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营销是从社会化媒体开始,从病毒视频到微博、微信,从“那些年”到“致青春”,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案例。在此基础上,一批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影营销公司迅速发展,甚至形成了电影营销这一细分产业链条。
但正是这些类似案例的缔造者,未来电影营销公司可能被4A或片方的市场部取代,电影营销公司需要居安求变,向全产业链拓展。
新媒体增长只是过渡 电影营销终会回归传统媒体
中国电影营销市场是伴随着票房的井喷逐步产生的,电影市场本身的不成熟难以造就一个成熟的营销市场。当下花样繁多、策略迥异的各种新媒体营销策略恰恰体现了电影市场的不成熟,电影营销的流程和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还未达成市场共识,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做法。新媒体营销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的廉价、便捷性,同时电影用户与新媒体用户天然的高度吻合,而中国电影营销市场的诞生,恰好踩上了新媒体爆发的节点,搭上了一班看似前景无限的顺风车。
2007 年之前,中国电影营销市场并未形成气候,电影宣传多是依靠影视公司自身去经营,除了相对常规的发布会及影院活动,电影在网络媒体上的宣传也仅仅是发发通稿而已,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扩容,一大批第三方影视营销公司纷纷成立,中国电影营销市场开始初步形成。
2014 年中国影视公司电影营销费用总投入有望达到 33 亿元,相比 2007 年该市场规模在八年内有近五倍的增长。与传统媒体相比,电影新媒体营销市场更是爆发式增长,该市场在 2011 年达到 1 亿元,相比 2010 年暴涨 150%。
如今很多花样繁多,玩法独特的电影推广手段根本称不上是营销,只能算是宣传。最后电影的推广跟营销,一定会落回到传统的媒体,就是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而新媒体,最后都会成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未来,在电视上为电影做广告,将成为常态,你什么时候看到春节联欢晚会、新闻联播前插播电影预告片广告,那就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开始、电影营销市场的成熟。好莱坞是全球电影工业最成熟的地方,它有70%的营销预算都投给了传统媒体,因为电视、户外媒体才是直达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东西。用互联网和手机永远传播不到所有人,只有用最传统、最基础的方式,才能达到最大面积的传播。
营销模式触营收天花板 电影营销公司居安思变
居安思危是每个创业者需要有的素质,未来,中国电影公司的形态将趋向美国,产生六大或八大电影巨头,它们扮演电影承销商的角色,囊括电影的营销和发行。未来,只有销售和生产两个环节是独立,各大演员、导演会成立工作室,由他们进行内容的创造,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功能强大的各大承销商,像剧角这样的第三方营销公司好莱坞并不多,好莱坞的电影营销都是交给4A公司或者自己公司的市场部进行。未来,虽然外包型的电影营销服务性公司不会消失,但市场份额并不会很大,出于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考虑,更大的娱乐集团总会倾向于收购、吞并这一部分。
电影营销这一细分行业的出现,只是中国电影产业尚未完全成型的过渡性产物。电影营销公司很像劳动密集型产业,同一家公司为了避免同档期的自我竞争,能够操作的项目十分有限,每年十几部电影,几千万产值,几十位员工,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这种商业模式的局限,也是资本市场对其并不看好的根本原因。
居安思危是一个企业能在变化中幸存的根本,在变局发生之前,企业已经在步步为营。能把握准方向,做好转变的,才能有机会傲视群雄。
但正是这些类似案例的缔造者,未来电影营销公司可能被4A或片方的市场部取代,电影营销公司需要居安求变,向全产业链拓展。
新媒体增长只是过渡 电影营销终会回归传统媒体
中国电影营销市场是伴随着票房的井喷逐步产生的,电影市场本身的不成熟难以造就一个成熟的营销市场。当下花样繁多、策略迥异的各种新媒体营销策略恰恰体现了电影市场的不成熟,电影营销的流程和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还未达成市场共识,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做法。新媒体营销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的廉价、便捷性,同时电影用户与新媒体用户天然的高度吻合,而中国电影营销市场的诞生,恰好踩上了新媒体爆发的节点,搭上了一班看似前景无限的顺风车。
2007 年之前,中国电影营销市场并未形成气候,电影宣传多是依靠影视公司自身去经营,除了相对常规的发布会及影院活动,电影在网络媒体上的宣传也仅仅是发发通稿而已,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扩容,一大批第三方影视营销公司纷纷成立,中国电影营销市场开始初步形成。
2014 年中国影视公司电影营销费用总投入有望达到 33 亿元,相比 2007 年该市场规模在八年内有近五倍的增长。与传统媒体相比,电影新媒体营销市场更是爆发式增长,该市场在 2011 年达到 1 亿元,相比 2010 年暴涨 150%。
如今很多花样繁多,玩法独特的电影推广手段根本称不上是营销,只能算是宣传。最后电影的推广跟营销,一定会落回到传统的媒体,就是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而新媒体,最后都会成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未来,在电视上为电影做广告,将成为常态,你什么时候看到春节联欢晚会、新闻联播前插播电影预告片广告,那就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开始、电影营销市场的成熟。好莱坞是全球电影工业最成熟的地方,它有70%的营销预算都投给了传统媒体,因为电视、户外媒体才是直达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东西。用互联网和手机永远传播不到所有人,只有用最传统、最基础的方式,才能达到最大面积的传播。
营销模式触营收天花板 电影营销公司居安思变
居安思危是每个创业者需要有的素质,未来,中国电影公司的形态将趋向美国,产生六大或八大电影巨头,它们扮演电影承销商的角色,囊括电影的营销和发行。未来,只有销售和生产两个环节是独立,各大演员、导演会成立工作室,由他们进行内容的创造,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功能强大的各大承销商,像剧角这样的第三方营销公司好莱坞并不多,好莱坞的电影营销都是交给4A公司或者自己公司的市场部进行。未来,虽然外包型的电影营销服务性公司不会消失,但市场份额并不会很大,出于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考虑,更大的娱乐集团总会倾向于收购、吞并这一部分。
电影营销这一细分行业的出现,只是中国电影产业尚未完全成型的过渡性产物。电影营销公司很像劳动密集型产业,同一家公司为了避免同档期的自我竞争,能够操作的项目十分有限,每年十几部电影,几千万产值,几十位员工,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这种商业模式的局限,也是资本市场对其并不看好的根本原因。
居安思危是一个企业能在变化中幸存的根本,在变局发生之前,企业已经在步步为营。能把握准方向,做好转变的,才能有机会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