快忘得一干二净了。
                      中平二年(185年)二月,南宫发生火灾(请大家注意这场大火,我认为这是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几十年后,曹魏帝国帝都洛阳皇宫也发生了一场大火,为此,高堂隆上书魏明帝曹睿针砭时弊。),刘宏想重修皇宫,但是政府刚刚平定黄巾,军费已经掏空了国库!于是张让、赵忠出主意,加收田赋,一亩十钱,刘宏立马同意了。
                      关于这加税的事,前文介绍了,河内人司马直为此死谏,刘宏才临时宣布暂停。可是没多久,收钱如故。
                      这一年,刘宏在西园修建了万金堂,将大司农管理的金钱、丝绸存储在此【范书《宦者列传》:又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仞积其中。】。
                      不久,刘宏又想做铜人等等装饰皇城。这回,乐安郡太守陆康上书劝阻,结果被捕入狱(张让说,陆康奏章中将刘宏比作秦始皇这个亡国之君,是大不敬之罪。),幸亏侍御史刘岱帮忙解释说情,陆康才得获救。
                      刘宏修南宫的事,一直持续到中平三年(186年)才算完工(见前文3.3.3)。按范书《宦者列传》记载,修皇宫所需建材来自于并州太原郡、司隶河东郡、凉州陇西郡等三地【范书《宦者列传》:发太原、河东、(凉州陇西郡)狄道(县)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当地的百姓哀声载道。
                      黄巾之乱后,全国各地百姓都遭遇生存危机,而刘宏听信宦官之言,以为天下太平了,不知道“息兵安民”的道理,反而横征暴敛,于是百姓对朝廷失望,纷纷走向反抗的道路。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1楼2014-11-29 06:22
                      收起回复
                        4.3.2凉州难平
                        中平元年(184年)十月爆发凉州叛乱,攻占金城郡,并于次年(185年)初进犯三辅。
                        朝廷先后派出皇甫嵩(185.3出征)、张温(185.8出征)都仅仅是将韩遂率领的叛军赶回凉州,而不能将其主力歼灭。
                        之后(186年),凉州叛军盘踞金城郡,由凉州刺史耿鄙负责清剿。
                        在中平四年(187年)初,耿鄙率六郡兵马前去讨伐韩遂。不料军心不稳,中途军队发生哗变,耿鄙被杀,军司马马腾(马超之父)率部投奔韩遂。韩遂等人拥王国(汉阳郡人)为主帅,围攻汉阳郡(凉州政府所在地),太守傅燮在求援无望的情况下,拒绝投降,临阵战死。自此,凉州落入韩遂等人手中达几十年之久,东汉政府无法对凉州有效控制。
                        历史发展有时又是充满戏剧性的。就是这场凉州叛乱,在刘宏的错误应对之下,又引发了一连串的叛乱。关系如下:
                        中平四年(187年)因为朝廷想征调幽州乌桓人去凉州,结果引发张举、张纯勾结乌桓人在幽州发动叛乱,影响到冀州、并州、青州等地;
                        中平五年(188年)因为朝廷想征调并州匈奴人去幽州,结果又引发匈奴内讧,继而南匈奴在并州发动叛乱,影响到并州、司隶、冀州等地;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14-11-29 06:23
                        收起回复
                          4.3.3有功难封
                          天下烽烟四起,原因很简单:灵帝刘宏听信宦官张让、赵忠等人的话,执行了一系列的错误政策所导致的。
                          平定黄巾,显然是士人出力最大,汝南之战时,汝南郡太守赵谦带兵去打,结果吃了败仗,随从官员奋力掩护赵谦逃走,最终有七位年轻官员战死于沙场,其中包括袁忠之子袁秘。这七人被朝廷追封为“七贤”。而战后论功,我们看看参与作战的人得到多少赏赐和提拔。
                          皇甫嵩功劳最大,封了车骑将军,县侯。但是由于得罪了赵忠,张让又认为皇甫嵩能封侯是自己出力的结果,便厚着脸皮找皇甫嵩讨要好处费,皇甫嵩怎么可能答应他?张让吃了闭门羹。中平二年(185年)三月,皇甫嵩领兵讨伐凉州叛军,初战不利;七月,张、赵二人趁着三辅地区发生螟灾,就去弹劾皇甫嵩(以天灾等异象罢免朝廷高级官员为汉末常制)。果然,皇甫嵩被罢官,削减封邑,远离朝廷,直到中平五年(188年)末才被起用。
                          朱儁功劳次之,但是从范书《朱儁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儁拜了右车骑将军后,于中平二年初返回朝廷,立刻就官复原职(光禄大夫)。除了捞了个县侯外,官职没动。不久,朱儁的母亲逝世,朱儁又必须免职回家服丧。回来后,又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仆之类的职务,大概也是参与修建皇宫的事务。后来又出为河内太守,击退张燕黑山军。
                          卢植,先击败张角,将其围困在广宗,后因久未破城被宦官陷害(拒绝贿赂),被判死缓(减死罪一等),幸亏得到皇甫嵩搭救,官复原职(尚书)。貌似一直到189年都没动。
                          董卓,因无法攻克下曲阳城,也被判死缓,后被赦免(脱罪缘由,史书未载)。随后一直以副将的身份参与平定凉州叛乱,在185年随张温出征有功,获封县侯。
                          傅燮,这位凉州名士,被赵忠所厌恶,有功不能封侯。但刘宏对傅燮印象深刻,征其为议郎。在此期间,傅燮在朝堂之上驳斥司徒崔烈的“弃凉州论”,一时声名大噪。中平三年(186年),傅燮被赵忠派往凉州汉阳郡,次年(187年),为国捐躯(见前文4.2.2)。
                          徐璆,184年时任荆州刺史,与朱儁合力清剿宛城黄巾郡。但因其曾得罪董太后之外甥张忠,同样导致有功不能封侯,反被免官。约在灵帝末,献帝初,徐璆才再次出仕。
                          张超,乃冀州名士,西汉张良之后,随朱儁出征讨伐宛城黄巾。战后无记载。 曹操,参与长社之战后,以功升迁为济南相,后拒任东郡太守,弃官回乡隐居。直到中平五年(188年),曹操才重新返回朝廷任议郎。
                          王允,参与平定豫州黄巾后,因为检举张让门客而得罪张让,后被其两次陷害入狱,被判死刑,经何进、杨赐等人搭救,最终出狱,流亡在荆州和豫州之间。
                          (暂时整理这么多)
                          综上所述:士人集团(或非宦官集团)的人物只要与宦官集团发生冲突,都没有好果子吃。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3楼2014-11-29 06:24
                          收起回复
                            4.3.4宦官得势
                            我们再来看看在184年只会添乱的宦官集团在185-187年间是什么待遇。
                            中平二年(185年)六月,中常侍张让等十二人因平定黄巾有功而被封列侯【袁纪:(中平二年)六月,以讨张角功封中常侍张让等十二人为列侯。】【范书《宦者列传》:是时,(张)让、(赵)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
                            看看,刘宏多么荒唐,张让又没出征讨伐黄巾军,且门客还私通黄巾军,就这样,还被集体封侯;再看傅燮、徐璆的遭遇,让天下士人寒心!更有甚者,本年十月,前司徒陈耽、谏议大夫刘陶被宦官弹劾,下狱死(因为刘陶上书讨论时势,归责宦官。)。
                            宦官得势,雒阳城内传言:“今年是诸侯年啊!”【《五行志二》:内嬖鸿都,并受封爵。京都为之语曰:“今兹诸侯岁也。”】。
                            可能是朝野非议传到刘宏耳中,于是在中平三年(186年)三月,刘宏任命中常侍赵忠担任车骑将军,负责重新评定讨伐黄巾的功劳【范书《傅燮传》:赵忠为车骑将军,诏忠论讨黄巾之功。】。
                            执金吾甄举向赵忠建议:“傅南容(南容,傅燮表字)之前在东军(指东讨兖州),有战功却不能封侯,所以让天下人失望。如今将军您担此重任,应该提拔贤能,公平处事,方能让众人心服。”【范书《傅燮传》:傅南容前在东军,有功不侯,故天下失望。今将军亲当重任,宜进贤理屈,以副众心。】,于是,赵忠派弟弟城门校尉赵延找傅燮和解,而傅燮不屑一顾,赵忠便任命傅燮为汉阳郡太守,打发出朝廷。
                            十月,前太尉张延被宦官弹劾,下狱死(弹劾缘由,史书未载,盖与刘陶事同。)。士宦斗争依旧残酷。
                            到了中平四年(187年),天下战乱达到顶峰,九月,朝廷下令:全国监狱内尚未判决的囚犯可以交钱赎身【范书《灵帝纪》:秋九月丁酉,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要知道,刘宏执政的二十多年里,“交钱赎身”的诏令一共有七次,前六次都是为了应对天灾,只有这次不是。
                            由此可见,在刘宏横征暴敛之下,国库亏空仍然持续恶化,靠卖官钱竟然都不能补缺了!这也说明着:乱世已经到来。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4楼2014-11-29 06:25
                            收起回复
                              4.4.2西园八校尉
                              再来说“西园八校尉”。在中平元年(184年),刘宏提拔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负责讨伐黄巾军,战后并未罢免。
                              中平四年(187年),河南荥阳发生黄巾叛乱,时任河南尹的何苗(何皇后之弟)率军平定,刘宏大喜,任命何苗担任车骑将军,自此,何氏家族的实力进一步加强。再者,大将军何进开府多年(184年开始),征辟大量士人为官,其威望日渐强势。
                              面对在朝廷中日渐强大的何氏家族,加上各地层出不穷的叛乱,刘宏有意分化何氏兄弟的军权,由自己来掌控。在这个构想下,在本年八月,刘宏宣布建立“西园军”,设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其余七人为袁绍、曹操等后来的枭雄。甚至连大将军何进的权力都在蹇硕之下【范书《何进传》:虽大将军(何进)亦(蹇硕)领属焉。】。按说西园就是刘宏的后花园,西园军自然也是刘宏直接掌控,大家应该也看得出:蹇硕不过是刘宏的代理人而已。
                              再有,刘宏在设置西园军的同时,还任命卫尉董重为骠骑将军,领兵千余人【范书《皇后纪》:以后兄子卫尉修侯重为骠骑将军,领兵千余人。】。北军五营本由何氏兄弟掌控,由于西园军和骠骑将军的设置,肯定要瓜分掉北军。所以说刘宏分化何进兵权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军权被分解,何进的心里肯定一百个不愿意,于是,何进才向刘宏提出“征调外地军队进京,在雒阳阅兵”的事(范书《何进传》原文为“化解灾难”,不可信,阅兵事涉及权力斗争,详见《何进篇》),刘宏批准【范书《何进传》:于是乃诏(何)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
                              大概在此时被征入雒阳参与阅兵的人有:盖勋,张扬【陈志《张扬传》:并州刺史丁原遣(张)杨将兵诣(蹇)硕,为假司马。】、张辽【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另外,刘备可能也是此时被征入雒阳【陈志《先主传》裴注引《英雄记》:灵帝末年,(刘)备尝在京师。】
                              刘宏在平乐观举办阅兵仪式。做一个大坛(大型观礼台),上面建一个十二层,高十丈的五彩华盖,在此台东北再设一个小坛,上面建有一个高九丈的九层华盖。平乐观中,有来自各地的步兵、骑兵列阵,刘宏亲自参与阅兵,驻在大坛,何进在小坛。刘宏身穿铠甲,自称“无上将军”,检阅军队三圈后而回,然后诏令,这些士兵交给何进,驻扎在平乐观【范书《何进传》:诏使(何)进悉领兵屯于(平乐)观下。】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14-11-29 06: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