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歌,首先是韵文,欲学作诗歌,则不可不知韵为何物。
中国古典诗赋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中国早期的诗歌,对韵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往往表现为本能地选择有韵律美的词句来表达意思。事实上,这时的诗歌还只是音乐中的歌词而已。诗歌不仅起源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一直都不断地接受着音乐的影响。早在商周,我国先民就对音乐进行了规范,比如《庄子》中就有“擢乱六律”之句。这里的律,据考证是一种用于正音的竹管。另据报载,我国考古工作者曾经发掘出商周之前用于正音的骨管乐器和陶制的乐器。《吕氏春秋·古乐》中说,黄帝派他的乐官伶伦创制乐律,伶伦跑到一个叫“大夏”的地方,又到昆仑山北面,听到了凤凰的叫声,就用懈溪山谷里生长的腔体厚薄均匀的竹管断取两节之间制成律管,以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标准,定出了十二个律管和“六律”、“六吕”。这就是后来音乐中“十二律”律名的来历。也正是由于音乐律的逐步完善,促使人们对诗歌的音乐美不断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在探索中,人们发现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能构成声音回环的美。而在诗歌的创作中,如果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咏唱或朗诵之时,同样便会产生顺口、悦耳、和谐的韵律美感。于是,古人们在继往开来连续不断的诗歌创作中,逐渐由出于本能的用韵,发展到自觉主动地追求押韵。而随着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地位逐步确立,人们还渐渐地认识到语言也是一种有高低升降长短之辨的声音,也存在类似音乐律的规律。到南北朝之时,人们已经可以清楚地辨明汉语的四声。南齐永明年间,周顒写出了《四声切韵》,而沈约著有《四声谱》,周顒、沈约、王融等文人明确主张作诗用字应区别平、上、去、入四声,并按此理论写出了一些诗作。这类作品除继承前朝诗的词句华丽、对仗工整的优点外,更开始注意诗中用字的平仄协调、音韵和协,主动追求诗歌的声律美,这就是近体诗的发端萌芽,之后发展成熟的唐律、宋词、元曲无不以此为基础。
诗歌,首先是韵文,欲学作诗歌,则不可不知韵为何物。
中国古典诗赋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中国早期的诗歌,对韵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往往表现为本能地选择有韵律美的词句来表达意思。事实上,这时的诗歌还只是音乐中的歌词而已。诗歌不仅起源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一直都不断地接受着音乐的影响。早在商周,我国先民就对音乐进行了规范,比如《庄子》中就有“擢乱六律”之句。这里的律,据考证是一种用于正音的竹管。另据报载,我国考古工作者曾经发掘出商周之前用于正音的骨管乐器和陶制的乐器。《吕氏春秋·古乐》中说,黄帝派他的乐官伶伦创制乐律,伶伦跑到一个叫“大夏”的地方,又到昆仑山北面,听到了凤凰的叫声,就用懈溪山谷里生长的腔体厚薄均匀的竹管断取两节之间制成律管,以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标准,定出了十二个律管和“六律”、“六吕”。这就是后来音乐中“十二律”律名的来历。也正是由于音乐律的逐步完善,促使人们对诗歌的音乐美不断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在探索中,人们发现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能构成声音回环的美。而在诗歌的创作中,如果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咏唱或朗诵之时,同样便会产生顺口、悦耳、和谐的韵律美感。于是,古人们在继往开来连续不断的诗歌创作中,逐渐由出于本能的用韵,发展到自觉主动地追求押韵。而随着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地位逐步确立,人们还渐渐地认识到语言也是一种有高低升降长短之辨的声音,也存在类似音乐律的规律。到南北朝之时,人们已经可以清楚地辨明汉语的四声。南齐永明年间,周顒写出了《四声切韵》,而沈约著有《四声谱》,周顒、沈约、王融等文人明确主张作诗用字应区别平、上、去、入四声,并按此理论写出了一些诗作。这类作品除继承前朝诗的词句华丽、对仗工整的优点外,更开始注意诗中用字的平仄协调、音韵和协,主动追求诗歌的声律美,这就是近体诗的发端萌芽,之后发展成熟的唐律、宋词、元曲无不以此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