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又西十里,曰瘣山,多<王雩>琈之玉。其阴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要鸟>,其鸣自呼,服之不眯。交觞之水出于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十里,叫瘣山(今河南偃师西,嵩山北边的一座矮山,海拔200米)。山背阴的北面有很多雩琈玉石。
山的西北面(在山的西北方几十里外有海拔1200米的连绵大山,属于今嵩山范围)有一个山谷,叫雚谷。山谷森林茂密,有很多柳树和楮树。山谷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鸡,却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身上的羽毛赤如丹火,有青色的啄嘴,名叫鸰要鸟。它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叫自己的名字。据说食用这种禽鸟,可以使人不做恶梦。
山向阳的南面有一条溪水流出,叫交觞水,向南流去,注入洛河;山背阴的北面也有一条溪水,叫俞随水,向北流去,注入谷水(黄河的支流)。
这座山和前面两座山一样,处于黄河边,由于东边有两座山,西边有大山阻挡,所以在大洪水期间,虽然被大洪水淹没了,但没有被大水冲刷,山上的情况相对好一些。
这是一座小山,古人却记录山阴有大山谷,为什么呢?如果以现代人的所谓科学思维,我无法解释。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路来想想呢?
在方圆10公里的范围里(也就相当于今日一个县城的范围),有三座远古天下名山,您说,这个地方曾经多么的辉煌啊!因此,在大洪水之前,山附近肯定有很大的都邑,是一个经济非常繁荣发达的地方。
如果山下有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大都市,人口密集,人们活动的范围必然大。所以,古人把这座山的覆盖范围放大,将山西北边的大山,也纳入此名山的范围,似乎就不奇怪了。
如今,上述三座山的周边,有一个古城,叫偃师。偃师历史十分悠久,因为周武王东征伐纣,打败纣王,回到这里,息偃戎师,因而得名。
据说大禹治水之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地建都,是中国目前知道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
在偃师有很多考古发现,如二里头的夏朝都城斟寻阝遗址,有中国最早的宫殿基址群、礼器群、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器作坊遗址和宫城,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此外,还有商朝都城遗址,有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
偃师是去印度取经的唐代高僧玄奘的故乡。据说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成就了英名伟业。
喜欢思古怀旧的朋友,不妨来偃师游一游,肯定会有收获的,即使捡不到古文物,吸点大地灵气也不错嘛!
上传从百度地图标示以上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