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2贴子:28,873
  • 27回复贴,共1

大家怎么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又见到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觉得有些不对劲,大有可商量之处。请问诸位怎么看这句话啊?


1楼2014-12-08 22:08回复
    尊师重道 若两者有违 取后者 于公你不当害理 于私你不当害师徒情分 (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2楼2014-12-09 10:53
    收起回复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IP属地:浙江3楼2014-12-09 14:37
      收起回复
        这话隐隐把“吾师”与“真理”对置起来。
        严格意义上说,吾儒所谓之师,乃於人所同得性中所有之善之先知先觉者,所谓之真理,亦即至善天理,人所禀以为性者,吾师与我为求道一途之同行者,不过吾师走在前面一点而已。爱真理而爱吾师。既吾师先觉,故其於我负传道接引之职;既同行此途,自己的路终究自己走出来,所以“当仁不让于师”。倘若不幸某处真正吾师所见恐未必是当,那麼,“事师无犯无隐”,当直言就正。如果确实是吾儒意义上的师长,此时直言,亦绝非爱道理胜过吾师,此亦深爱吾师,知吾师以其本心而言,必黾勉求善而已。中间实不必有此对置。


        IP属地:贵州4楼2014-12-10 14:01
        收起回复
          这个例子可供参考:
          神赞禅师开悟
          神赞禅师参百丈禅师开悟了,就回去报师恩,度他的师父。有一天,师父冲凉叫他擦背,他就往背上打了一掌说:“唉!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只有一个色壳子,没有灵性!”师父掉头恼火看了他一眼,他又接着说:“佛虽不圣,却能放光。”师父没有理会。
          又有一天,师父在窗前看经,过去的窗是纸糊做,会透光的,正好有一只苍蝇在纸窗里飞来飞去,他看到了就说:“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师父听了很惊讶:“你这次外出参学,遇到什么人?学到些什么?现在看你讲话跟以前不一样了,你讲讲看!”“我在江西参善知识,问他佛法,他对我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清净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我就是得了这个利益啦!”师父一听也有感悟:“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于是将寺务交给神赞,反礼神赞为师。


          5楼2014-12-10 17:26
          收起回复
            下面是在下的看法,诸位多多指点啊:
            立言不易,程子曰“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在下平日读书遇事心有所感,欲诉之于笔端时,不是觉得思维有断续,就是下笔后再读觉得意味有缺,有弊。再读到前贤相关之言,譬如尽己之谓忠,信近于义等等,方觉得意思完备,赅贯,不可易。
            读亚氏的这句话,在下隐隐觉得这里的“爱师”和“爱真理”有个断裂。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师者造道先于我者,我欲见贤思齐焉。人开眼看物,有识之后慢慢悟得理义悦心处,自有不可遏之拜师爱师之念。由此,“爱吾师”和“爱真理”实是一途,共同通向开物成务,践仁履义。爱吾师,是慕道心之发显,这是一定“是”的,正如民间有言“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里说“无不是”,显然不是说父母所做之事都是“符合义理”的,而是说天下有“父母”这个道理是在先的,是“是”的。而天下有“师”,也是道理在先的,是“是”的。而由父母师这里见的道理之善,之相续(这里说快了,亦非短时间可以透辟出来,在下现在所体会的,仅仅是隐隐有个这个趋向而已),则可知爱道,自慕道爱师始,这是善端之萌发处。
            吾师若非圣,见得差失,甚或他日有违背道理之事,作为学生如何处置,这里儒学所言甚多。断置非一日之功。当机而发,直而处之,是说个大处,临事如何,到底是平日涵养所发。事师至诚,不必心中居然先有“他日若吾师如何如何”之念(有此念,在下以为不仁之至)。


            6楼2014-12-12 11: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