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93,403贴子:8,760,647

【散文】我只是想说点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直喜欢看童话故事,喜欢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更喜欢里边的善恶观,人有善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时候看童话故事,那时候,神的定义很明确,善良的神就是善良的,邪恶的神就是邪恶的,不是长大后看的电影,前边善良的人才是最后隐藏的大反派。那时候也没有人唱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于是心中还有对神的向往,对完全善良和完全邪恶的定义。
渐渐长大,真正能称之为经典的童话故事已大部分看完。找不到童话,就开始看故事,先是看文摘里的故事,后来是故事会里的故事,最后迷上了小说。初中看书多半是为了打发寂寞,更兼对小小说里蕴含的内涵不甚理解,于是就爱看长篇小说。最先接触的是武侠小说,所幸一开始接触的就是金庸古龙等名家之作,也是开阔了一些心胸,有了一些侠义心肠。更加庆幸的是那时候拍电视剧的还不多,所以电视剧还有一点水准,因为不像现在翻拍担心和老版重复而添加各种元素,老版的还是更注重原著。我就不喜欢现在新版,各种翻拍为了迎合观众,把原本大智若愚的主角非要拍的个古灵精怪才好,殊不知让人看到了四不像,只会贻笑大方。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新版都不好,新版《三国》我就很喜欢。


IP属地:湖北1楼2014-12-04 10:06回复
    上个年代的武侠小说还有小说的意思,现在的网络小说就更像是在讲故事,不过这也正是它们吸引我的原因。不错,我喜欢看网络小说,从开始接触时是,到现在也是。我喜欢看科幻、玄幻小说,因为飞天遁地俯瞰大地美景,遨游宇宙观摩星辰演变,是心中最美的花卷;因为长生不老不用面对死亡,无所不能不再害怕未知,是心中终极的幻想。
    不过因为网络作家太多,网络小说也显得参差不齐。讲故事也有讲的好坏之分,高中多少有了分辨能力,看网络小说也变得挑剔了。我最喜欢的是有严密逻辑的小说,因为这样从看小说的角度来说很难挑刺。非人的有《无限进化》、《无限恐怖》和《从零开始》,主角的大脑已经可以称之为电脑,那般恐怖的计算能力一般人学不来,但我喜欢那种从多方面考虑事物的思维方式。另外先动脑再做事的如《恶魔法则》,还算是在人的范畴内,跳舞的书我一向很喜欢。我还喜欢一些架空历史的书,只有几个人写的书能让我说喜欢,如月关的《步步生莲》和《锦衣夜行》,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书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作者力求在书中传达一些正确的历史知识,当然,历史的功过本来就是留给后人评说的,真正的历史事实现人肯定不会了如指掌,作者在其加入的一些对历史的见解更让我惊喜,那是在教科书上看不见的,更是能在史料中找到根据的见解。这类书还有一点让我喜欢的是,穿越回古代的小说,真正想要出人头地的,大多还是要懂点文史知识的,所以从书中不时发现一点国学小知识也是一种惊喜。这种书也比现在电视剧中穿越通过让别人误以为MP3里的歌是她唱的来让外人知晓要动脑袋的多。


    IP属地:湖北2楼2014-12-04 10:06
    回复
      我也喜欢看一些耽美小说,这类小说大多言情,我最喜欢的一本叫做《悟空前传斗佛》,因为是男生不作过多评价,我只是在求购实体书中。至于今何在的《悟空传》,我只喜欢第一卷,番外篇什么的,不提也罢。说到这里似乎不得不说说郭敬明,我佩服他的人,却不喜欢他的书。耽美小说说来我喜欢看的也就那几本,别的名字忘记了,新书我也不想看,担心自己变脑残。其实网络小说最吸引人的还是爽文,那种大杀四方,做事随心所欲而又无人能敌的感觉的确很吸引人,我以前看过一两本,后来不再看了,因为没有奋斗就直接登上顶峰是妄想,还记得有本书,主角掉进了一个地方遇见了一个师傅,修炼后出来就直接无敌了,看到他师傅说你出去只有宇宙间最强大的几个人联手才能与你抗衡时我就把书丢了


      IP属地:湖北3楼2014-12-04 10:07
      回复
        上了大学,网络小说的发展开始变缓,喜欢看的书基本上都看完了,因为网络小说的盈利模式,新书完本至少还要一两年,至于出些精品,恐怕要三四年往上了。至此,我才将目光投入了名家文学作品上。这要得益于我的大学语文老师,不过我的大学里语文只是选修不是必修,老师为此愤愤不平,我更是因为大二想二选时课程冲突没选成而伤心了好久。大一选修的时候只是对文学感点兴趣,真正上课了,才发现我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它。我喜欢听老师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或唱出《诗经》里的诗,我喜欢听老师在讲解古文是旁征博引文中各个人物事迹,我喜欢诗歌的韵律美,文章的语言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看了老师推荐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说句不怕笑的话,高中课本推荐的书除了《论语》别的我都没看,嗯,到现在我也不会看。涂自强的悲伤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悲伤,我喜欢看当代的书,而不喜欢看以前时代的书,我觉得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无法找到共鸣了。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曾和鲁迅生活在一个时代,他写到,在那个年代,看了鲁迅的文章总是热泪盈眶,血脉贲张,可是几十年后,再看鲁迅的文章,缺一点反应也没有了。说起这个想起《红楼梦》,那么多人喜欢和研究它,有人说它描绘除了那个时代,属于社会百科式的书,可是我却不喜欢看,因为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


        IP属地:湖北4楼2014-12-04 10:07
        回复
          看了《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我又去买书看,第一批书与诗有关。那时候纳兰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引起无限遐思,就买了《纳兰诗》和《当纳兰容若遇见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最喜欢的事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纳兰诗》没看几首,印象最深刻的也只有一句“小立恨因谁”。挺符合现在情情爱爱多愁善感的审美观,就记下了,别的诗却也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没有人讲解其中的韵律,单靠下边的注解还是有些不懂,不过闲暇时翻翻倒也挺不错的。到是后一本,其实是两本,两个诗人的传记我看完了,但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情感,看过就罢了。


          IP属地:湖北5楼2014-12-04 10:08
          回复
            诗读不下去就买散文,我的第二批书是几本散文集。还记得其中两本是《纪伯伦散文集》和《林语堂散文集》,还有一个女作家的散文集,不过看了几篇就没看了,女作家的散文集里有一篇写到她去买东西遇到一个老妇人,她从老妇人不知道她是谁和在社会中有多高的地位而感到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一样的。大致是这样的吧,因为我自己是底层普通人,就不想看时刻标榜自己是上层社会人的书。《纪伯伦散文集》和《林语堂散文集》则是面向大众的,可是因为时代不同和我个人受网络文学的影响,不喜欢那种纯抒情式或者寄情于物的散文,我更喜欢讲故事说问题的那种,比如韩寒的《三重门》。王小波也说过,有高雅的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懂。买了两次书后我也明白了,我喜欢的书是新奇有趣的,当代有启发的书。
            因为买了很多书真正能看完的却没有几本,我就想写点东西:我们没有必要看完每一本书。后来放弃了,因为突然明白没有人会强逼着自己看完不喜欢看的书。对,我就是这样,每当自己有个题目想说点什么时发现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或者有人已经说过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我们这个年龄的悲伤。


            IP属地:湖北6楼2014-12-04 10:08
            回复
              经过两次有目的的买书而收获甚微,我就开始了无目的买书。在书店里一本书一本书的翻过去,感觉会有兴趣就买下来,这样买到的就大部分是自己能看完的书。但我后边想说的,却是那些我没有看完的书。
              冲着史铁生的励志买了一本《务虚笔记》,翻了十几页发现看不懂,像是意识流小说。我喜欢看有趣的看的懂的书,如果认为我的有趣只是好玩那就错了,我有一本《二十二堂国学课》,很认真的看完了。《务虚笔记》因为看不明白,就只能束之高阁了。
              (未完,待续)


              IP属地:湖北7楼2014-12-04 10:08
              回复
                =_=挺好。
                耽美小说的话,我推荐作者恩顾 和酥油饼。
                我觉得主角开了金手指的网文不怎么好看…起码那痕迹太明显了也不符合历尽八方苦难才能苦尽甘来的普通人的想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04 10:48
                收起回复
                  喜欢一切唯美的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04 10:50
                  收起回复
                    那时候电视是黑白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那时候电影是无声的,肢体语言表达了一切。时代进步了,人心复杂了,文明提高了,素质却下岗回家了,期望哪天他能再就业。


                    10楼2014-12-04 11:54
                    回复
                      我没经历过看不明白的书,我就不看,或许以后经历过有了感慨了会拿起来再看,但现在就是不看。我一直认为看书是要有目的的看,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可以是故事中的人,书中的人。
                      我认识一个人,天天无聊了看一些历史书,但他只是死看书,看死书。他买书之前要查作者,不是专家不出名不买,有人评论专家书里某个地方错了,他是通过比较两个人的名气来决定相信谁的说法。他看书很认真,因为是名家所写,所以他总是一字一句认认真真的看完,不过经过和他讨论一件事后,我却不赞同他的看书方式。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04 12:00
                      回复
                        我们以前是看童话里的苹果,而现在的孩子是看苹果里的童话。。。孩子应该看的是童话里的苹果还是苹果里的童话,这是一个辨证的哲学问题。


                        13楼2014-12-04 12:01
                        收起回复
                          喜欢美好的事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2-04 13:00
                          收起回复
                            他看的书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阡陌是东西南北相通的车道,各诸侯国在打仗很少动用车兵的情况下把阡陌开垦为田地,商鞅开阡陌,用意也是如此。说井田制废于商鞅之手,是那些腐儒的说法。他觉得这很有趣给我看,最后我却和他发生了分歧,因为他认为商鞅开阡陌是把废弃的车道重新拿来当车道用,以此提高秦国的军事实力。我说服不了他,就到网上找资料给他看,他却问我说那话的人是什么地位,又说他看的那本书的作者是什么地位。我努力想告诉他连字面上的意思都理解错了,他却不耐烦的说不和我争。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04 15:36
                            回复
                              如果看书看成那样,不看也罢。
                              我还买了一本书,叫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时是冲着这本书名买的,我喜欢看有趣的书,后来才发现那其实是本杂文集,王小波写的杂文集。
                              书的序言说主流评价对王小波文学保持沉默,是因为王小波文学游离于主流评价之外。看完了书,我却觉得是因为王小波对传统的质疑。王小波虽是个理科生,却热爱文学,他的书里不时出现某位文学大家的著作中的话,不过看完不难发现他所看的大多是外国著作。他书中有个例子,说的说儒家的仁。他的老母亲去他家发现浴室没有镜子,就给他带了一个钉子让他装面镜子,他说浴室是水泥墙,钉子钉不进去,老母亲说东西我都给你带来了你这样说。于是他屈服了,最后在浴室的墙上留下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坑。他认为老母亲对他和他对老母亲都是仁的体现,可是这种仁不要也罢。对此,我认为是他对儒家学说理解错了。儒家走过弯路,一些儒学家说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其实根本不是儒家正确思想。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从平等方向理解,人人平等,尊敬老母亲没错,但是不是说错的也听她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04 1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