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迅雷上看完黄金时代。
这样的长片白天总觉得疲倦,反而是晚上一看就失去睡眠。起初觉得剧情有些牵强,每个角色都是面对镜头,叙说一段回忆,更有纪录片的感觉,在影院上映的确不合适。演员选的都很好,一些细微的情绪都能自然流露。也许是多数台词取源于文章的原因,几乎每一个人的语言,都像被雕琢后都吐出来的一样,这难免会令大部分人觉得矫揉造作,但偏偏应该相信,在那个时期,备受欺压的中国,逐渐复兴的中国,是一定有一些能够撑起国家脊梁的人存在的。而那种对文学的热爱,对抗日革命的热血,也是不容虚构的。
“自由而舒适,平静而安闲,没有经济上的一点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这应该是片名的缘由吧。在那个战乱连绵的年代,无常和挣扎交错着,困住的安逸在焦虑贫穷面前,都能显得那么可贵。本就不是一段明晰的故事,也就不必执于它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实属,所以能够体察到时代赋予的窘迫颠沛,领会到文学在乱世安抚人心的力量,感受到爱情于现实的摩擦取舍,大抵已经足够。我隐约能感觉到萧红在面对变故时的悲泣和平和,在武汉近乎沦陷的时候,请大家吃刨冰,口口强调不必找钱了,“我有钱”,而后朋友却帮她借了150,希望能帮她避难。大肚子的萧红没有赶上去重庆的夜班船,摔倒在武汉码头爬不起来,就势晕了过去。再醒来时,月亮从乌云遮盖中穿出来,身在困窘中,本应忧虑烦躁的萧红,嘴角竟然有了一丝微笑。这让我想起被嫌弃的松子在走上台阶时的回眸,在萧红心知就将独自孤苦度完最后病旅,在松子走在死亡的光明之路,她们的心应是自由的。而她们对感情的依赖,天真和处事笨拙的方式,让她们沦陷在近乎孤立的处境。赧蕾演的丁玲,更像新时代的女性形象,这也和萧红的性格形成了对比,只是感觉有点过度渲染那种率性和大度了。
电影毕竟是纯属虚构的东西,在一些细节上的忽略和侧重,有时在所难免。至于,谁适不适合某个角色,票房是否如料想,都不是能够值得动脑的问题。
毕竟,导演拍这部片的初衷一定不是为了迎合受众,愿意看的自然会看。而它的好坏偏颇,一面之词,吸收能认同的就好。
这样的长片白天总觉得疲倦,反而是晚上一看就失去睡眠。起初觉得剧情有些牵强,每个角色都是面对镜头,叙说一段回忆,更有纪录片的感觉,在影院上映的确不合适。演员选的都很好,一些细微的情绪都能自然流露。也许是多数台词取源于文章的原因,几乎每一个人的语言,都像被雕琢后都吐出来的一样,这难免会令大部分人觉得矫揉造作,但偏偏应该相信,在那个时期,备受欺压的中国,逐渐复兴的中国,是一定有一些能够撑起国家脊梁的人存在的。而那种对文学的热爱,对抗日革命的热血,也是不容虚构的。
“自由而舒适,平静而安闲,没有经济上的一点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这应该是片名的缘由吧。在那个战乱连绵的年代,无常和挣扎交错着,困住的安逸在焦虑贫穷面前,都能显得那么可贵。本就不是一段明晰的故事,也就不必执于它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实属,所以能够体察到时代赋予的窘迫颠沛,领会到文学在乱世安抚人心的力量,感受到爱情于现实的摩擦取舍,大抵已经足够。我隐约能感觉到萧红在面对变故时的悲泣和平和,在武汉近乎沦陷的时候,请大家吃刨冰,口口强调不必找钱了,“我有钱”,而后朋友却帮她借了150,希望能帮她避难。大肚子的萧红没有赶上去重庆的夜班船,摔倒在武汉码头爬不起来,就势晕了过去。再醒来时,月亮从乌云遮盖中穿出来,身在困窘中,本应忧虑烦躁的萧红,嘴角竟然有了一丝微笑。这让我想起被嫌弃的松子在走上台阶时的回眸,在萧红心知就将独自孤苦度完最后病旅,在松子走在死亡的光明之路,她们的心应是自由的。而她们对感情的依赖,天真和处事笨拙的方式,让她们沦陷在近乎孤立的处境。赧蕾演的丁玲,更像新时代的女性形象,这也和萧红的性格形成了对比,只是感觉有点过度渲染那种率性和大度了。
电影毕竟是纯属虚构的东西,在一些细节上的忽略和侧重,有时在所难免。至于,谁适不适合某个角色,票房是否如料想,都不是能够值得动脑的问题。
毕竟,导演拍这部片的初衷一定不是为了迎合受众,愿意看的自然会看。而它的好坏偏颇,一面之词,吸收能认同的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