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考据改变了我们占有、阅读与查考文献资料的环境,但在本质上与传统的考据并无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有了e考据,陈寅恪的许多工作也并不会被取代,即便有了数据库,钱锺书的学问的价值也并不会减半。
2000年左右,数字化中华典籍开始出现,此后短短10年间,已有六七十亿字的古代文献被数字化。70亿字是什么概念呢?假设你以一天时间读完一本73万字的《红楼梦》的速度,一刻不停歇,需要1万天也就是30年才能读完70亿字;如果你的阅读量和速度同普通人一样,每天能慢悠悠从头到尾看完一份新版的《文汇学人》周刊,那可需要300年才能读完这些文献。面对这样浩瀚的文山字海,真是让人直呼吾生有涯!
“这是过去一两千年从未有读书人面对过的新环境。”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中研院”院士黄一农由此感叹。这位曾经的无线电天文学家,很早便以理工科人士的敏感察觉到当前“整个文科的研究环境、研究方法正在发生剧变”。其实,数据库并不是人文研究“扁平化”的第一次浪潮。19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古籍被影印出版,研究者无须再跑各个图书馆去看四库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如今这些影印的古籍基本都被数字化,数字化又加速了文献的普及。
黄一农早在七八年前就已提出e考据方法,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搜索的文科研究方法。最近四年,他依靠e考据尝试研究《红楼梦》,希望以己心得说服大家:首先,e时代是人人无法避免的一个总体环境;在e时代做学问,善用数据库与网络搜索,有机会把许多传统的领域带向全新的局面——制作年谱、考订生卒年等工作,通过e考据可大大缩短时间;辨析勾勒人物之间的关联,更是e考据的独胜擅场。如今的文史研究再难以资料垄断为优势,个人的知识架构和理论功底恐怕更为重要。研究者能够提出怎样的问题,知道怎样由点及面地搜索,能够建立怎样的论点,才是最见功力之处。
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找材料做学问,也早已是许多文史研究同仁的共识,学院内外中人都在各自摸索,体会也逐渐深入。学院外的艾俊川,在过去十几年中写了多篇文史杂考类文章,部分辑入《文中象外》一书,在他的多篇“翻案文章”里,除了早年几篇,其他基本是e考证之作。出书之时,艾俊川并未挑明这点,当时他觉得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搜索都是取巧之举,难登大雅之堂。现在他的看法已经有了改变:“自古以来考据都要依靠大量藏书,使用一些检索工具,清代有类书,民国有引得,现在是e考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用了先进、好用的工具,有什么见不得人 的呢?”他近年来的 文章,如果使用e考据,就会做出说明,比如今年发表的一篇纠正《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人名识别错误的文章,题目就叫《对小莽苍苍斋藏札的几则e考证》。
不久前,第二届两岸e考据文史研习营在浙江大学举办,黄一农、薛龙春等多位学者结合自己研究中有趣的e考据案例,帮助学员体会“e考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方法”。与传统考据“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一样,在e时代的考据,更要利用好一切可能的方式来“动手动脚找东西”;而唯有文史基础扎实者,使用e考据才更如虎添翼。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者都认为,e考据和传统考据方法之间并无冲突,而是相辅相成。正如黄一农所言:“e考据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e。”
去掉e——也就是考据。文史研究依然航行在实事求是、质朴谨严、讲求“无一字无来历”的乾嘉学派的遗产大河里,只是e时代的后浪推将起来,把学术的标准抬得更高。
2000年左右,数字化中华典籍开始出现,此后短短10年间,已有六七十亿字的古代文献被数字化。70亿字是什么概念呢?假设你以一天时间读完一本73万字的《红楼梦》的速度,一刻不停歇,需要1万天也就是30年才能读完70亿字;如果你的阅读量和速度同普通人一样,每天能慢悠悠从头到尾看完一份新版的《文汇学人》周刊,那可需要300年才能读完这些文献。面对这样浩瀚的文山字海,真是让人直呼吾生有涯!
“这是过去一两千年从未有读书人面对过的新环境。”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中研院”院士黄一农由此感叹。这位曾经的无线电天文学家,很早便以理工科人士的敏感察觉到当前“整个文科的研究环境、研究方法正在发生剧变”。其实,数据库并不是人文研究“扁平化”的第一次浪潮。19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古籍被影印出版,研究者无须再跑各个图书馆去看四库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如今这些影印的古籍基本都被数字化,数字化又加速了文献的普及。
黄一农早在七八年前就已提出e考据方法,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搜索的文科研究方法。最近四年,他依靠e考据尝试研究《红楼梦》,希望以己心得说服大家:首先,e时代是人人无法避免的一个总体环境;在e时代做学问,善用数据库与网络搜索,有机会把许多传统的领域带向全新的局面——制作年谱、考订生卒年等工作,通过e考据可大大缩短时间;辨析勾勒人物之间的关联,更是e考据的独胜擅场。如今的文史研究再难以资料垄断为优势,个人的知识架构和理论功底恐怕更为重要。研究者能够提出怎样的问题,知道怎样由点及面地搜索,能够建立怎样的论点,才是最见功力之处。
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找材料做学问,也早已是许多文史研究同仁的共识,学院内外中人都在各自摸索,体会也逐渐深入。学院外的艾俊川,在过去十几年中写了多篇文史杂考类文章,部分辑入《文中象外》一书,在他的多篇“翻案文章”里,除了早年几篇,其他基本是e考证之作。出书之时,艾俊川并未挑明这点,当时他觉得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搜索都是取巧之举,难登大雅之堂。现在他的看法已经有了改变:“自古以来考据都要依靠大量藏书,使用一些检索工具,清代有类书,民国有引得,现在是e考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用了先进、好用的工具,有什么见不得人 的呢?”他近年来的 文章,如果使用e考据,就会做出说明,比如今年发表的一篇纠正《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人名识别错误的文章,题目就叫《对小莽苍苍斋藏札的几则e考证》。
不久前,第二届两岸e考据文史研习营在浙江大学举办,黄一农、薛龙春等多位学者结合自己研究中有趣的e考据案例,帮助学员体会“e考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方法”。与传统考据“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一样,在e时代的考据,更要利用好一切可能的方式来“动手动脚找东西”;而唯有文史基础扎实者,使用e考据才更如虎添翼。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者都认为,e考据和传统考据方法之间并无冲突,而是相辅相成。正如黄一农所言:“e考据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e。”
去掉e——也就是考据。文史研究依然航行在实事求是、质朴谨严、讲求“无一字无来历”的乾嘉学派的遗产大河里,只是e时代的后浪推将起来,把学术的标准抬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