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海吧 关注:502贴子:1,437

回复:经济可能瞬间消失——《山海经》记载人类文明被大洪水毁灭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传一幅以上各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17楼2014-12-02 23:27
回复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羌族风光的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18楼2014-12-02 23:27
    回复
        上传两幅以上各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20楼2014-12-02 23:28
      回复
          今天介绍中山经的第十条路线,叫中次十经,就是中山经的第十经脉。这是26条山经中距离最短的一条路线,全程直线距离只有二百六十七里(约133千米),记录也比较简单。
          如果对《山经》没有深入的研究,对古人的记录理解不够全面的话,要确定这条路线的位置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100多公里的路程,几乎套在中国任何一个山区,都可以成立呀!您说是不是?
          因此,这是我把它放到最后来介绍的缘故吗?嘿嘿,这是我的秘密,暂时不告诉您,大家猜猜看!
        实话告诉大家,对于我来说,确定这条路线其实并不太难。理由有三:
          一、虽然路程很短,却有九座山,说明它位于大地的核心区域,应该就在中岳嵩山附近一带。
          二、把古人记录的动植物,与其他山经进行仔细对照,这条路线的范围也就差不了太多了。
          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古人记录的神灵。有一个神灵兼管中次十经和中次九经的诸山神。这样,范围就更小了。
          有了以上三个线索,加上各山之间的距离,各山记录的动植物情况,各山的海拔高度,都能够一一对应的话,应该不会差多少了吧。
        那么,这条路线的位置在哪里呢?着急了!不用急,离终点只有一步之遥了,放松一下心情,整理一下思路嘛。
          有问题吗?如果有疑问,或者感兴趣,千万不能错过这一段,一定要看下去。我会有足够的论证,证明这条路线九座山的位置,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给26条山经的介绍,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好,不多啰嗦了。最后一百多公里,路程虽短,但风景不错,一起上路吧。
        《山海经》的记载如下:
        原文: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译文:中山第十列山系开头的首座山,叫首阳山(今河南宝丰县东北部一座矮山,一个叫东丁岭的山岗,海拔100米)。山上有很多黄金和玉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曾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
        这座山的记录虽然简单,但它是系列山开头的第一座山,又有黄金和玉石,肯定不是一座简单的山。我们先来看看山周边的情况。
          小山周围有三座大山:西边是伏牛山东部的一座大山(海拔1300米);东北有一座大山,叫高阳山(今中顶莲花山,海拔1000米);东南还有一座山,叫平顶山(海拔400米)。
          这座小山正好在周边三座大山交接处的中心位置,有多条溪河在山边流过。小山早已在大洪水时期就被洗劫了,因此,要想知道这座不起眼的小山的重要性,必须从周边三座大山的历史去找原因。
        先说高阳山。高阳是黄帝一个孙子的名字。传说黄帝有一个儿子叫昌意,居住在若水(当地人认为是汝水),娶蜀山氏的女儿为妻,生了个儿子,叫高阳。
          黄帝死后,由高阳继任天子,就是颛顼帝。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上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我猜测,所谓首山,可能是这座首阳山。
          在高阳山的南边有一座古城,叫襄城。春秋时叫氾邑。据说周襄王逃难来到这里,在此城避难,后来改名为襄城。
          襄城所处的位置是一块风水宝地,有汝河、颍河等几条河流经过,土地十分肥沃,交通方便。因此,历史上商贾云集,有九省通衢之称。
        再说平顶山。春秋时期,平顶山下有一座城,叫应国。所谓应国,据说他们以鹰为图腾,因此又称鹰城。
        再说伏牛山。伏牛山的故事就多了,前面已经介绍过。在伏牛山东边,首阳山的西南,也有一个城,叫宝丰。
          宝丰历史悠久。据说商周时期为应国属地,春秋初期属于郑国,后来属于楚国,之后属于晋国。战国初期,属于韩国。此地属主变换频繁,说明什么?这个地方重要呀!
          到了宋朝,在宋徽宗年间,这里发现了铁矿,有冶铸场。后来这一带酿造的白酒,还有烧制的瓷器闻名天下。真可谓宝物丰源呀!因此,宋徽宗赐名“宝丰县”,一直延续至今。
        今汝河在首阳山的东边流过,河对面有一座古城叫郏县。在郏县境内,发现多处远古文化遗址,是远古时候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
          在郏县城的北部,有一座莲花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因山顶常有紫云密布,所以又称紫云山。
          事实上,这里离开封不远,今郏县、鲁山、宝丰在宋朝都属于汝州辖地。所谓汝瓷就出自这里。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点。因土质细润,明亮不刺目,似玉、非玉、而胜玉,深受人们的喜爱。
          


        来自iPhone客户端421楼2014-12-02 23:28
        回复
            原文: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
          译文: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五十里,叫虎尾山(今河南平顶山市石龙西北,伏牛山东部的一座山,海拔900米)。山上有很多椒树和椐树。山中有很多封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赤金,山背阴的北面蕴藏丰富的铁矿。
          打开地形图,此山的形状很像一条老虎的尾巴。也许这就是虎尾山的来历吧。奇怪的是,古人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需要从很高的位置鸟瞰呀!是不是远古时候有飞行器,像现在一样可以对山河实行航拍呢?
            古人记录山上有高大的树木。但山的定点位置海拔比较低,大洪水时期被淹没了。因此,这座山的范围应该比较大,否则不可能有高大的树木生长。
            古人记录山中有封石,有赤金,有铁矿。说明远古时候山周边可能有比较大的都邑。在山的东南方是开阔的平地,水流丰富,当年应该是有都邑的。
          我在第一座山提到宋朝时代,宝丰发现了铁矿,可能就是在这座大山的范围。宝丰县城在山的东南方不远。一千多年前,宋朝人发现了铁矿,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谁知道在他们之前三千年,古人已经有记载了。相信宋朝人做梦也想不到呀!
            说到这里,不妨加多一句,现代人都觉得今日的科技很了不得。万一多少年之后,有人发现了五千年前已有高科技必须的稀土的应用,现代人还能自豪吗?
            事实上,世界各地都有远古高科技的遗迹,只是人们的思想僵化,脑袋里装的都是远古人类只会使用石头工具的知识,因而不屑一顾,以维护权威树立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尊严。实在是荒谬呀!我们所处的时代!
          原文: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缋之山,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
          译文:再向西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五十里,叫繁缋山(今河南鲁山县西,伏牛山东部的一座大山,海拔1300米)。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楢树和杻树,还有很多桃枝和勾藤之类的小灌木。
          通过Google地形图仔细观察,在山的东南边有一个很大的水库,估计原来是一块开阔的平地。太可惜了,这是多么好的一块风水宝地啊!西北背靠伏牛山,东南是开阔的平原,一条溪河从大山流出,自西向东,在平地前面流过。
            远古时候这个地方应该有都邑。大洪水时期被淹没了。后来情况怎样?由于修筑了水库,一切都淹没在大水之下,不得而知了。
            如今在这座山的定点位置附近,有多条公路经过,有高速公路,有普通公路和山路。现代的测绘学竟然与远古的名山定点一致!真是太神奇了!
          原文: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无草木,多白金,多水。
          译文:再向西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十里,叫勇石山(今河南鲁山县西,伏牛山东部的一座小山,海拔3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曾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山中有很多白金,有很多水流。
          这座山位于伏牛山东部,是两座大山之间的一座小山,方圆不过五里。山周围都有溪水流过,与古人的记录一模一样。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今有两条高速公路在山边交叉而过。如此巧合,是神灵的指引?还是现代公路设计者们经过勘察之后的唯一选项呢?那就只能由设计者来科学解释了!我不知道他们的理由呀!
            古人记录山中有白金。山中是不是真的有白金?我找不到相关资料。不过,古人的记录,说明远古时候这座小山的重要性,山附近可能有都邑。
            如今在山的北部有一个小镇。在山的东北更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座古城,叫鲁山。当地人考古发现,鲁山境内有很多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说说鲁山县。鲁山古称鲁阳县。唐朝时,因县城东北十八里有鲁山,所以改名鲁山县。鲁山真是个好地方呀!大家知道它吸引人的是什么吗?是农业?是工业?还是矿产资源?都不是。是旅游。
            鲁山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境内有石人山、昭平湖、画眉谷、十八垛、六羊山、中原大佛六大风景区。还有名为“三汤”的温泉,温泉水晶莹剔透,水温高达60摄氏度。
            这里的原始森林,林密果稠、鸟语花香。这里的沟谷溪潭,碧水跌荡、飞瀑深潭。这里的原野溪旁,鸭肥鹅壮,田园风光如画;栋栋农家依水傍山,主人热情好客,纯朴大方。
            快来玩吧!什么时候来都不会令您失望的:春暖花开时,万木吐绿,百花竞放;盛夏暑热时,浓荫遮日,透心清凉;秋高气爽时,万山红遍,野果飘香;隆冬严寒时,冰雪树挂,如玉雕琢。四季都美不胜收!
            如果您之前来过,可能只是惊叹!现在看了我的介绍,有机会再来,您将会有全新的感受!这里为什么如此好玩?因为这是远古时候的天下名山,繁缋山和勇石山的所在地呀!
            大家说说,我的介绍是不是很有吸引力,鲁山县的旅游部门不请我当顾问,真是可惜啦!哈哈!
            古时之“繁缋”、“勇石”,是什么意思?与今日的“画眉谷”、“石人山”是否有关联?穿越了四千年的时光呀!从名字来看,不知道大家以为如何?社会是文明进步了吗?在我看来,人类似乎从高雅,走向了庸俗!如果社会走向庸俗就叫进步,大家认命吧!呵呵!
            


          来自iPhone客户端422楼2014-12-02 23:28
          回复
              上传以上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24楼2014-12-02 23:29
            回复
              上传两幅网上搜索的鲁山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25楼2014-12-02 23:29
              回复
                  原文:又西二十里,曰复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阳多黄金。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十里,叫复州山(今河南南召县北,伏牛山的一座大山,海拔1600米)。山上有很多檀树(古籍注解是高大的乔木,木质有香气)。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黄金。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鸮,只有一只脚,长着猪一样的尾巴,名叫跂踵。据说谁见到这种禽鸟出现,他的国家就会流行大瘟疫。
                这是一座大山,处于鲁山与南召两地交界,山的北面属于鲁山县,山南面属于南召县。
                  古人记录山上有高大的檀树,有黄金。说明山下会有一块风水宝地。有一种怪鸟,谁见到这种怪鸟出现,他的国家就会流行大瘟疫。说明远古时候山附近可能有大都邑,人口众多,经济繁荣。
                  查看地图,在北面的山脚下,有一条溪水自西向东流去,估计远古时候溪水边会有村庄。在南面的山脚下,如今有一座城,叫南召,历史悠久。
                原文: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垩。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十里,叫楮山(今河南南召县西北,伏牛山的一座大山,海拔1600米)。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寓木,还有很多椒树、椐树和柘树。山中蕴藏丰富的垩土。
                这座山也是鲁山与南召两地交界,山北面属于鲁山县,山南面属于南召县。
                  古人记录山上有很多经济木材,还有大量垩土。说明远古时候山附近可能有大都邑,经济比较活跃,有生产陶瓷的工场。
                  如今山北部有一个尧山风景区。景区内的山峰十分奇特,瀑布溪流众多,森林原始茂密,温泉清澈诱人。登上主峰玉皇顶,一览千岩万壑,如飞龙走凤。
                  我想,古人记录的楮山、复州山、勇石山、繁缋山,可能都在这个风景区的范围吧。
                  大家看看那些山峰,是不是很有趣。山峰多为石峰,酷似人形,的确很有趣。再看!看出什么来吗?还是像人形呀!没错,是人形。
                  不过,大家猜猜古人怎么想?石人?不!像不像一个个卫士站在那里?是勇士!对了。所以叫勇士石!
                  今人叫这些石峰为石人,古人称其为勇石!在古人面前,我们是不是相形见拙。惭愧吧!
                原文: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阳多青雘,其阴多铁,其鸟多雊鹆。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十里,叫又原山(今河南南召县西北,伏牛山的一座大山,海拔1800米)。山的南面有很多青雘,山的北面蕴藏丰富的铁矿。山中有很多禽鸟,大多是鸲鹆(古籍注解为八哥鸟)。
                古人记录山上有青雘、铁矿。说明远古时候山附近有比较大的都邑,有炼铁的能力。
                  大家注意到了吗?以上四座远古天下名山,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说明什么呢?此地很不一般呀!
                  我们打开地形图,查看一下几座山周边的情况。大山的北面有一条溪谷,自然景观非常好,但没有开阔的平地,应该会有村庄。大山的南面山脚下,是开阔的河洲谷地,必定会有大都邑。
                  如今山脚下有一座古城,叫南召。下面说说南召。
                先看地理。南召城背靠大山,东西北三面都是大山,有多条溪流从西北部的大山流出,在古城前面汇合后向东南方流去,形成一片河洲谷地。
                  大山中有一座名为复州山。我猜测,在南面山脚下的河洲谷地,远古时候可能是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的三角洲,古名为复州。复州亦可称为复洲,相信是十分富饶的鱼米之乡。
                再说历史。当地人在境内的白河两岸,以及鸭河、黄鸭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考古,发现多处古猿人洞穴遗址,多处远古文化遗址。
                  史籍记载,殷商时期此地属于豫州,为谢国的封地。周朝时为申国地。春秋时属于楚国,战国时归韩国。战国后期,被秦国占据,设置南阳郡,下设雉县。汉朝叫雉县,直到明朝,改称南召县。
                  为什么此地归属频繁变换?因为其地位重要呀!
                  在大山南面,自古有一条华中平原(古称宛地)通往洛阳的道路,叫宛洛大道。南召城是宛洛大道上的著名驿站。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素有“北扼洛阳、南控荆襄咽喉”之称。
                  


                来自iPhone客户端426楼2014-12-02 23:30
                回复
                    上传以上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27楼2014-12-02 23:30
                  回复
                      原文: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榖、柞、杻,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五十里,叫涿山(今河南栾川县东,伏牛山的一座大山,海拔1800米)。山中森林茂密,有很多谷树、柞树和杻树。山的南面有很多雩琈玉石。
                    这是伏牛山脉的一座大山,离伏牛山主峰老君山(海拔2192米)不远,可能在今老君山风景区范围内。
                      古人记录山上有谷树、柞树和杻树。这些都是经济木材。还有玉石。说明远古时候山附近可能有都邑。
                    说说老君山。老君山原名叫景室山。所谓景室山,我猜测可能与东北部中岳嵩山的太室山、少室山相对应。
                      老君山是因为老子而得名。传说老子曾经到此山归隐修炼。后人敬仰老子,以道德之名,创立道教,把老子尊为太上老君。
                      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认老子(又名李耳)为他们李家的祖宗。于是,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并修建铁顶老君庙,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
                      这里的风景非常迷人,环境清静幽深,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原文: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弞杻。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七十里,叫丙山(今河南栾川县西,伏牛山的一座大山,海拔2000米)。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梓树和檀树,还有很多弞树(古籍注解为一种树干长得比较直的树)和杻树(一种树干弯曲的树)。
                    这是伏牛山脉的一座大山,处于栾川县和西峡县交界,离老君山不远。
                      古人记录山上有梓树、檀树,弞树和杻树。相信这些树木在远古时候都是有经济用途的,说明山附近可能有都邑。
                      如今在山的北面有一座城,叫栾川。山的南面也有一座城,叫西峡。
                    说说栾川。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地方,四面群山环抱,北有熊耳山,南有伏牛山,东面与嵩县相接,形成“嵩栾藩篱”;西与卢氏县接壤,构成“卢栾屏障”。因此,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天地。
                      这里不仅自然环境特别,风景也非常好。在历史上,一些皇朝的帝王遗臣遗子、隐士羽客、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来到此地,仿佛是世外桃源,或在此隐居修道,或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因此,栾川充满归隐的味道,留下很多传说。
                    再说西峡。西周时,西峡为古若国的属地,有一个都邑叫白羽。春秋时是许国都城所在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置析县。
                      西峡处于山区与平原交接的地方。据史籍记载,这是古代水陆交通要道,陆路通往秦晋(即关中盆地),水路可达吴楚(即长江中下游流域)。因此,曾经商旅纷至云集,十分热闹。
                      


                    来自iPhone客户端428楼2014-12-02 23:30
                    回复
                        上传以上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29楼2014-12-02 23:31
                      回复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老君山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30楼2014-12-02 23:31
                        回复
                            原文: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应为楮)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一璧瘗。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应为具);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
                          译文:以上是中山经以首阳山开头的山系,从首山出发到丙山,共有九座山,直线距离二百六十七里(约133千米)。
                            这些山的山神都是龙身人面的形状。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雄鸡作为祭品,拜祭完毕,埋入地下。拜祭时用精选的五种米饭(古籍注解为黍、稷、稻、粱、麦五谷)一起供奉。
                            楮山的山神是这系列山诸神的宗主。因此,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少牢(猪羊二牲全体作为祭品)全套齐备,供奉精酿的美酒。拜祭时用一块精美的玉璧供奉神灵,拜祭完毕,埋入地下。
                            騩山的山神是这系列山诸神的统领。因此,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精酿的美酒供奉,用太牢(猪牛羊三牲全体作为祭品)全套齐备。拜祭时由巫祝二人在祭坛前一起跳舞招神(古籍注解,祭祀时以舞蹈招神的人叫做巫;拜祭时进行祈祷的人称为祝),用一块精美的玉璧供奉。
                          我把古人记录的九座山与现在的山一一对照,介绍给大家。可能还有人不大相信,认为只是巧合,或者还比较牵强。
                            看到祭祀礼仪这一段,就觉得更奇怪了。古人说,騩山的山神是这系列山诸神的统领。这条路线有九座山,没有一座叫騩山的呀,这个统领在哪里?是不是古人搞错了?没有搞错。
                            那么,騩山在哪里?问得好!应该不会远的,就在附近找找吧!哗!找到了。
                            原来,騩山是中次九经系列山系的一座山,就座落在这列山系的西边,是武当山的一座大山。騩山在丙山的正西方。测一下距离,不多不少,正好二百里。神奇吧!太不可思议了!
                            可能有人问,騩山在武当山,中次十经的山都在伏牛山,怎么能说它们之间有关系呢?表面上看,的确不搭边,因为伏牛山很小,武当山很大。然而,深入研究后发现,古籍记载,嵩山、武当山都属于伏牛山系的山脉。换言之,伏牛山虽小,地位却非常重要。
                            原来如此。难怪伏牛山中有一座景室山(今老君山),原来与嵩山的太室山、少室山是有关联的啊!
                            所以说,这条路线虽然很短,全程只有两百多里,但它也可以看作是中次九经的延伸。那么,它的源头也是青藏高原了!恍然大悟了吧!
                          且慢!在中次三经也记录一座騩山呢!怎么解释?
                            是吗?我们来看看。是有一座叫騩山的。中次九经和中次三经都有騩山,怎么回事呢?是同一座山,还是不同的山呢?
                            查看地形图,这两座騩山在同一条山脉之中。我判断,虽然分属不同的山经,定点位置不同,但可能是同一座大山。由于騩山的神灵是几个系列山的统领,因此山的范围比较大。也说明这是一座经脉相交会的大山。
                            如果想了解更多,需要读一读《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有关人体生命原理的论述,对理解山经的走势和各山的大小会有很大的帮助。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详述了。
                          这条路线的直线距离才200多里,却有九座山,天下名山如此密集,反过来证明了伏牛山在古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果结合中次九经的路线来看,騩山是中次九经和中次十经的分岔点,九经往东南走,十经往东走,把两条路线连起来,正好形成一个夹角。
                            现在我们把目光放宽一点,搜索一下周边的环境,看看情况如何?
                            打开地形图,哗噻!不得了!真是不敢相信呀!原来两条山经从騩山分岔,45度夹角延伸出去,是一块方圆达300里的平原三角洲!多条溪河从西北部的大山里流出,在平原汇合,再向南流,注入长江。
                            我在前面介绍了一座复州山。那么,这个三角洲地区,在远古时候是不是叫复州(洲)呢?我估计可能性比较高。
                            如今,这个广阔的三角洲虽然水源减少,但并不影响它原来有一条大河存在的事实。因为这是河南与湖北两地的交界。在这个古三角洲中,如今分布着南阳和襄樊等十多个大城市和小县城。
                          那就说说南阳吧。所谓南阳,因为它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城的西、北、东三面环山,非常符合风水宝地的特征!
                            因此,远古时候这一带必定是经济非常繁荣发达的地方。大洪水时期,被淹没了。大禹治水之后,这里有一个大都邑,叫邓州。
                            商朝时期,有申、邓、谢等诸侯国。周朝将这片富庶之地,分封给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诸侯国。春秋时,楚国崛起,把这些国家兼并,成为楚国属地,称为宛邑。据说当时冶金业十分发达。
                            战国后期被秦国占据。秦昭王时,设南阳郡。从此,南阳名称一直保留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南阳城西有个卧龙岗,是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地。此地还留下了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名医张仲景的足迹。
                            


                          来自iPhone客户端431楼2014-12-02 23:31
                          回复
                              上传一幅中次九经和中次十经交接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432楼2014-12-02 23:32
                            回复
                                我把26条山经全部介绍完了,但还没有结束,还有一段内容要介绍给大家。这段记录虽然很简单,但非常重要。
                                大禹将分赴世界各地的调查人员提交的调查报告,整理出26条山经之后,还留下一段批语,作为提供给朝廷讨论的意见。
                                这是一个结论性的意见。十分形象、具体,又真实、朴素。既反映出大禹的聪明智慧,能力水平,又体现他的大公无私,道德修养。
                                那么,大禹把这份考察报告定性为什么呢?他怎么向朝廷交代26条山经的来龙去脉呢?他向朝廷提出了什么可行性建议呢?对后来的治水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吗?与天下统一为九州有什么关系吗?等等。
                                这些问题都将得到答案。可以说,这是26条山经所记录的内容之外,古人留下有关大洪水之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社会状况的最重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独一无二的,对我们理解26条山经路线的记录很有帮助,对我们认识远古天下会很有启发。当然不能错过了。
                              《山海经》的记载如下:
                              原文: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
                              译文:大禹在考察报告上留下批语:天下的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经过调查人员的实地考察,行走各条路线的直线距离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约32028千米)。这些名山分布在大地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区。因此,把各个调查组的调查记录,整理成考察报告,定名为《五臧山经》。此外,天下大大小小的山还有很多,就不作详细记录了。
                              大禹说,天下的名山(即远古时候的地图上有记录的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但“五藏山经”记载的山,只有447座。换言之,有很多山是做了调查,但没有记录在26条山经里。
                                这一点很重要,正如我在介绍各条山经路线时提到过的,每条路线只是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山,记录在“五藏山经”。所以,古人在各条山经路线上,都注明这些只是系列山的开头,而不是整条山经所有山的记录。现在大家可以理解,明白了吧。
                                那么,还有大量的调查资料去了哪里呢?我猜测,更多的调查记录,可能放在朝廷的档案馆里了。这些资料流传到了周朝。所以说,周朝人是以远古时候留下的大量资料作为素材,编写《海经》的。
                              原文:天(错误,应为大)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译文:大地(今亚、非、欧三大洲相连的陆地)从东到西,直线距离二万八千里(从东极点的无皋山,今日本盛冈东南,海拔1200米的奥羽山;到西极点,今非洲西部毛里塔尼亚,海拔600米的阿德拉尔高原;直线距离约14000千米),从南到北,直线距离二万六千里(从南极点,今南非南部,海拔3000米的德拉肯斯山脉;到北极点的无逢山,今俄罗斯北部,海拔200米的贝兰加山脉;直线距离约13000千米);有溪水流出的山,直线距离八千里(约4000千米),河水流经的地方,直线距离八千里(约4000千米);蕴藏铜矿的山共有四百六十七座,蕴藏铁矿的山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原先看过《山海经》注解的朋友,对这段记录可能都曾经感到纳闷。地球南北极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一半,大约是20000公里,大禹的说法根本不沾边呀!但我找到了他的依据,竟然与地球的真实情况完全一致。
                                可能有人对大地东西南北四个极点产生疑问,你凭什么说这四个点,就是“五藏山经”记载的四个极点呢?
                                是的,有什么依据吗?我是以什么原则来确定这四个极点的呢?
                                首先,东极点是有记载的,即处于最东端的东次三经,有一座山,叫无皋山。为什么说这座山是东极点?因为古人说了,在这座山上,向东遥望,可到达扶桑(今美洲)。说明这是大地的最东端了。
                                第二,北极点也是有记载的,即北山经到达的最北端,就是北次三经无逢山。这座山到达大陆北部的尽头了。
                                接下来,从东极点的无皋山,向西延伸二万八千里,即一万四千公里,到达今西非大陆,有大山的地方,就是海拔600米的阿德拉尔高原。显然是西极点了吧。
                                从北极点的无逢山,向南延伸二万六千里,即一万三千公里,到达今南非。虽然有很多山,但最具有特色的,是海拔3000米的德拉肯斯山脉,应该就是南极点了吧。
                                因此,从五藏山经的记载综合起来看,远古的大地,包括今日整个亚非欧洲大陆。似乎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了。
                                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极点之后,画出两条连线。更大的奇迹出现了,两线交叉点,竟然在今地球东经60°北纬30°的位置。原来这就是大洪水之前,大地的中心点啊!太巧合了吧!
                              大家想想,远古大地的中心点,就在今日世界地图的东经60°北纬30°。今日的世界地图,可是西方人标榜他们创造的科技成就呀!
                                奇怪吧!想深一点,我们是不是被愚弄了!在三四百年前,西方科技还处于萌芽状态,那几个科学家,他们凭什么技术测量地球,画出如此伟大的世界地图?现在终于明白了吧,西方人的所谓科学,原来最先都是从远古文献里偷来的。
                              还有,大禹特别把有溪水流出的山,河水流经的地方,蕴藏铜矿的山,蕴藏铁矿的山指出来,说明什么呢?溪水和河水是淡水。很显然,那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农业耕种的前提。铜和铁是人类最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哈哈,怎么样?在二十世纪以前,人类文明的程度,是不是就在这个范围内呢!那么,远古时候工农业生产水平如何?大家可以做出评判了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433楼2014-12-02 2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