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历史迷会喜欢的电影,有很强的历史带入感。谁说影片只能讲故事,能创造一种氛围已经足矣。
长期处于和平中的人,在失去和平之前,难以理解和平的可贵;犹如水中的鱼,被钓起来之前,可以忽略水的重要。
但是对于青年时期经历过战乱的人而言,记忆是难以磨灭的,也许他们其中的部分人,有一种希望,就是把战乱中的人的心态传递下去,好让后人汲取教训,知道真实的乱世意味着什么。幸而,有文学,有电影,可以承载了讲述人类记忆的功能。我认为《太平轮》(上)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中讲述了三对恋人,其中有的是国民党高级军官和银行家之女组成的“上流社会”, 有的是台湾籍的原日军军医和他的日本籍恋人代表的中产阶级,还有最神秘的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东北的姑娘于真,她气质修养和谈吐不俗,明显受过教育,但是却不认识汉字,或许,她曾是日本“开拓团”的团民,与其父母在苏军“八月风暴”中离散,也可能是在日本占领东北期间的中国人,在伪满洲国教育下没有得到汉字学习机会。一个名叫阳天虎国民党军人是她最初的恋人,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又跟一个叫佟大庆的国民党上士有了一段短暂的相遇。
那么,通过这三对恋人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很简单,就是人人都渴望“大灾之后,天下太平”的故事。
内战一开打,甭管你是上流社会,中产阶级,还是底层老百姓,得到幸福了吗?没有。各阶层有各阶层的苦楚和无奈。
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个人的故事,倒不如说是讲历史,确切的说,是讲“太平轮”启航的那段历史。一切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论情愿还是抗拒,全部都被卷入到历史的漩涡中,身不由己的被推着走。以小见大,用有代表性的三对人,用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把气氛烘托出来,足矣。
那段历史是什么?是领袖的运筹帷幄,是气魄宏大的三大战役,还是隐蔽战线的潜伏英雄?都是,但是也不完全。历史也许同样也是舞会中资本家们对美援的密谈,是逐渐增厚的金圆券“砖头”,是街头饥民的哄抢,是小巷流莺们的辛酸和无奈。是所有这一切的日常生活。
因此,也许根本不需要政论片的高度。想知道国民党政权的气数还有多长?请量一量,上海街头一名单身女士手持面包,在被哄抢前能走出几步就知道了。想知道共军为什么有吃不完的粮食?请听一听举枪向自己队长,阻止他告发友邻部队已被策反的小兵的心声。
这也许就是导演所要讲述的内战的历史,不管阶级,民族,国籍,政见,人人都想要“太平”,但是都不能实现。那艘象征着可以把苦海中挣扎的人渡到安全小岛上的轮船的沉没,虽然在上部影片中没有实现,但是作为一个神秘的隐喻,已经呼之欲出了。
那么,希望又在哪里呢?电影在不吝笔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在呼唤一种超越了阶层,民族局限的博爱。正如海报上广告所说的那样:“与其将生命交给战争,不如交给爱情。”, 影片中国民党军官之妻周蕴芬想给自己丈夫写一首曲子,但是心乱,一直没有成功。而台湾医师严泽坤和日本少女雅子之间的感情打动了她,她意欲用雅子写的半首钢琴曲作为开头,续写完成。 全然不顾雅子的祖国差点曾致自己的丈夫于死地。当然,还有国共士兵共同分享一顿野兔肉的故事。这些小小的事情虽然不重要,但是说明了一点:在严酷的历史中,人性仍然没有被完全泯灭,那种超越的博爱毕竟是可能的。
所以,太平的希望不是寄托于那艘轮船。而是寄希望于人和人之间的博爱,当博爱大行于天下的时候,也就是太平降临人间的时候。
长期处于和平中的人,在失去和平之前,难以理解和平的可贵;犹如水中的鱼,被钓起来之前,可以忽略水的重要。
但是对于青年时期经历过战乱的人而言,记忆是难以磨灭的,也许他们其中的部分人,有一种希望,就是把战乱中的人的心态传递下去,好让后人汲取教训,知道真实的乱世意味着什么。幸而,有文学,有电影,可以承载了讲述人类记忆的功能。我认为《太平轮》(上)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中讲述了三对恋人,其中有的是国民党高级军官和银行家之女组成的“上流社会”, 有的是台湾籍的原日军军医和他的日本籍恋人代表的中产阶级,还有最神秘的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东北的姑娘于真,她气质修养和谈吐不俗,明显受过教育,但是却不认识汉字,或许,她曾是日本“开拓团”的团民,与其父母在苏军“八月风暴”中离散,也可能是在日本占领东北期间的中国人,在伪满洲国教育下没有得到汉字学习机会。一个名叫阳天虎国民党军人是她最初的恋人,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又跟一个叫佟大庆的国民党上士有了一段短暂的相遇。
那么,通过这三对恋人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很简单,就是人人都渴望“大灾之后,天下太平”的故事。
内战一开打,甭管你是上流社会,中产阶级,还是底层老百姓,得到幸福了吗?没有。各阶层有各阶层的苦楚和无奈。
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个人的故事,倒不如说是讲历史,确切的说,是讲“太平轮”启航的那段历史。一切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论情愿还是抗拒,全部都被卷入到历史的漩涡中,身不由己的被推着走。以小见大,用有代表性的三对人,用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把气氛烘托出来,足矣。
那段历史是什么?是领袖的运筹帷幄,是气魄宏大的三大战役,还是隐蔽战线的潜伏英雄?都是,但是也不完全。历史也许同样也是舞会中资本家们对美援的密谈,是逐渐增厚的金圆券“砖头”,是街头饥民的哄抢,是小巷流莺们的辛酸和无奈。是所有这一切的日常生活。
因此,也许根本不需要政论片的高度。想知道国民党政权的气数还有多长?请量一量,上海街头一名单身女士手持面包,在被哄抢前能走出几步就知道了。想知道共军为什么有吃不完的粮食?请听一听举枪向自己队长,阻止他告发友邻部队已被策反的小兵的心声。
这也许就是导演所要讲述的内战的历史,不管阶级,民族,国籍,政见,人人都想要“太平”,但是都不能实现。那艘象征着可以把苦海中挣扎的人渡到安全小岛上的轮船的沉没,虽然在上部影片中没有实现,但是作为一个神秘的隐喻,已经呼之欲出了。
那么,希望又在哪里呢?电影在不吝笔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在呼唤一种超越了阶层,民族局限的博爱。正如海报上广告所说的那样:“与其将生命交给战争,不如交给爱情。”, 影片中国民党军官之妻周蕴芬想给自己丈夫写一首曲子,但是心乱,一直没有成功。而台湾医师严泽坤和日本少女雅子之间的感情打动了她,她意欲用雅子写的半首钢琴曲作为开头,续写完成。 全然不顾雅子的祖国差点曾致自己的丈夫于死地。当然,还有国共士兵共同分享一顿野兔肉的故事。这些小小的事情虽然不重要,但是说明了一点:在严酷的历史中,人性仍然没有被完全泯灭,那种超越的博爱毕竟是可能的。
所以,太平的希望不是寄托于那艘轮船。而是寄希望于人和人之间的博爱,当博爱大行于天下的时候,也就是太平降临人间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