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海吧 关注:504贴子:1,432

回复:经济可能瞬间消失——《山海经》记载人类文明被大洪水毁灭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四百里,叫小次山(今西藏巴青县东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5200米)。山上有很多白色的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赤铜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头白色,脚红色,名叫朱厌。据说如果见到这种野兽出现,就会有战争发生了。
古人记录山上有白色玉石,有赤铜矿。山上有一种形状像猿猴,叫朱厌的野兽,见到它出现,就会有战争发生。说明这一带远古时有比较大的都邑。
  通过Google地形图查看,在山的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通道。估计是大山东西两边各地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此地战争难免呀!
  说到这里,我不妨告诉大家,对《山海经》的考证,不是实地化验土壤样本,寻找矿产石头,动植物什么的,而是分析山川地貌特征,历史渊源。这方面以远距离考察,比近距离勘察更有优势。说实话,如果没有Google地形图,我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然而,很可惜呀,最近Google地图把“地形”一栏删除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是人类的悲哀。我们都以为科技是纯粹的,其实比政治还烂。
  但想开一点也没有什么,大家也不必太在意。Google公司有什么义务给我们提供方便呢?我们没有给它纳税啊!
  大家看不到地形图,就看卫星图吧,也能看出个大概。在山的西南方有两个县城,一是巴青,二叫索县。
  查查巴青和索县的资料,发现此地历史悠久。唐朝时,是吐蕃的贵族领地。后来由蒙古人占据。更早的历史?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如今这一带发现的矿产种类很多,除了有古人记录的铜矿外,还有铅、铁、铬、煤、硫磺等等。
  这座山是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区的范围,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冬寒夏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獐子、旱獭、水獭、狐狸、猞猁、熊、狼、犳等。
  古人说这里经常有战争发生,估计当时人口不会少,那时的气候,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吧!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巴青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72楼2014-12-02 20:47
回复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索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73楼2014-12-02 20:47
    回复
        原文: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兽多牜乍羊、麢羊。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大次山(今西藏聂荣县东,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50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垩土,山背阴的北面有很多碧玉。山中的野兽以乍牛、羚羊居多。
      如今这一带属于高原丘陵地形,高山上终年积雪,山下河流纵横;盆地湖泊星罗棋布,多为淡水湖。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牦牛、羚羊、猞猁、野驴、狗熊、天鹅、黑颈鹤、斑头鹰、乌鸦、秃鸳等。
        名山之下,必有宝地。如今在山的西边有一个城,叫聂荣县。聂荣藏语意为“悦耳谷”。虽是一个小地方,但有传统的手工业。主要产品有藏被、搭把口袋、腰带等。我估计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业。
        山的南边有一块平地,平地西南方有一个城,叫那曲。那曲是黑河的藏音,因此,过去曾叫黑河县,古为苏毗部落,曾是吐蕃王朝的军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后来成为重要的交通驿道。
        这些地方虽然不是无人区,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神秘莫测的。我实在无法说太多了。
      原文: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四百里,叫薰吴山(今西藏安多县西,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52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丰富的黄金和玉石。
      这座山虽然没有花草树木,但有黄金和玉石,是宝山呀!通过Google地图查看,山周边都有水域,可能原来的水面很广阔,现在缩小了。在山的东边有一座城,叫安多。
        说说安多。安多河流纵横,湖泊众多,鱼类丰富,主要有裂腹鱼、亚科鱼类。因常年没有捕捞,据说鱼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大。西藏鱼类有着独特的风味,肉厚膘肥,少刺味鲜,是鱼类中的珍品。喜欢吃海鲜的朋友,有机会来到这里,不妨品尝一下高原海鲜哦!
        这里还有大草原,是藏北四大草原之一,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王国。常见的野生动物有:牦牛、藏驴、藏羚羊、岩羊、盘羊、黄羊、狐狸、狼、猞猁、狗熊、草豹、旱懒、野兔等;主要鸟类有藏雪鸡、黑颈鹤、白天鹅等。
        在安多县境内,可供人们旅游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也很多,境内的古寺庙,就有八座,风情独特。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聂荣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74楼2014-12-02 20:48
      回复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那曲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75楼2014-12-02 20:49
        回复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安多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76楼2014-12-02 20:49
          回复
              原文:又西四百里,曰厎阳之山,其木多<木畟>、楠、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牜乍牛。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四百里,叫厎阳山(今西藏尼玛县东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5200米)。山上森林茂密,以畟木(古籍注解是一种树皮有刺,木材纹理很细的树木)、楠木(一种木质极佳的高大乔木)、豫树、樟树居多。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犀、兕、虎、犳(古籍注解是一种身上有豹子斑纹的野兽)和乍牛。
            这座山处于西藏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北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南有冈底斯山。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为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
              山的形状是一个风水绝佳的山形,在海拔4600米的平地起算,山高600米,山的背后,即西北是1000米的大山,靠山高大而牢固。山周围水源丰富,南边有几个大湖,水域十分广阔。
              古人记录山上森林茂密,以畟木、楠木、豫树、樟树居多。豫树和樟树都是高大的乔木,幼小时无法分辨它们,长到七年后,才能分出两种树的不同。樟木有樟脑香气。这几种树木都是经济木材。
              这是一座神奇的山,在尼玛县境内,北纬30°附近。古人记录山中野兽众多,以犀、兕、虎、犳和乍牛为主。
              我查看尼玛县的资料,这里属于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和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北部为幅员辽阔的“无人区”。野生动物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黄羊、盘羊、熊、黑颈鹤等。但找不到有高大树木,以及犀、兕、虎、犳的记载。
              我相信古人的记录是真实的,远古时候这一带应该会有犀、兕、虎、犳,但如今没有了,高大的树木也消失了。说明什么呢?
              从自然常识来看,有畟木、楠木、豫树、樟树等高大阔叶树木,以及犀、兕、虎、犳等野兽,当地气候应该是温热湿润的,与现在的亚寒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完全不相符。说明四千年来这里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呀!
              至于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气候变化,后面再探讨。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尼玛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77楼2014-12-02 20:50
            回复
                上传一幅前面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78楼2014-12-02 20:50
              回复
                  原文: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五十里,叫众兽山(今西藏尼玛县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4800米)。山上有很多雩琈玉石,山下森林茂密,有很多檀树和楮树,并蕴藏丰富的黄金。山中野兽以犀、兕居多。
                这座山是海拔6000米的大山延伸出来的小山,周围有丰富的水源。山的南边有一个大湖,水域十分广阔。
                  注意,这座山叫众兽山!顾名思义,是有很多野兽的大山哦!而且,野兽以犀牛和狮子居多。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高大乔木檀树和楮树。
                  此山处于北纬30°附近,属于今尼玛县的范围。查看尼玛县的资料,尼玛藏语意为“太阳”。所谓太阳,是不是代表光明、温暖、美好之意呢?
                  尼玛县南部种植青稞、油菜、无根等作物。其余地区为牧业区,主要饲养牦牛、山羊、绵羊等。没有高大树木森林的记载。
                  当地有加工卡垫和金银手饰的传统手工业,说明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信远古的气候不像现在这般恶劣吧。
                  山的北部如今为幅员辽阔的“无人区”。我很疑惑,是不是在无人区里,某些地方有奇迹出现呢?四千年前的古人应该到过里面的,为什么现在不能进入?有谁敢到里面探探险呢?没有答案。
                原文: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五百里,叫皇人山(今西藏改则县东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5400米)。山上有丰富的黄金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石和雄黄石。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皇水,向西流去,注入赤水(今措勤河,雅鲁藏布江支流),水中有很多丹粟。
                这里提到赤水。赤水在远古时代意为流入南海的河流。在中国境内的赤水分三条,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都起源于青藏高原,向东南方流去,注入大海。不过,远古的赤水,还不止这几条,在西亚地区的阿拉伯高原,也有叫赤水的。
                  这是一座宝山呀!到处是宝,有黄金、玉石、青石和雄黄石,水中还有丹粟。所谓丹粟,是粟米大小的丹沙,用于做装饰品。实在很奇妙!
                  在山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湖,水源十分丰富。但古人却没有记录山上的花草树木,不知为什么。可能是没有!有的话,不会不记录的吧。这就显得有些奇怪了,同在北纬30°线上,气候环境差不多,前面的山有高大的树木,这里却没有。为什么?我没有找到原因。
                  此山属于改则县范围。改则县属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寒冷、干旱、多大风、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野生动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牦牛、驴、黄羊、藏羚羊、岩羊、大头羊、狗熊、猞猁、草狐、旱獭、雪鸡、黄白鸭等。
                  根据当地考古发现,公元6世纪前,这里有一个叫“门”的人类种族,非常古老。当地人称他们为“门”人。
                  什么是“门”人呀?转转音看,似乎是“神”人才对吧!否则,他们怎么可能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呢?
                  不过,再看这座山的名字?叫什么?皇人山。哦,我知道了,所谓“门人”,原来是“皇人”的变音。这种考证,是不是很有意思。
                  


                来自iPhone客户端179楼2014-12-02 20:50
                回复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改则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0楼2014-12-02 20:51
                  回复
                      原文: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中皇山(今西藏改则县西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6000米)。山上有丰富的黄金,山下生长着茂盛的蕙草和棠梨树(古籍注解是一种果树,结出的果实似梨,可吃,味道酸甜)。
                    这座山的东边和南边各有一个大湖,水源丰富。古人记录山上有黄金,山下生长着蕙草和棠梨树。远古时候的气候环境一定不错吧!
                      在中山经,即中原一带的山,也有类似蕙草的记载。棠梨树似乎是温热带水果,怎么会出现在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呢?实在是奇怪呀!
                      看到这样的记录,我被迷惑了,糊涂了,搞不清楚这里究竟是天界,还是人间。传说天上的神仙,好像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的啊!神仙过一天,等于我们凡人过一年哦!
                      然而,世间有多少人可以来到天堂一样的地方,呆上一些时候,感受一下天上的无限广阔和孤零寂寞呢?
                    原文: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牜乍牛。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五十里,叫西皇山(今西藏革吉县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50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黄金,山背阴的北面蕴藏丰富的铁矿。山中野兽众多,其中以麋、鹿、乍牛居多。
                    这座山虽然海拔5000米,但周围是一个小盆地,平地海拔4600米,所以,在平地算起,山高只有400米左右。山的东边原有一条溪水流过,叫狮泉河,现已干涸了。
                      古人记录山上有黄金,有铁,野兽众多,有麋、鹿、乍牛等,却没有记录花草树木。当时有没有花草树木的呢,就把它当个谜吧。
                      有人说麋是一种毛色淡褐,雄性有角的野兽。这种野兽的角像鹿角,头像马头,身像驴身,蹄像牛蹄,所以称它为四不像。是不是四不像,我没有考证出来。
                      如今在山的北边有一座城,叫革吉。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 革吉县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种植作物主要是青稞、春小麦和豌豆。主要特产有著名的裂腹鱼、裸裂尻鱼、锥吻唇鱼等。这几种名字古怪的鱼类,不知哪位朋友见过。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革吉县,在远古名山之下,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应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据说当地有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氆氇、木碗等的产品。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革吉县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1楼2014-12-02 20:51
                    回复
                        原文: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五十里,叫莱山(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西南,喜马拉雅山东则的一座大山,海拔5600米)。山上有很多檀树和楮树。山中的禽鸟以罗罗鸟居多。据说这种禽鸟能吃人。
                      这座山位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交界。不知不觉,我们走了2000多公里,来到大家熟悉的喜马拉雅山了。
                        大家想想,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如果是行走,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有去过喜马拉雅山的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体会吗?
                        我们从电视上,画报上看到的喜马拉雅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据说每年只有3-5个月可以进入该地区活动。可是,古人却记录这座山有很多檀树和楮树。檀树和楮树是高大的乔木,温热带地区才有呀!真难以理解!
                        更可怕的是,山中有很多罗罗鸟。这种禽鸟能吃人。鸟多人少,爬到山上,当你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一只罗罗鸟飞过。妈呀!还有命下山吗?想想都会冒冷汗。
                        如今山的东北方有一个城,叫噶尔;东南方也有一座城,叫扎达。这一带属于阿里地区的范围。
                        噶尔藏语意为账篷、兵营。扎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
                        查看相关资料,这里确实有丰美的水草。以我们身处东南沿海地区的思维,很难想象那里的状况。
                      上传几幅网上搜索的阿里风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2楼2014-12-02 20:52
                      回复
                          上传一幅前面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3楼2014-12-02 20:52
                        回复
                            原文: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错误)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
                          译文:以上为西山第二列山系,从钤山起,到莱山止,共有十七座山,直线距离四千一百四十里(约2070千米)。
                            在这系列山中,有十个山神是人面马身的形状;另外七个山神是人面牛身的形状,有四只脚,一只手臂,扶着拐杖行走,属于飞兽之类的神灵。
                            因此,调查时祭祀七位人面牛身山神的礼仪是:用少牢(古时规格仅次于太牢的祭祀仪式,用整只猪、羊二牲作为祭品),拜祭时,用白菅草编织的席子作为神灵的坐席。
                            祭祀另外十位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公鸡作为祭品,拜祭时不用稻米饭供奉。作祭品的公鸡不用纯色,而选用杂色五彩羽毛。
                          看古人记录的神灵,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如果不相信古人见过它们,那么古人的想象力实在太厉害了吧。我想,他们应该是见过的。
                            有十个山神是人面马身的形状。这倒没有什么特别,在古埃及的雕塑和壁画中有描述。
                            另外七个山神是人面牛身的形状。这本来也很正常嘛,但加多后面几句,就令人糊涂了。有四只脚,一只手臂,扶着拐杖行走,属于飞兽之类的神灵。怎么想象呀!简直无法想象,更不用说理解和接受了。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表述似乎不合逻辑呀,有四只脚,为什么还用一只手臂,扶着拐杖行走呢?它还会飞呀?我好晕!我们与古人的思想差距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请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介绍了多条路线,好像没有看到这样的神灵哦!从这里又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是什么?那些神灵是否配合了古人做调查呢?
                            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古人所记录的很多东西,大大超出现有知识水平范围,是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多说可能令人反感了!就说这么多吧。
                            我在网上搜索到两幅人面兽身的图片,一幅是古埃及的,一幅是河南安阳出土的。虽然两者大小相差很多,但造像思维似乎是一致的。请鉴赏。
                          上图是网上搜索的古埃及人面兽图片。
                            下图是河南安阳出土的人面兽图片。


                          来自iPhone客户端184楼2014-12-02 20:53
                          回复
                              原文: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鹿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译文: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五十里,叫扶猪山(今河南开封西南,一座海拔200米的矮山)。山上有很多礝石。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貉(音he)(古籍注解为一种外形像狐狸,体态比较肥胖的野兽),却长着人一样的眼睛,名叫鹿言。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虢水,向北流去,注入洛水,水中有很多礝石。
                            古人记录山上有礝石,水里也有礝石。什么是礝石?古籍注解,是一种质地比玉石差一等的石头,白色的礝石如冰一样透明,水中的礝石是红色的。
                              古人还记录山中有一种叫鹿言的野兽,形状像貉,长着人一样的眼睛,体态比较肥胖。这使我想起唐朝的侍女。体态肥胖,暗示什么?富裕安逸呀!您说是不是?
                              以上两座远古天下名山,相距只有50里,就是大约25公里。可想而知,在大洪水之前,这一带是多么的繁荣。
                              大家注意到了吗,两座山都是矮山,古人记录有溪水流出,有很特别的石头,却没有记录花草树木。是遗忘了呢?还是没有花草树木?这是分析推理吧。把前后几座山的情况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这两座山是没有花草树木的。
                              有朋友非常有创意,提出有水流而不生长花草树木的原因,是山上流出的溪水可能是盐水。山泉水有咸味,我尝过,但咸到像海水一样,使草木不长,您见过吗?可以继续发挥想象!大家共同探讨。
                              不过,我想,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甚至被大洪水冲刷外,其他可能性都很小。
                              那么,为什么会有动物呢?这真是有些奇怪了。逃过大难之后,肥胖的怪兽鹿言,又回到了这座只有溪水,但已经没有花草树木的荒芜之地,可能是一种留恋吧。我想不到更多的了。
                            原文: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一百二十里,叫厘山(今河南郑州西南,新密县北部的一座大山,海拔8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玉石,山背阴的北面生长着繁茂的搜草(一种香茅草,可制作香料)。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但全身苍色(青蓝色),发出的叫声像婴儿啼哭,是一种食人兽,名叫犀渠。
                            古人记录山上有玉石,有繁茂的搜草。说明远古时候,山周边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都邑。
                              然而,不要以为有人居住,经济发达的文明之地,就是人类的天堂,可以为所欲为,随便进入深山野林哦!
                              注意,这里有食人兽!食人兽大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形状凶猛恐怖,却发出像婴儿啼哭一样,令人怜悯的叫声。想不到吧,原来婴儿的啼哭声是这么可怕的。柔性杀人的绝招,在自然界也是惯用的手法。
                              古人记录山上有食人兽,说明当时的自然环境,受人为的破坏还不是太严重吧。
                              如今在山的东北方有一个大都市,叫郑州,是河南省会。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因此有九州通衢之称,有过辉煌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和当地考古发现,远古时候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传说黄帝出身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有人认为有熊氏可能生活在郑州一带。
                              夏朝之后,夏、商、管、郑、韩等国,曾以郑州作为都城。郑州曾是商朝的重要都邑。到了秦汉时期,这一带设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隋朝将荥州改为郑州。
                            上传一幅从百度搜索的貉图片,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6楼2014-12-02 20:55
                            回复
                               上传一幅以上五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8楼2014-12-02 2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