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记载如下:
原文: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军>,善还,其名自訆。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是善惊,其鸣自訆。
译文:北山第三列山系的开头,总称太行山。它的首座山,叫归山(今阿富汗巴米扬北,北纬35°05,东经67°51,一座海拔3800米的大山)。山上有黄金和玉石,山下有碧玉。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麢羊(可能是羚羊之类),头上却长着四只角,有马一样的尾巴,鸡的爪子,名叫马军(音hun)。马军很灵巧,善于旋转起舞,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喜鹊,身上长着白色的羽毛,红色的尾巴,有六条腿,名叫贲鸟。贲鸟十分敏锐警觉,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叫自己的名字。
先说说太行山这个名字。在中山经有济山、荆山、岷山、洞庭山,与现在的山名基本相符。但古太行山却不在今山西与河北之间的太行山附近,两者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是有关系的,只是人们的思想太封闭的,无法转过弯来,所以……
因此,很多研究《山海经》的人,像对待古会稽山一样,对古太行山与今太行山是否同一座大山,怎么也想不通。最后也都认为古人的描述太离谱,根本不可能,因而放弃了。
在这里,我想对年轻朋友说一句,有理想的人,不要因为与社会上的主流意见不合,有权威人士认为不可能,就放弃自己的追求。什么主义,什么科学,什么唯物唯心,什么主观客观,让它们统统见鬼吧!只有自然存在的,符合自然道德规律的,才是真的,永恒的。
原文: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译文: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龙侯山(今阿富汗杜希城西,北纬35°41,东经68°40,兴都库什山北麓的一座山,海拔18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黄金和玉石。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决决水,向东流去,注入河(今喷赤河支流)。水中有很多人鱼,形状像帝鱼(如娃娃鱼之类),长有四只脚,发出的叫声像婴儿啼哭。据说食用这种鱼,不会患痴疾(可能是痴呆病)。
原文: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名自訆。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马成山(今阿富汗巴格兰东,兴都库什山北侧的一座大山,海拔3800米)。山上有很多五彩斑斓的石头,山背阴的北面有很多黄金和玉石。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白色的狗,但头是黑色的,长着翅膀,见到人就会飞走,名叫天马,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乌鸦,头却是白色的,身子青色,腿脚黄色,名叫鶌鶋,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叫自己的名字。据说食用这种禽鸟,不会觉得饥饿,还可以治愈疣病(古籍注解是一种皮肤病)。
原文: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七十里,叫咸山(今阿富汗塔卢坎南,兴都库什山北侧的一座山,海拔2600米)。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铜矿。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树木大多是松树和柏树,花草最多的是茈草。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条菅水,向西南方流去,注入长泽(今喷赤河支流水域)。水中有很多器酸(可能是一种制作醋酸的水草)。这种水草三年可收割一次。据说食用这种草,可以治愈疠病(古籍注解是麻风病)。
原文: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天池山(今阿富汗卡卡恩南,兴都库什山北侧的一座大山,海拔32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五彩斑斓的石头。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兔子,却长着老鼠一样的头,背部有一双收藏起来的翅膀,可以展开飞翔,名叫飞鼠。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渑水,水流汇聚山脚下,在地下潜流,水中有很多黄垩土。
我在西次三经介绍过天山,这座山叫天池山,两座山相距只有大约100公里。今新疆也有天山和天池。真是巧合吧!
大家还记得周穆王去西域巡游的故事吗?里面有天山和天池哦!很多人都以为是今新疆的天山和天池。原来在三千年前,周穆王所到西域,遇见的女王西王母,是在此地呀!现在思路清晰了吗?
我解读的《山海经》面世之后,很多远古历史的谬误,都将会一一消除。
原文: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军>,善还,其名自訆。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是善惊,其鸣自訆。
译文:北山第三列山系的开头,总称太行山。它的首座山,叫归山(今阿富汗巴米扬北,北纬35°05,东经67°51,一座海拔3800米的大山)。山上有黄金和玉石,山下有碧玉。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麢羊(可能是羚羊之类),头上却长着四只角,有马一样的尾巴,鸡的爪子,名叫马军(音hun)。马军很灵巧,善于旋转起舞,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喜鹊,身上长着白色的羽毛,红色的尾巴,有六条腿,名叫贲鸟。贲鸟十分敏锐警觉,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叫自己的名字。
先说说太行山这个名字。在中山经有济山、荆山、岷山、洞庭山,与现在的山名基本相符。但古太行山却不在今山西与河北之间的太行山附近,两者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是有关系的,只是人们的思想太封闭的,无法转过弯来,所以……
因此,很多研究《山海经》的人,像对待古会稽山一样,对古太行山与今太行山是否同一座大山,怎么也想不通。最后也都认为古人的描述太离谱,根本不可能,因而放弃了。
在这里,我想对年轻朋友说一句,有理想的人,不要因为与社会上的主流意见不合,有权威人士认为不可能,就放弃自己的追求。什么主义,什么科学,什么唯物唯心,什么主观客观,让它们统统见鬼吧!只有自然存在的,符合自然道德规律的,才是真的,永恒的。
原文: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译文: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龙侯山(今阿富汗杜希城西,北纬35°41,东经68°40,兴都库什山北麓的一座山,海拔18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黄金和玉石。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决决水,向东流去,注入河(今喷赤河支流)。水中有很多人鱼,形状像帝鱼(如娃娃鱼之类),长有四只脚,发出的叫声像婴儿啼哭。据说食用这种鱼,不会患痴疾(可能是痴呆病)。
原文: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名自訆。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马成山(今阿富汗巴格兰东,兴都库什山北侧的一座大山,海拔3800米)。山上有很多五彩斑斓的石头,山背阴的北面有很多黄金和玉石。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白色的狗,但头是黑色的,长着翅膀,见到人就会飞走,名叫天马,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乌鸦,头却是白色的,身子青色,腿脚黄色,名叫鶌鶋,发出的叫声像在呼叫自己的名字。据说食用这种禽鸟,不会觉得饥饿,还可以治愈疣病(古籍注解是一种皮肤病)。
原文: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七十里,叫咸山(今阿富汗塔卢坎南,兴都库什山北侧的一座山,海拔2600米)。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铜矿。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树木大多是松树和柏树,花草最多的是茈草。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条菅水,向西南方流去,注入长泽(今喷赤河支流水域)。水中有很多器酸(可能是一种制作醋酸的水草)。这种水草三年可收割一次。据说食用这种草,可以治愈疠病(古籍注解是麻风病)。
原文: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天池山(今阿富汗卡卡恩南,兴都库什山北侧的一座大山,海拔32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五彩斑斓的石头。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兔子,却长着老鼠一样的头,背部有一双收藏起来的翅膀,可以展开飞翔,名叫飞鼠。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渑水,水流汇聚山脚下,在地下潜流,水中有很多黄垩土。
我在西次三经介绍过天山,这座山叫天池山,两座山相距只有大约100公里。今新疆也有天山和天池。真是巧合吧!
大家还记得周穆王去西域巡游的故事吗?里面有天山和天池哦!很多人都以为是今新疆的天山和天池。原来在三千年前,周穆王所到西域,遇见的女王西王母,是在此地呀!现在思路清晰了吗?
我解读的《山海经》面世之后,很多远古历史的谬误,都将会一一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