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吧 关注:8,518贴子:155,179
  • 11回复贴,共1

送给朋友们一份礼物《声乐——2006原声练声法》一、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乐——2006原声练声法》



  




      

                    付秋海 整理编写









                           前  言  

    音乐是给人以美好的声音艺术,能美化生活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声乐是给人以美好的歌唱艺术,美化人的歌唱语言。搞音乐一定要站在美好的基点上去学习音乐,去领悟音乐,去研究音乐。如果一种音乐不能给生活带来美好,象噪音一样对人有害,那么这种音乐就不是真正的音乐,就不是艺术;声乐也是一样,也要在一个美好的健康的心态下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以至去表演声乐。
    现在世界上的声乐风格很多,唱法也多,讲究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中国的声乐方面从古代戏曲到现在的声乐,多的几乎让人眼花缭乱。从古典的戏曲到古典民歌,从古典民歌到现代民歌,从现代民歌到通俗唱法,从通俗唱法到摇滚的放纵嘶吼;另外一部分还有从西方传来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到中西结合的美声唱法,从中西结合的美声唱法到中西结合的民声唱法,还有中西方声乐结合后的通俗唱法和摇滚的放纵嘶吼,太多太多…。这么多的种类哪个好哪个不好?真正区分只能站在真正的美学中去一一辨别。现代市场对艺术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对音乐也是一样,有时可能需要美的音乐,有时可能需要中庸的,有时可能需要丑的,有时甚至是需要有害的。无论现在的市场怎么变,但是真正的美学是不变的,就是传统的美。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反之可能就算不上真艺术,甚至就是噪音。市场上出版的艺术书籍纷乱复杂,对艺术的指点更是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甚至不知从何学起。中国有句古话,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其实真艺术往往都是很简单的,高水平艺术表现往往比较自然、明了、通畅、明亮、悠扬、温暖、善良、吉祥…等等状态。所以学好音乐之前先学好传统美学是关键,打好一个坚实的心灵基础,那样才能决定自己未来艺术成就的大小。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唱歌,都需要传统美学来做基础,有了这个好的基础,未来学好音乐不是难事。
    每件乐器都有它独自的发声原理,拿小提琴做例子,人用弓子对琴弦发力,琴弦振动,连带着整个琴体包括共鸣箱里的共鸣,再加上揉弦技法使声音呈波形悠扬的传出来,人们就听到了琴声。在声乐演唱时人的身体就象一个乐器一样,丹田的发力,声带的振动,腔体各部分的共鸣,横膈膜的波形颤音的推动,使声音悠扬的传出来。
    人的心灵是音乐表现的源泉,好的修养会带来好的音乐,在声乐的高水平往往不再是猛练技术,而转变成对心灵的磨炼、心灵的提高、心理的成熟,道德的提升等方面为主的艺术学习,因为把心炼得好一些才能把艺术研究更好,有的人说声乐高水平就是炼自己的道德,也很有道理。好的心灵自然能带来好的音乐。
    为了大家能一起把声乐艺术研究好,我把个人总结的一点浮浅的声乐经验和感受写在本书中,包括我自己练声的方法,以及一些发现的声乐规律都写在其中,供大家参考,水平有限,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教。
    
                                     ————秋海



                     
                   第一部  练声部分 

    人无论在说话或者是歌唱时,都是在腔体内产生一定的共鸣,再通过空气振动的声波传到听众的耳朵里,把共鸣的整个部份分开来说,是由声带振动而引起在胸腔、喉腔、口腔、头腔、鼻腔等处同时产生的声波共振的声音共鸣,不同的声音在各腔体内产生的共鸣音色、强弱和位置各有不同,腔体共鸣的状态要一一说出来,是很复杂的,但是呢,无论什么声音,在声音的表演中,那个声音是为艺术表演服务的,能唱出优美的歌声、能说出悦耳的台词是最主要的;所以只研究声音共鸣的原理和这方面的机械技术对于真正的表演来说还是不够的,把好的声音运用好,以至于能自如的、流畅的用声音去抒发歌唱及其它声音表演中的情感,是练声要达到的目地。一般来说基本功练好,心情调整好,现场发挥等技术都练好,发出好的声音就比较容易,好的歌唱状态几乎就是全身心在歌声中投入的抒发感情,好的演员在说台词时,几乎是完全投入在角色中说,所以在高水平表演的时候,很少再去把注意力分散到找声音位置、共鸣点等方面。避免走神,避免投入的不充分,因为注意力分散,表演出来的东西往往比较机械。



1楼2008-03-27 20:27回复
        我把自己的练声方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这套方法不需要别人在身边用钢琴教着唱,不需要别人帮着找位置,而且是自己对声音表演很快就能把握好的一种练声方法,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点难度,因为什么也不知道,真假声过度也不懂,所有的位置和共鸣也不清楚,难免会有糊涂的地方,但是这个练声方法本身并不难学,耐心的练几天就能摸到门了,照着方法的要求练保证不会出偏的,这一点是肯定的,而且提高很快,短时间就能把位置逐渐练得比较准,只不过自己不知道是怎么个共鸣原理而已,练声方法容易学,也容易掌握;有的朋友想问:“那也不知道共鸣原理啊,能行吗?”,我说你不用担心,你先照着方法练,水平先升上去,等水平升上去之后,慢慢的看书里面的详细讲解,逐渐就明白了,技术上明白就可以,不需要去机械的练各个共鸣,那样也没用,浪费时间和精力,机械的练还容易出偏差,影响高水平发挥。这套练声方法是一次性的----把所有共鸣点、所有位置快速练出来的方法;不用旁人的帮助,就能把位置很快练准的方法,随着水平不断的提高,各个位置也越来越精确;所有参与发声的肌肉群,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把肌肉弹性练开,等功夫深了以后,各肌肉的韧性也能练的很好;在现场发挥的技术应用方面,能快速的把声音和表演时的感情结合好,(很快就能避免表演时--人有感情唱不出来、人有感情台词说不好的状态),快速的让人进入良好的发声表演状态,几乎是个很快就能让人成为“半成手”的方法。
        这套声乐包括“练声”、“现场发挥”和“境界提高及提高后的保持”三部分。希望学者都能精心的研究,以至最后完全研究透,那才是学习的丰收。
        练声方法很简单,初学者练习时,面对着墙或镜子等平面物体站好(墙角更好),脚尖刚刚离墙角有1厘米为好,双手自然下垂,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对着墙、闭着嘴哼唱歌曲或哼念台词,哼唱时要注意真假声自然过度,如果是歌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想学习的歌来哼唱,(最好是民、美声歌曲或戏曲的好唱段),如果是台词要注意哼念时的韵味。
        声音发出后会从前方的墙面反弹回来,耳朵能比较清晰的听到自己传出的声音,练者不需要想任何技术的事,这样静心的“哼”着练即可,听自己的声音,控制好声音的悠扬成度、受听成度、悦耳成度,控制好声音的音色和韵味,同时要注意--※真假声过度要尽量作到自然放松的自由过度※,而且注意咽喉部位的肌肉群要尽量放松,练时尽量保持肌肉的自然放松,不要僵硬。每天的闭嘴哼唱时间不少于90分钟、不多于120分钟为佳,每天可以分成几段来练,比如早上40分钟,中午30分钟,晚上30分钟。哼唱完后进入练声的第二部份,练声的第二部是开口演唱或开口念台词,同样要求闭着双眼(让人全神贯注,避免分神),对着墙练,但开口演唱或念台词时声音不要太大,如果声音大,就稍微后退几厘米,(初学者不要远离墙),以减弱反弹回来的声音强度。仔细听自己放出的声音,控制好声音的悠扬度,受听度,悦耳度,控制好声音的音色和韵味,要尽量控制好声音的“味道”,真假声过度要尽量作好。初期开口演唱每天不多于15分钟,15天以后就可以逐渐加长时间,1个月后逐渐达到25分钟左右即可,再过一段时间可以到更长时间。
        对着墙壁练声主要是为了让初学者学会“听”自己的声音,等水平有所提升时,离墙壁的距离就应该远一些,降低墙壁的辅助监听音量,高水平练声时不对着任何物体练,而且高水平针对练的主要部份是丹田,(丹田在人体的下腹腹腔的中心位置,是个球状的圆形范围,发力时后面连带着腰部的肌肉群,前面连带着腹部的肌肉群,而且丹田左边和右边的各部分肌肉群也参与发声时的发力),所以学这套方法的时候,初学时即要学会听自己的声音,又要逐渐的去感受丹田部位不同的力量和力点。随着控制声音的韵味逐渐熟练,练习者可以逐渐的远离墙面,减弱反弹回来的声音,以至最后完全不用墙壁的辅助监听,精心学习者大约2个月后就不用再对着墙壁练了,(曾经练过别的声乐功底好的人,可以缩短时间)。
    


    2楼2008-03-27 20:27
    回复
      2025-05-21 11:11:22
      广告
          当学习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声音韵味会有一些控制力了,然后多看书里的共鸣知识的讲解,慢慢的对腔体内的共鸣就逐渐了解,很多的共鸣位置和原理也就逐渐明白。
          练声时照着方法练就可以,声音质量的提高是很快的,自己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提高速度,很短的时间就能有很大的收获,光速的时代需要光速的交流,有缘来共同学习研究这套“原声练声法”的朋友,我希望在这个光速的时代,我们来个光速的声乐研究交流,所以我把这套声乐叫做《声乐--2006原声练声法》。
          
                    练声的一些问题和常识讲解

          练声的方法虽然简单,但练的却是很全面的,包括对心理的调整、对呼吸的调整、对血液循环以至全身各内脏器官的调整、尤其对声带的保养修复和提高、对人的丹田的修复锻炼和开发、对参与发声的肌肉群的整体调整和锻炼、对大脑和中枢神经以至全身神经系统安静平稳的调整,等等…。只要稳稳的练,天长日久几乎全身都能调整到。有人可能想问:“那可能吗”?要我说呢,可能与不可能不是问出来的,那个结果是自己练到那就知道了,而且速度是很快的,但是有言在先,抱着怀疑态度练的人比坚信的人练的慢,收获晚,因为是个全神贯注的问题,心用的专,收到的效果也快,三心二意就容易分神,再慢慢塌塌,收到的效果就慢或不明显,那样对学习者和教学者都不好,还容易因为误会而产生不必要的心态;劝学者要全神贯注的练,不要浪费时间。只要全神贯注的练,你自然就会感受到自己歌唱水平提高。在外观上个人的感觉也很明了,常常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歌唱水平和歌唱韵味,就很快变的有“味道”了。
          介绍一下这套发声练习方法的原理。
          对着墙壁或镜子等平面物体,原理是让传出去的声音反弹回来,让耳朵听得更清楚,因为声音是在体内各腔体同时共鸣,再通过声音共振从口和鼻孔传出去,所以发声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由腔体内共鸣音和耳朵听到的传出的声音两部分和在一起的,所以人不太容易知道自己说话或唱歌的真正声音及音质;想知道传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只能加大监听,让耳朵从外界收集到更多的声音音量(在专业中叫--加大监听的音量),传出来这部分才是自己放出去的声音,这部分传出来的声音是学习声乐时重要研究的部分,要练好这部分声音,必须得先听清楚这部分声音,所以我们要求初学的人对着墙壁练。(优秀的歌唱家对这方面研究的都很深,对共鸣和发放声音这些方面的知识研究也是非常深的,他们轻松的演唱就能放出很悠扬、很有穿透力的声音,共鸣技术和发放声音的技术很强,也容易演唱好歌曲)。练声初期需要有物体来辅助兼听,中水平也用兼听,只不过中等水平离墙的距离远一些,而且是逐渐的加大距离,但在高水平时,却是不能对着墙壁练了,因为墙壁只能在一个方向加大音量的监听,单独的一个方向的声音监听大了,对高水平练声不起到好的作用,因为高水平练声时共鸣场是“圆”的,单方向的音量强----会影响共鸣场的“圆”度。
          闭着眼睛的原理是让人全神贯注的练,不分神的练声乐,而且练习时比较容易投入,由于心专一不乱,心情也容易平稳下来,心稳静时比较容易听清声音,也比较容易控制音色,以至控制哼唱和歌唱韵味。有人可能想:“怎么不去找位置呢?不找位置行吗?”要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基本功没有练到位,你把位置找准了,那个声音也不能出来好的效果,出来也是虚的声音,象人得病时的声音一样,没底气,病态声音,或者就是用蛮力硬去发音,声音发出来也显得僵硬,所以只去找位置而不练基本功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套原声练声方法,上来就快速的打开所有演唱位置,不需要分神,不需要想具体位置,(而且所有位置短时间就自动的全练开,只不过精确的位置需要未来精确的唱功才能发挥出来),学者只要用心练基本功就可以了,位置是快速度的全练出来的,只要有足够的基本功功底,发什么音色你随心所欲,只要朝着自己喜欢的音色方向练就行了,那么什么是发声的真正基本功功底呢?告诉大家,丹田的立柱式发力就是基本功的体现,这种“力”向上通透头顶,从头顶通出去,向下通透脚底,从脚下通出去,就是这样的立柱式发力,确切点说:发力时---力量大小控制和发力所到的位置的精准成度----就是功底的准确体现,发力大小控制的越好、发力所到的点越准确----功底就越好,反之功底就越不好。这套练声方法跳出很多的框框和模式来练,低水平的东西直接快速的练完,让人上来很快就在高水平中练,在练好以后,回过头看一下那些个共鸣知识,共鸣位置,很容易就明白了,到那样高的水平,再回头看那些个知识是很简单的事,在这个特殊的光速的年代,我把声乐以这种方式拿出来,也是为了符合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声乐交流方式。
      


      3楼2008-03-27 20:27
      回复
            闭着嘴练声的原理,一方面是保持声带处在一个放松的发声状态,由于嘴闭上哼唱,气流会很平稳的通过声带、平稳的推动声带振动,这样平稳的气流再加上横膈膜的自然颤音弹动,使气流也变成了有弹性的气流状态,会对整个的咽部肌肉群和声带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长时间的“弹性气流按摩”会恢复并提高声带的机能※;另一方面由于咽部肌肉群都很放松,声音的发力在丹田就会变的很大,这时会感觉到丹田的各个位置的肌肉群不同程度的发力状态,有的声音是丹田后半部份用的多一些,有的是前半部分用的多一些,有的前后比较平均一些。咽部肌肉群自然放松,丹田力平稳的“推送”着声音,这样在头腔、鼻腔、口腔、喉腔、胸腔等腔体内,许多共鸣点都会随着丹田的“推”力,而随之处于一个自然的共鸣位置和状态,(很快就能处在准确的位置,而且功底越深这些个位置越精确),这就是※“原声”※练声方法,完全靠“丹田力”的练声状态,而且所有的共鸣位置都随着丹田力而动,就想鞭子一样,鞭子的柄发力,鞭子中间随着柄的力量而摆动,并将力量传到鞭鞘,然后鞭鞘打出“叭叭”的声音,丹田就象鞭子的柄,胸腔、喉腔和头腔内的各个发声器官及肌肉群就象鞭子的中间部分,口和鼻孔就象鞭子的鞘,声音就随着丹田力被“放”了出来,这就是原声发声的原理。小孩的原声发声状态都比较好,大人一般都不太好,因为后天形成的思维,还有后天身体的各方面消耗,很多先天好的东西都不行了,都不好使了,要想唱好歌,只能往回练,往回返,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需要往回返,达到一定的美好境界之后,才能进入悠扬、悦耳的声音表演状态;“原声”练声,这样闭着眼睛和嘴,长时间的平稳的练就可以,这个状态是很好的练声状态,即不劳损声带,又准确的开发了丹田力量和力点。这个丹田力就是真正的功底,丹田的各种力量力点开发好了,才是未来歌唱的坚实基础。
          呼吸方式自然就可以,随着丹田力越来越强,各种位置用的越来越熟练,很多的呼吸状态也能出现,但都是胸腹式呼吸,有的时候是腹部往回收点的胸腹式,有的时候是胸腹比较平衡的胸腹式,有的时候是“鼓肚子”的胸腹式,保持自然就可以,这个呼吸状态随着丹田的“劲”就可以,保持自然、顺畅。有的作品中,经常是这几种状态交替使用的,例如,腾格尔的《天堂》,一首歌内将三种胸腹式呼吸全用到。
            歌唱的表情在练声中也是自然的,会随着“唱功”的力量而变成一个自然的表情状态;不只是面部表情,随着自己的长时间深度练习,到高水平时,丹田向上的力量会从头顶向上通出去,向下的力量会从两脚向下通出去,会形成一个通畅的筒状声音立柱,而且这种力量会把身体调整到一个很“直”的状态,人无论坐、卧、立、走都是一样,很多动作都非常传神、非常好看,会形成一个非常传神的身体线条(好身段),看上去很传统美,在更高的境界会显得很古典美。
            顺便说一下现在声乐教学中一些关于发音的常见问题,有的声乐老师说:“某种声音是从两眉之间往上一点的前额位置传出的(额窦音),某种声音是从鼻的位置传出的(鼻音),某种声音是从口的位置传出,有的某种声音是后脑位置传出来的(脑后音),还有的某种声音是从胸口位置传出来的(胸腔发音),更奇怪的说某些种声音是从眼眶或其他什么位置传出的(通俗和摇滚中的一些个说法)”。说什么的都有,我个人总结,这些个说法不够准确,因为我们作实验发现,当人在唱所谓的“脑后音”的时候,我们拿着话筒对着他的后脑部位,结果发现他的后脑没发出什么强大的声音;在唱所谓的“额窦音”时,我们拿着话筒对着他的额头部位,结果没有发现他的额头发出什么强大的声音,因为话筒离鼻子和口不太远,偶尔有点微弱的声音进入话筒;当人在唱那种所谓的“胸部共鸣发声”时(就是声音位置在胸腔共鸣点),我们把话筒对准胸口位置,结果也没有发现他的胸部传出什么强大的声音;在唱所谓的“鼻音”的时候,我们拿着话筒对着双眼之间稍往下一点的鼻腔位置,结果发现这个位置没传出什么特别强大的声音,结果到是因为话筒离鼻孔和嘴更近了,导致传到话筒的声音更多一些;当人在唱那种所谓的“眼眶位置”时,我们拿着话筒对着眼眶,同样也没有发现眼眶发出什么特别大的声响。(咽喉部位除外,因为咽喉非常贴近表面皮肤,瘦人的咽喉前半部份几乎贴着皮肤,里边的声音能传出来一些),我们又做一个实验,用话筒对着嘴和鼻孔,还是发那些位置的声音,“脑后”、“额头”、“胸部”、“鼻音”、“眼眶”,发现这些声音只有通过嘴和鼻孔才真正能顺畅的传出。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无论什么声音,它真正顺畅的传出位置还是在口和鼻孔,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位置。我个人认为这些种声音,它们真正的实际情况,是在发音时身体内的某一个或几个位置共鸣比较强而已,比如说“脑后音”,它的共鸣在头腔的后半部比较强,显得那个位置的声音共鸣比别的地方突出,所以叫“脑后音”;又比如说“额头位置发音”,它的共鸣在头腔的中间和靠前一点的地方共鸣比较强,显得声音就象从额头传出来的一样;“鼻音”、“胸部音”和其他的什么音也是一样,只不过是体内对应的位置共鸣强而已。


        4楼2008-03-27 20:27
        回复
              声乐风格上,我个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声乐风格多的不计其数,但无论世界有多少种声乐风格,哪个风格的声乐都得符合他本民族美学特点、地区美学特点,我个人认为无论哪一种民族风格的声乐,都能练到很高水平中去,在高水平中都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声乐美学风格,成为世界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说---越是民族性的美--就越是世界性的美。声乐风格在一个民族中也各有不同,就如同说话一样,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也各有方言,在一个省份内也都是各有不同的方言。在大方面说,西方人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所以西方人声乐就是他们的美学特点在声乐中的表现,东方人有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东方人的声乐是东方人的美学特点在声乐中的表现。有人可能想---我是学美声的,我学你这个练声方法能把美声练出来吗?可能也有的人在想---我是唱中国戏曲的,我用这套练声方法能把戏曲演唱水平练上去吗?怎么说呢,我只能告诉你,※只要你知道并掌握---你想学的那种声乐风格所对应的民族的美学特征,把那种民族美学特征学习好,就比较容易学成※(举个例子,如果想学好意大利美声,最好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源地生活几年,学那里的语言,学习那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思维方式,这样就比较容易学好这种风格)只要你用心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套没有机械模式的声乐练声方法,会把所有声音位置全部练出来,在功底达到一定境界后,你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你想唱什么风格就唱什么风格。有人会问,“那个西方声乐和中国声乐的发声原点也不一样啊,那能行吗?有的美声还讲声音从心里产生,通过丹田的力量推出来,有的个别美声还讲究口型和面部表情什么的,而有的民歌讲口腔和喉腔肌肉群组合着咬字,然后把声音往下面“下”,直到和胸腔的共鸣点巧妙的接好,你这套方法能把这些东西全练出来吗?”在我个人看来,这些个练声模式都是一种练基本功的方法而已,共同的目地都是要把功底和表演时的声音风格练出来,但是呢都走入几种机械的基本功学习模式中,都不是声乐在高水平用的真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高水平声乐不讲究机械的技术,只讲究歌唱的韵味,重视声音的美感,(不同的歌唱声音是不同的丹田力以及结合的位置所带来的,而这些力量和位置的运用熟练,完全是基本功练好后自然带来的),你功底到了,想唱什么声音就唱什么声音,唱什么风格的都不难,能不能唱好各个风格,关键是自己能不能把那个风格的民族美学特征学好,这是能不能掌握好风格的关键;这套方法能快速的把“丹田的功底”练出来,所有的位置也快速的练出来,想唱什么风格的声音并不是太难的事,所以我说拿这套练声方法练什么风格都行,重要的是学者要努力,要用心,功到自然成。
              说一点女子练声需要注意的常识,由于女子与男子的身体结构区别,女子练声有些方面也和男子不同,在经期和孕期等其他方面的时间段内,女子练声的时间必须减少,或者停练,即使练也不能开口演唱去练,只能闭着嘴做短时间的哼唱练习,可以稍试的活动一下嗓子,但不能做长时间的劳累,有经验的演唱者对这方面都很了解,在这不作为主要方面来提示。

                     第二部分 声乐在表演时的发挥常识

              舞台演出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现代的电子扩声设备的,演出的时候完全靠演员的声音共鸣向听众传音,在保证声音质量的情况下,把声音放出去很远(响堂),让很远处的观众都能听清演员的声音,无论是道白还是歌唱,声音都很讲究质量和韵味,所以要求表演者的发声技术相当强;到了近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扩音设备也应用到各种舞台演出中,话筒、调音设备、效果设备等整套音响设施,把舞台演出的声音“声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表演的声音给以美化、扩大,给以“技术性”的扩声。所以现代的电子扩声设备在舞台演出中的应用,把声音的发放技术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技术境界中,越来越减轻了表演者发音时音量方面的业务负担,哪怕一个很微弱的声音,通过扩声都可能清晰的传到听众耳朵里;所以有些人认为在现代舞台演出中,声音的技术方面比以前轻松了很多,有了电子扩声,不用嗓子去承受过多的消耗,就能把工作完成。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些人在一定水平中的见解,当歌唱境界再继续提升之后,可能会有别的看法;因为电子扩声是没有声音挑选的,它能把演员发出的所有声音都同时给加强,如果演员演出时声音上有失误,那个失误的声音同时也被放大很多倍传出去,观众就会听到一个清晰的而且不够合格的声音(有可能是噪音),所以说在现代的舞台演出,演员发声方面的业务应该比以前还要精,无论是声音的质量方面,还是声音的韵味等方面都不应该低于以前,那样才能给听众以更好的声音艺术享受。                                  
          


          6楼2008-03-27 20:27
          回复
                第七、感情过激容易把作品的欣赏性降低,所以演出时一定要理智,把各种激烈的情感控制在一定的稳定成度上,不能过激,这样才是成熟的表演。这样的表演正好符合人成熟的心态,一个成熟的人遇事冷静,稳重,头脑聪慧,心地坦荡,无论遇到什么喜、怒、忧、欢,都能理智的面对,智慧的处理好。演出的时候有感觉、有激动,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过激”,过了就不行了,就不成熟了;观众喜欢看成熟的美,不喜欢看人的脆弱。
                第八、拿话筒演唱是个很有技术深度的学问,只有很少的人能注意到这方面,为了能把这方面技术具体的说明白,我们先做个实验,找一套音响设备(音响效果越清晰越好),接好话筒,用自己的一只手拿好话筒,对着嘴开始发声,自然的说几句话或唱几声都可以,※注意音箱中传出的自己的声音※,然后再用另一只手拿好话筒,对着嘴开始发声,再自然的说几句话或唱几声,※注意音箱中传出的自己的声音※,会发现声音音色不一样,而且自己身体越放松,声音的区别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太好解释,同样都是自己的嗓子,自己的声带,左手和右手怎么差这么多呢,用左手时声音有点“硬”,有点男人的“钢”劲,比较嘹亮;用右手时声音有点“软”,有点象女人的“柔”劲,比较温柔。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让很多人的心里产生疑问。另外再做个实验,单手拿好话筒,对着话筒发声,然后把另一手臂慢慢的抬起,一边抬一边发声,※注意手抬到不同高度时,声音也会随之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无论是左手拿话筒还是右手拿话筒,都一样,随着另外一只胳膊的逐渐抬高,音色也会随之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个实验会让很多人心里多了更多的疑问。会发现,左手拿话筒的时候,随着右臂的逐渐抬高,音色会变得越来越“软”,(右臂发力越大,声音越软);右手拿话筒的时候,随着左臂的逐渐抬高,音色会变的越来越“硬”(左臂发力越大,声音越硬),这是怎么回事呢?用现代科学怎么也解释不通,那怎么办?我们只能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去找答案,中国古代讲“男左女右”,男人左半身比右半身发达,这个人会显得比较“阳钢”,女人右半身比左半身发达,这个人会显得比较“温柔”;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人的左半身是“阳”,右半身是“阴”,声乐在这一方面的发现,也足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奥。拿话筒随着个人需要,自己控制好就可以了,想要“软”的、女性化的声音,就可以用右手;想要“硬”的、男性化的声音,就可以用左手;如果想要中性的声音,就可以双手一起拿着话筒;由于现代社会的整体生活状态,女人也象男人一样四处奔走,象男人一样劳苦工作、生活,所以现在的女人越来越有点男性化,也就有很多女人喜欢唱比较嘹亮、宽广、有些男性化的声音,这是个普遍现象。我个人认为,男子就唱男子的声音为好,女子可以选择不同的声音来练,随个人喜好;如果男子唱过“柔”的声音,这种“娘娘腔”会让成熟的人听了很难受,觉得这种演唱有点“女性化的变态”;女子就不同,女子可以任意的选择音色来发挥,可以唱钢性的,也可以唱柔的,这符合今天的社会形式。正统的美声唱法在舞台演出时,人是平稳的站好,自然歌唱,双手都不拿话筒,这样的方法比较科学,让身体的发力随意,左半身和右半身都不受限制,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样的方法也是我们比较推荐的,比较科学。
                第九、对于音高和节奏控制也是发挥时一个重要的方面,音高唱准,不“跑调”,这是必须的,节奏需要稳、准,使歌唱表演更“规矩”;如果是道白表演,控制好节奏更重要,稳、准的把道白韵味表演出来,这是个很关键的方面,高水平演出非常注重这些方面。
                第十、下场是演出的最后部份,有些演员在这方面不太注意,其实这是“最后的表演”,也很重要,如果有谢幕动作,要做的真诚、自然,如果没有谢幕动作,要走的“稳”,不论有无谢幕动作,都要稳妥的做好最后的表演;顺便说一下,一些剧幕的表演中有“丑角”表演,丑角下场时有个别的不太一样,少数的时候可能是滑稽性的丑角下场,这个时候需要把这个滑稽动作完成得规范、自然,这是丑角在这方面表演需要留心的。谈到丑角,顺便说一些丑角的发声方面问题,古典艺术中的丑角是与其他角色对应的,古典丑角在表演时的发音也是很讲究的,是与“古典美角”对应的一种丑角声音,所以丑角的发音也是很讲究的,绝对不是一个垃圾声音拿到舞台上随便的用,戏曲行话讲“舞台上再丑的声音,也不能是---狸猫馅饺子---兔崽子味儿”,丑角在表演时的逼真,能把其他角色的“美”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8楼2008-03-27 20:27
            回复
                  以上十方面是关于现场发挥的一些常见知识,这些方面如能掌握好,就较容易在各种演出中稳妥发挥,我个人的经验粗浅,也只能把临场经验稍做总结,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请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原声”练声法的第三部分----《境界提高和提高后的保持》暂时先不拿出来,因为涉及的问题挺多,有些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有些难度,如果不理解还容易起反感;所以暂时不写出来,等大家的水平都练上去,心理逐渐稳定了,各方面的经验也逐渐成熟,那个时候我再把第三部分拿出来,那时就比较容易领悟。
                  有一个小问题大家需要注意,练声方法能很快的提高声带机能,每次练声完后,声音都很“通透”,由于声音音质比以前提高很多,收获得太快、太明显,很多人会因此而激动,以至于“心喜若狂”,激动的开口唱个没完,越唱越想唱,越唱越激动;但如果长时间这样的话,麻烦就来了,因为功底没到那么深,很多位置还不够理想,这些不够理想的位置,不能给声带减轻太多负担。(以前不正规的位置形成习惯,不容易一下改好,所以位置不稳定),在长时间“心喜若狂”的发声状态下,声带容易疲累,过度者会对声带造成损伤,大家要理智的对待这方面问题。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因为初学者不知道这套“原声”练声法最终能达到的声音境界,所以初学时,感觉自己的声音好象有点象“大师”的声音,他的思维受不了这样的冲击,也就容易激动。我劝各位初学的朋友,无论感觉自己的声音如何优秀,都要尽量去劝慰自己,“这是无边声乐艺术中的一份而已”,保持情绪稳定,成熟。高水平有句话----“平淡为真”。
                  再有一个问题,随着长期的练声,功夫的加深,丹田的筒状力柱也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且还会逐渐加粗,变得非常壮实,随着各方面功底越来越强,无论开口演唱还是道白,很多的声音发力点都逐渐的从咽部肌肉群转换到丹田上,而且音色也逐渐变得“圆润”、“饱满”。随着境界的不断提升,最后咽部肌肉群和口腔会达到一个非常自然放松的状态,所有声音的发力全靠丹田的“力”来完成,达到这个境界时,就真正到了“原声发声”的境界。这和练声不一样,练声是闭着嘴达到好的声音位置,而“原声发声”是开口达到非常好的声音位置。
                  这套声乐练声法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是我在师父的教导下,逐渐找到、整理好这些声乐规律,在这个时代,把这套方法拿出来,与各位搞声乐的朋友共同研究,也希望朋友们多多指教。   

                           
                                                     付秋海
                                                 二零零六年三月 

              辽宁省版权局作品登记号 06—2006—A—177号


              由于这套声乐的起点很高,责任关系也很重大,我个人劝告来学习研究这套声乐的朋友,本作品不经过作者同意请不要给以改写,这是一套很古典、原始、高深的声乐法,看起来简单,这套练声法却能将人们的声乐水平带到一个更高深的境界中去,出于对所有人的负责,请朋友们不要改写里面的任何一个字,任何一句话,更不要去做非法的篡改或剽窃,篡改或剽窃将负法律责任,后果自负。

               联系电话   主机:13050624000   副机:13079464000  
               联系人:付秋海

              补充几句,这套声乐法是免费传出来的,不是用来图名图利的,送给声乐界的各位朋友,只希望能造福于人,造福于整个声乐界。


              9楼2008-03-27 20:27
              回复
                谢谢楼主


                10楼2008-03-27 20:31
                回复
                  2025-05-21 11:05:22
                  广告
                  谢谢吧主


                  11楼2008-03-28 16:36
                  回复
                    好东


                    13楼2008-07-22 01:29
                    回复
                      绿色二人转,需要每个人的努


                      14楼2008-11-16 02:27
                      回复
                        楼主这是来做广告来了。
                        没什么实际内容啊?


                        IP属地:辽宁15楼2011-02-06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