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产生背景:
1.战争;
2.秩序的混乱,导致文化价值标准混乱。
-科学而衰退为贫乏实证主义。
-哲学在实证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崩裂。
-相对主义与理性主义猖獗。
-艺术茫然无措。
关键人物:[德]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
在拒绝「自然态度」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哲学方法。
*自然态度,即常识性,普通人都有的信念,认为客体独立於我们而存在与外部世界,而我们对於它们的知识则是普遍可靠的。(唯物向)
自然态度的问题在於仅仅把知识的可能性视为理所当然,缺乏应有的对实在的怀疑;然而胡塞尔认为这种知识的存在虽然无法被证实、确信,但反映在意识中的情形却可以被肯定。也就是说,客体可以不被视为在其自身中之物(things in themselves),而被视为意识所设定的或所意指(intended)的东西。
*意指,即我意识到我的思想正在指向(pointing towards)某一对象。
我们的意识并非是对世界的被动记录,它通过思想行为与思想对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高中所说的联系),积极的构造世界。这个世界指的就是意指的世界。
「现象学还原」:为了建立意指下世界的确定性,我们首先必须忽略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一切,把外在世界完全还原为我们的意指内容。
即每种没有「内在」于意识的东西都要严格排出(我们所不认识的不熟悉的东西),一切实在事物都必须按其呈现於我们心中的面貌(意指)而作为种种纯粹现象(phenomena)来对待,这就是我们可以由之而开始的唯一绝对材料。
「现象学」:将意指反映的面貌作为纯粹现象来研究,是关於纯粹现象的科学。
*纯粹现象:种种普遍本质(essences)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因为现象学在想像中改变每一对象,直到发现什麼是这个对象的不变成份。eg:红色和嫉妒的普遍类型或本质就是红色和嫉妒本身这个性质。完全把我现象就是把握这种不变性的本质。
这个找出现象本质类型的过程,与现象学的还原一起,实现「类型」的抽象。(“eidetic” abstraction)
现象学是先验的探究方式,先天具有著意指能力的人类主体或者个人意识则是「先验」的主体。
它通过经验提供真实可靠的知识得以建立的基础,即提供一个可以用来研究任何事物的方法。(方法论?)
虽然现象学基於经验,但有以下几个误区:
1. 现象学非经验主义(empiricism)。
经验主义关注的是特定个人的偶然的零碎的经验。
2. 现象学非心理主义(psychologism)。
心理主义仅仅感兴趣于特定个人的可观察的心理过程。
∴现象学的目的在於揭示意识本身的结构,并在这个过程中揭示一切现象的本质。
啊我要去看小说了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