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韩氏宗族始祖问题(三)(2009-11-03 08:46:10)
转载▼
标签: 随笔杂谈 分类: 研宗究族
另一个韩永
将两个韩永分开之后,作为洪洞始祖的韩永就清晰、简单多了。倒是另一个韩永,推测起来颇费脑筋。
经过对《明史》和江苏苏州、淮安(现楚州)、淮阴等地韩氏宗谱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这一神秘的韩永就是明初死于靖难的明建文朝大臣、给事中韩永。
一、明初的“靖难”
为了弄清这个韩永,有必要先熟悉明初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靖难。
靖难,也叫“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死后,令长孙朱允炆即位(因长子朱标已死),即建文帝,这引起朱元璋几个儿子、特别是燕王朱棣的不满。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1402)攻进首都,建文帝自焚死(或云逃走)、朱棣由燕王做上皇位(即永乐帝)而结束,历时4年。
朱棣当上皇帝后,建文帝那一朝的对他不利的记录都被窜改或销毁殆尽(只留下关于财政和军事问题的档案),尤其是建文帝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且当时幸存的私家记述也概遭禁止。
为了实行报复,朱棣一方面大肆杀戮帮助建文帝反对自己的建文朝文武大臣(韩永即是其中之一)。许多人被残忍杀害、被灭三族、甚至九族。最骇人听闻的当是文臣方孝孺(1357-1402),不仅被腰斩、灭九族,连他的学生、朋友在内总计873人全部被凌迟处死,谓之“灭十族”。其他因此而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另一方面,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也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 年延长到洪武35 年(1399—1402 年):这个时期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 年10 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又过了242 年以后的1644 年7 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 年死)才定建文帝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不过,因为福王的统治不过一年,这个统治及其敕令均未被清政权所承认。到了1736 年9 月,乾隆帝(1736—1796 年在位)封建文帝为“恭愍惠帝”,此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也是由于这种种情况,建文帝在明王朝的正史(《明史》,1736 年)中被称为“恭愍惠帝”,但在由王鸿绪(1645—1723 年)在172年完成的更早一些的《明史稿》中还是直截了当地被称为“建文帝”。(《剑桥中国明代史))
二、韩永其人
下面再来说这个韩永。
关于明初建文朝(1399—1402)的这个韩永,《明史》及相关史籍有如下几条记载:
韩永,字景修。陕西西安人,或曰浮山人。状貌魁梧,音吐洪亮,每慷慨论兵事。建文时官兵科给事中。燕王入,欲官之,抗辞不屈死。福王时追谥庄王。
户科给事中韩永,陕西西安人,或曰浮山人。丰躯美髯,音吐宏朗。每慷慨论兵,建文喜之。靖难后,杜门不出。召入见,不屈死。
韩永,陕西西安人,一云山西人。兵科给事中,一云户科。癸未(1403年)六月,与陈廸、巨敬、戴德彛等被责问,不屈而死。廷臣同约死义者二十五人,惟郑赐、黄福、尹昌隆归附。——《革除遗事》
韩永,字景修。嘉兴人。——《孤本明代人物记》
三、推测
以上史料记载大同小异,由此可以做如下推测:
1、此韩永是明初靖难中遇害的建文朝重要大臣,是被杀的政治“罪臣”,与同期遇难的方孝孺等人一样,值得后人钦佩、纪念。从家族角度看,更是韩氏宗族中引以为豪的人物,更应该记住、纪念。
但在当时,被杀“罪臣”的身份却又着实会让宗族遭殃。毁改家谱以避祸是相关家族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以与韩永一同遇难的戴德彛为例:
戴德彝,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累官侍讲。……(靖难后永乐帝)即位,召见,不屈死之。德彝死时,兄弟并从京师,嫂项氏家居,闻变,度祸且族,令阖舍逃去,匿德彝二子山中,毁《戴氏族谱》,独身留家。收者至,无所得,械项至京,搒掠,终无一言,故戴氏独免于族云。(《明通鉴—建文朝事略》)
据此可知,韩永遇难后,家族毁改家谱是一项必做之事,故家谱中不可能有韩永真正的世系关系。也就是说,明初靖难(1402年)后的几十年间所修家谱中,绝对不会出现靖难“罪臣”及其直系亲属名字。有些家族出于正义感或由于觉得(1425年后,下文交代原因)政治气候“宽松”等原因,可能会把“罪臣”名字保留或重新写入家谱中,但也不敢直接写明真正的世系关系,而只会把他们附加到近支家族成员之中。韩永在家谱中的情况就应该是这样,因为韩文1466年修谱前,恰逢这一时期。
1425年后,朝廷对靖难“罪臣”及其后裔有所“原谅”,但韩永属“死不改悔”派,应该不在“原谅”之列。况且,即使朝廷原谅了,族人也难免“心有余悸”。
据历史记载,靖难后之罪人家属,直至明仁宗即位后的1425年,才获得赦免。余下的重犯的后代却时至明神宗(1573—1620)时才获赦免。韩永虽非高官,但位列公布的罪犯名单之列,且是经过关监狱、教育之后仍不思悔改、且兄韩谨、自己的孩子等悉数潜逃(下文详说),当时应属重犯。故仁宗时应该不会被赦免,家族对韩永的祭祀也就因此不敢公开,只能持续保持在“七户祭扫”这样的小范围之内,最终成为一种令后人费解的祭祀方式。
2、韩永应是洪洞南边不远、同属山西平阳府(临汾)的浮山县人,但他走上仕途之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苏州,在浮山生活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韩永为山西西安人、或山西浮山人、或浙江嘉善人、或苏州人。苏州人的记载来源于江苏淮安(现淮安市楚州区)《淮安韩氏宗谱》。《淮安韩氏族谱》记载始迁祖韩谨时,提到这个“苏州人”韩永:
谨公字慎修,配陈氏。原住苏州长洲县韩里村,乃文公次孙衮公之后裔。因时间久远,与苏州世系已经弄不清楚。现只有先人传下来的“后周韩通元之吉驹”几个字。公乃明洪武孝廉,策对条悉,官太子少傅,惠宗(建文帝)时为台谏大臣。避成祖乱,潜至淮安府山阳县城北赤岸庙隐居入籍。后成祖求之不得。公有胞弟永公,官庶吉士,殉惠宗难,后裔不知何往。
查相关历史地理书后认为:苏州韩里村位于苏州南部,与浙江嘉善接壤。历史上根据行政区划的变动,该村时而属苏州、时而属(浙江)嘉善。因此,“苏州人”与“嘉善人”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指“韩里村人”。
至于“西安人”和“浮山人”之说,则要根据“避红巾难”来推测。
元末红巾军起义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即和元朝军队展开争战。1356年六月,红巾军破商州、攻潼关,陕西战火不断。韩永父辈此时很可能在西安为官或经商等,因战乱回故乡山西浮山暂避。可山西不久也战火纷飞,且越演越烈。至正庚子(1360)年,元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争战山西,持久不息。元政府调解,双方都不听命。也就在这一年,韩永父亲带着当时年龄还不大的韩永兄弟又来到洪洞的近支家族(也就是韩文家族)躲避。但时间不长,洪洞亦燃战火,所以韩永兄弟又不得不远赴苏州,依附堂兄弟(韩庠,年龄上应该比韩永大许多),一为避难,二为求学(苏州教育毕竟发达)。从此,韩永兄弟应该生活在苏州,除了回原籍考试并以此走上仕途外,很少在原籍(浮山)生活。只有其父从此很可能终老洪洞。这也是韩永有西安人、浮山人、苏州人这几种说法的原因。

标签: 随笔杂谈 分类: 研宗究族
另一个韩永
将两个韩永分开之后,作为洪洞始祖的韩永就清晰、简单多了。倒是另一个韩永,推测起来颇费脑筋。
经过对《明史》和江苏苏州、淮安(现楚州)、淮阴等地韩氏宗谱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这一神秘的韩永就是明初死于靖难的明建文朝大臣、给事中韩永。
一、明初的“靖难”
为了弄清这个韩永,有必要先熟悉明初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靖难。
靖难,也叫“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死后,令长孙朱允炆即位(因长子朱标已死),即建文帝,这引起朱元璋几个儿子、特别是燕王朱棣的不满。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1402)攻进首都,建文帝自焚死(或云逃走)、朱棣由燕王做上皇位(即永乐帝)而结束,历时4年。
朱棣当上皇帝后,建文帝那一朝的对他不利的记录都被窜改或销毁殆尽(只留下关于财政和军事问题的档案),尤其是建文帝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且当时幸存的私家记述也概遭禁止。
为了实行报复,朱棣一方面大肆杀戮帮助建文帝反对自己的建文朝文武大臣(韩永即是其中之一)。许多人被残忍杀害、被灭三族、甚至九族。最骇人听闻的当是文臣方孝孺(1357-1402),不仅被腰斩、灭九族,连他的学生、朋友在内总计873人全部被凌迟处死,谓之“灭十族”。其他因此而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另一方面,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也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 年延长到洪武35 年(1399—1402 年):这个时期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 年10 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又过了242 年以后的1644 年7 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 年死)才定建文帝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不过,因为福王的统治不过一年,这个统治及其敕令均未被清政权所承认。到了1736 年9 月,乾隆帝(1736—1796 年在位)封建文帝为“恭愍惠帝”,此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也是由于这种种情况,建文帝在明王朝的正史(《明史》,1736 年)中被称为“恭愍惠帝”,但在由王鸿绪(1645—1723 年)在172年完成的更早一些的《明史稿》中还是直截了当地被称为“建文帝”。(《剑桥中国明代史))
二、韩永其人
下面再来说这个韩永。
关于明初建文朝(1399—1402)的这个韩永,《明史》及相关史籍有如下几条记载:
韩永,字景修。陕西西安人,或曰浮山人。状貌魁梧,音吐洪亮,每慷慨论兵事。建文时官兵科给事中。燕王入,欲官之,抗辞不屈死。福王时追谥庄王。
户科给事中韩永,陕西西安人,或曰浮山人。丰躯美髯,音吐宏朗。每慷慨论兵,建文喜之。靖难后,杜门不出。召入见,不屈死。
韩永,陕西西安人,一云山西人。兵科给事中,一云户科。癸未(1403年)六月,与陈廸、巨敬、戴德彛等被责问,不屈而死。廷臣同约死义者二十五人,惟郑赐、黄福、尹昌隆归附。——《革除遗事》
韩永,字景修。嘉兴人。——《孤本明代人物记》
三、推测
以上史料记载大同小异,由此可以做如下推测:
1、此韩永是明初靖难中遇害的建文朝重要大臣,是被杀的政治“罪臣”,与同期遇难的方孝孺等人一样,值得后人钦佩、纪念。从家族角度看,更是韩氏宗族中引以为豪的人物,更应该记住、纪念。
但在当时,被杀“罪臣”的身份却又着实会让宗族遭殃。毁改家谱以避祸是相关家族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以与韩永一同遇难的戴德彛为例:
戴德彝,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累官侍讲。……(靖难后永乐帝)即位,召见,不屈死之。德彝死时,兄弟并从京师,嫂项氏家居,闻变,度祸且族,令阖舍逃去,匿德彝二子山中,毁《戴氏族谱》,独身留家。收者至,无所得,械项至京,搒掠,终无一言,故戴氏独免于族云。(《明通鉴—建文朝事略》)
据此可知,韩永遇难后,家族毁改家谱是一项必做之事,故家谱中不可能有韩永真正的世系关系。也就是说,明初靖难(1402年)后的几十年间所修家谱中,绝对不会出现靖难“罪臣”及其直系亲属名字。有些家族出于正义感或由于觉得(1425年后,下文交代原因)政治气候“宽松”等原因,可能会把“罪臣”名字保留或重新写入家谱中,但也不敢直接写明真正的世系关系,而只会把他们附加到近支家族成员之中。韩永在家谱中的情况就应该是这样,因为韩文1466年修谱前,恰逢这一时期。
1425年后,朝廷对靖难“罪臣”及其后裔有所“原谅”,但韩永属“死不改悔”派,应该不在“原谅”之列。况且,即使朝廷原谅了,族人也难免“心有余悸”。
据历史记载,靖难后之罪人家属,直至明仁宗即位后的1425年,才获得赦免。余下的重犯的后代却时至明神宗(1573—1620)时才获赦免。韩永虽非高官,但位列公布的罪犯名单之列,且是经过关监狱、教育之后仍不思悔改、且兄韩谨、自己的孩子等悉数潜逃(下文详说),当时应属重犯。故仁宗时应该不会被赦免,家族对韩永的祭祀也就因此不敢公开,只能持续保持在“七户祭扫”这样的小范围之内,最终成为一种令后人费解的祭祀方式。
2、韩永应是洪洞南边不远、同属山西平阳府(临汾)的浮山县人,但他走上仕途之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苏州,在浮山生活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韩永为山西西安人、或山西浮山人、或浙江嘉善人、或苏州人。苏州人的记载来源于江苏淮安(现淮安市楚州区)《淮安韩氏宗谱》。《淮安韩氏族谱》记载始迁祖韩谨时,提到这个“苏州人”韩永:
谨公字慎修,配陈氏。原住苏州长洲县韩里村,乃文公次孙衮公之后裔。因时间久远,与苏州世系已经弄不清楚。现只有先人传下来的“后周韩通元之吉驹”几个字。公乃明洪武孝廉,策对条悉,官太子少傅,惠宗(建文帝)时为台谏大臣。避成祖乱,潜至淮安府山阳县城北赤岸庙隐居入籍。后成祖求之不得。公有胞弟永公,官庶吉士,殉惠宗难,后裔不知何往。
查相关历史地理书后认为:苏州韩里村位于苏州南部,与浙江嘉善接壤。历史上根据行政区划的变动,该村时而属苏州、时而属(浙江)嘉善。因此,“苏州人”与“嘉善人”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指“韩里村人”。
至于“西安人”和“浮山人”之说,则要根据“避红巾难”来推测。
元末红巾军起义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即和元朝军队展开争战。1356年六月,红巾军破商州、攻潼关,陕西战火不断。韩永父辈此时很可能在西安为官或经商等,因战乱回故乡山西浮山暂避。可山西不久也战火纷飞,且越演越烈。至正庚子(1360)年,元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争战山西,持久不息。元政府调解,双方都不听命。也就在这一年,韩永父亲带着当时年龄还不大的韩永兄弟又来到洪洞的近支家族(也就是韩文家族)躲避。但时间不长,洪洞亦燃战火,所以韩永兄弟又不得不远赴苏州,依附堂兄弟(韩庠,年龄上应该比韩永大许多),一为避难,二为求学(苏州教育毕竟发达)。从此,韩永兄弟应该生活在苏州,除了回原籍考试并以此走上仕途外,很少在原籍(浮山)生活。只有其父从此很可能终老洪洞。这也是韩永有西安人、浮山人、苏州人这几种说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