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了,明朝的“海禁”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后期,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倭寇横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后来“海禁”一度松弛(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明朝)。再后,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此类政策实在太多,恕不累叙。
到郑和下西洋后,其远航带回来的错误信息又一次将中国的大门对外界关闭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去了很多很远的地方,拜访了许多国家,发现到处都比中国落后,当他把自己在海外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后,使许多国人形成了极为错误的观念,看不起外国人,盲目地妄自尊大。这种错误观点影响了国人几百年,也影响到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他们认为闭关锁国可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地位。
当然,明朝的闭关锁国并不仅仅只是以上这几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