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建州“北苑”的由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置使领之。”由此可见,五代时已有北苑茶焙。但是关于何以有“北苑”之称,诸家各有说法。沈括《补笔谈》中说:“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饮之,谓之北苑使……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始因误传。自晋公(丁谓)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也特此说”。南宋姚宽《西溪丛语》则认为“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然而,明代何乔远《闽书》、黄仲昭《八闽通志》及其以后的一些方志都认为是因五代闽国合门使张廷晖于龙启元年(933)间,以其凤凰山一带的茶园输官而成为王氏闽国小朝廷在闽北的苑囿之一,因地处闽都福州以北,故世称“北苑”。

上述诸说中,姚宽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沈括的说法系根据“误传”其前后处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在南唐据有建州约三十年间(保大三年至开宝八年),已有建州研膏茶供御。其实,在此之前,建茶就已作为贡茶献给闽国宫廷。宋陶谷《清异录》巻四:“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指出:“盖昔者山川尚閟,灵芽未露,至于唐末,然后北苑出为之最……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茶,继造腊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可见是先有建州北苑,南唐时才置使饮之,与金陵的北苑并无相干。建州北苑应是王氏闽国的苑囿,因地处闽北,故称北苑。福建古代方志的有关记载还是可靠的。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说:“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乍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我宋建隆以来环北苑焙岁取上供,外焙俱还民间”,“至道年中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州西、小丰、大熟六焙隶南剑”。此后余下的三十二焙均在建安,亦即柯适题记中所说的三十二焙。北苑焙为诸焙之首,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南宋建阳人祝穆的《方与胜览》中也说北苑焙“国朝太平国二年始置龙凤造龙凤茶”。由于贡茶数量年年增加,要求北苑御焙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所以,北苑所属茶园由北宋时的25处增加至南宋时的46处,其中有些可能原先已在北苑范围之内而后才被开垦为茶园,有的则是地处外围而被扩展成为官园,如赵汝砺《北苑别录》中属于外园的新园、曾坑、铜场等处。
关于北苑御焙所属茶园的详细记载,目前能看到的是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和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但岁月的流逝,内中所记地名大多已不见于建瓯东溪流域今东峰凤山一带。尽管如此,我们根据东溪沿岸的一些地名,如凤凰山、铜场、焙前、东焙、西焙等以及明清以来编修的方志和笔记野史资料,特别是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仍可推断北苑御焙即今建瓯市东峰镇东部裴桥村至铜场一带,其御泉、御茶堂及衙署等遗址均在焙前附近。
引自《福建文博》


上述诸说中,姚宽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沈括的说法系根据“误传”其前后处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在南唐据有建州约三十年间(保大三年至开宝八年),已有建州研膏茶供御。其实,在此之前,建茶就已作为贡茶献给闽国宫廷。宋陶谷《清异录》巻四:“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指出:“盖昔者山川尚閟,灵芽未露,至于唐末,然后北苑出为之最……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茶,继造腊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可见是先有建州北苑,南唐时才置使饮之,与金陵的北苑并无相干。建州北苑应是王氏闽国的苑囿,因地处闽北,故称北苑。福建古代方志的有关记载还是可靠的。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说:“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乍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我宋建隆以来环北苑焙岁取上供,外焙俱还民间”,“至道年中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州西、小丰、大熟六焙隶南剑”。此后余下的三十二焙均在建安,亦即柯适题记中所说的三十二焙。北苑焙为诸焙之首,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南宋建阳人祝穆的《方与胜览》中也说北苑焙“国朝太平国二年始置龙凤造龙凤茶”。由于贡茶数量年年增加,要求北苑御焙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所以,北苑所属茶园由北宋时的25处增加至南宋时的46处,其中有些可能原先已在北苑范围之内而后才被开垦为茶园,有的则是地处外围而被扩展成为官园,如赵汝砺《北苑别录》中属于外园的新园、曾坑、铜场等处。
关于北苑御焙所属茶园的详细记载,目前能看到的是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和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但岁月的流逝,内中所记地名大多已不见于建瓯东溪流域今东峰凤山一带。尽管如此,我们根据东溪沿岸的一些地名,如凤凰山、铜场、焙前、东焙、西焙等以及明清以来编修的方志和笔记野史资料,特别是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仍可推断北苑御焙即今建瓯市东峰镇东部裴桥村至铜场一带,其御泉、御茶堂及衙署等遗址均在焙前附近。
引自《福建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