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26条山经全部介绍完了,但还没有结束,还有一段内容要介绍给大家。这段记录虽然很简单,但非常重要。
大禹将分赴世界各地的调查人员提交的调查报告,整理出26条山经之后,还留下一段批语,作为提供给朝廷讨论的意见。
这是一个结论性的意见。十分形象、具体,又真实、朴素。既反映出大禹的聪明智慧,能力水平,又体现他的大公无私,道德修养。
那么,大禹把这份考察报告定性为什么呢?他怎么向朝廷交代26条山经的来龙去脉呢?他向朝廷提出了什么可行性建议呢?对后来的治水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吗?与天下统一为九州有什么关系吗?等等。
这些问题都将得到答案。可以说,这是26条山经所记录的内容之外,古人留下有关大洪水之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社会状况的最重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独一无二的,对我们理解26条山经路线的记录很有帮助,对我们认识远古天下会很有启发。当然不能错过了。
《山海经》的记载如下:
原文: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
译文:大禹在考察报告上留下批语:天下的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经过调查人员的实地考察,行走各条路线的直线距离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约32028千米)。这些名山分布在大地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区。因此,把各个调查组的调查记录,整理成考察报告,定名为《五臧山经》。此外,天下大大小小的山还有很多,就不作详细记录了。
大禹说,天下的名山(即远古时候的地图上有记录的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但“五藏山经”记载的山,只有447座。换言之,有很多山是做了调查,但没有记录在26条山经里。
这一点很重要,正如我在介绍各条山经路线时提到过的,每条路线只是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山,记录在“五藏山经”。所以,古人在各条山经路线上,都注明这些只是系列山的开头,而不是整条山经所有山的记录。现在大家可以理解,明白了吧。
那么,还有大量的调查资料去了哪里呢?我猜测,更多的调查记录,可能放在朝廷的档案馆里了。这些资料流传到了周朝。所以说,周朝人是以远古时候留下的大量资料作为素材,编写《海经》的。
原文:天(错误,应为大)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译文:大地(今亚、非、欧三大洲相连的陆地)从东到西,直线距离二万八千里(从东极点的无皋山,今日本盛冈东南,海拔1200米的奥羽山;到西极点,今非洲西部毛里塔尼亚,海拔600米的阿德拉尔高原;直线距离约14000千米),从南到北,直线距离二万六千里(从南极点,今南非南部,海拔3000米的德拉肯斯山脉;到北极点的无逢山,今俄罗斯北部,海拔200米的贝兰加山脉;直线距离约13000千米);有溪水流出的山,直线距离八千里(约4000千米),河水流经的地方,直线距离八千里(约4000千米);蕴藏铜矿的山共有四百六十七座,蕴藏铁矿的山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原先看过《山海经》注解的朋友,对这段记录可能都曾经感到纳闷。地球南北极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一半,大约是20000公里,大禹的说法根本不沾边呀!但我找到了他的依据,竟然与地球的真实情况完全一致。
可能有人对大地东西南北四个极点产生疑问,你凭什么说这四个点,就是“五藏山经”记载的四个极点呢?
是的,有什么依据吗?我是以什么原则来确定这四个极点的呢?
首先,东极点是有记载的,即处于最东端的东次三经,有一座山,叫无皋山。为什么说这座山是东极点?因为古人说了,在这座山上,向东遥望,可到达扶桑(今美洲)。说明这是大地的最东端了。
第二,北极点也是有记载的,即北山经到达的最北端,就是北次三经无逢山。这座山到达大陆北部的尽头了。
接下来,从东极点的无皋山,向西延伸二万八千里,即一万四千公里,到达今西非大陆,有大山的地方,就是海拔600米的阿德拉尔高原。显然是西极点了吧。
从北极点的无逢山,向南延伸二万六千里,即一万三千公里,到达今南非。虽然有很多山,但最具有特色的,是海拔3000米的德拉肯斯山脉,应该就是南极点了吧。
因此,从五藏山经的记载综合起来看,远古的大地,包括今日整个亚非欧洲大陆。似乎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了。
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极点之后,画出两条连线。更大的奇迹出现了,两线交叉点,竟然在今地球东经60°北纬30°的位置。原来这就是大洪水之前,大地的中心点啊!太巧合了吧!
大家想想,远古大地的中心点,就在今日世界地图的东经60°北纬30°。今日的世界地图,可是西方人标榜他们创造的科技成就呀!
奇怪吧!想深一点,我们是不是被愚弄了!在三四百年前,西方科技还处于萌芽状态,那几个科学家,他们凭什么技术测量地球,画出如此伟大的世界地图?现在终于明白了吧,西方人的所谓科学,原来最先都是从远古文献里偷来的。
还有,大禹特别把有溪水流出的山,河水流经的地方,蕴藏铜矿的山,蕴藏铁矿的山指出来,说明什么呢?溪水和河水是淡水。很显然,那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农业耕种的前提。铜和铁是人类最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哈哈,怎么样?在二十世纪以前,人类文明的程度,是不是就在这个范围内呢!那么,远古时候工农业生产水平如何?大家可以做出评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