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离开过家乡,不会知道自己会有多留恋。在家里我从来没觉得牛肉丸有多好吃,因为对于我们的吃货家庭来说,牛肉丸是餐桌上一道敷衍的菜式,只有不勤于料理家庭的主妇才会让这道菜经常出现在饭桌上,因为太容易煮了,没用到“功夫”。
潮汕靠海,鱿鱼、海虾海鱼数不胜数,吃海鲜的方法也层出不穷,除了稀疏平常的蒸、炒、灼、炸、煮,还有生腌、生吃、鱼饭等较为特色的吃法。因为海鲜多,所以海鲜干货也多,天生吃货的潮汕人民又发明了许多的烹饪手法,跟闻名世界的“功夫茶”一样,实在“够功夫”。
其实潮汕菜也并非曲高和寡,实际本质也是家常菜,基本上逮着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海鲜虽然多,但是也有季节性,幸好未雨绸缪的主妇家里常常备有干货,鲜货不够的时候就拿干货灵活顶上,继而也发展出了一种干货和鲜货一起炒的烹饪手段,海鲜炒饭、海鲜炒面、海鲜炒粿条……用猪油把干鲜货一起爆香,再辅以新鲜猪肉来吸收两者的风味,搭配起潮汕人家最爱的芥蓝菜,微微微微微苦中带着海鲜甜味,非常具有层次感和幸福感。
我总觉得旧时的人虽然处在物资比较缺乏的环境,但是在吃的方面的讲究却比今时的人精致多了。虽然我现在做菜在同龄人中已是熟手,但总觉得糙,不够精致。小时候最喜欢吃奶奶做的柯饭,总觉得在别处吃不到那么鲜香浓郁的味道。后来稍长了允许进厨房操刀了,奶奶身授“秘诀”,才发觉原来是用了令我嘡舌的奢侈手段:鱿鱼干洗净后用开水浸泡数小时之后,将鱿鱼干丢掉,留下鱿鱼汤,用来替代煮饭常用的普通清水,这样煮出来的饭自然鲜香满溢,口味高档。吃的时候非常享受,却又无法窥得点睛之妙,便是一道菜心痒难当的所在。
噢,我还怀念奶奶做的油粿,必定要用红心番薯做粿皮,番薯蒸熟后趁热剥皮碾成泥,撒入粘粉做成有粘性的粿皮。馅料分为甜咸两种,甜的是由白砂糖和上好的饱满的花生仁做馅,咸的多用七瘦三肥的猪肉和卷心菜丝(有时候还有虾脯等海鲜干货)做馅,包成高为极限小的三角锥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这个时候甜油粿中的白糖已经融化成糖汁,一口咬下去满嘴清甜;而咬一口咸油粿,恰到好处的脂香溢出,被猪油滋润过的卷心菜丝闪着诱人的光……
潮汕人民曾经经历过比较艰苦的粮荒时代,于是对番薯(地瓜)这种陪伴他们度过这段艰苦时期的作物,有着特殊的情感。而番薯这种看起来土掉渣的粮食,在聪明讲究的潮汕人手中,也变幻出各种充满创意的菜品:番薯粥、金玉满堂/金银条(糖浆番薯、芋头)、护国菜、糕烧番薯、油粿……
饥荒年代,精细的粮食(米、白面、糖等)是非常稀缺的食品,即使一家偶然得到,也是很少的分量,旧时孩子也多,细粮根本不够分。于是主妇们为了让孩子们吃得进去,将仅有的细粮和番薯结合起来,创造了无数好吃的番薯菜品。前面几个菜品,现在还经常能在潮汕的酒楼中看到,然而油粿却是渐渐地退出了餐桌,现在偶尔能在遵循古制的祭拜桌上看到,然而也只是零星几个已经失去温度的冷粿,略显寒酸地摆在角落。
可能是油粿制作的过程比较繁琐,也有可能油粿对食用温度的要求(刚出锅时吃最好,凉了就不那么好吃)让油粿没法成为流行的菜品,但是油粿确实是好吃的,噢,我还怀念小时候与奶奶一起做的油粿,小小的步伐跟着奶奶的指令跑东跑西,拿大鼎,拿面粉。当时还是很讲究的,必定要用红心番薯做粿皮的原料,番薯蒸熟后,一定要趁热剥皮,带着水蒸气把番薯肉放进大鼎中,用饭勺碾成泥,稍冷后就上手啦,一边撒入粘粉一边用手将番薯肉和粉一起揉成团,做粿的时候,再从这个大团上,扯下一个个小团,做成有粘性的粿皮。这一层粿皮在经过油炸后,要趁热吃,刚出锅的时候,接触油的那一部分,炸得金黄酥脆,一点都没有粘粘的口感,还透着番薯甘香;而内里接触馅料的这一面,则湿润芬芳,带着各种馅料的香和汁水。
馅料分为甜咸两种,甜的馅料内容略显单调,一般有白砂糖和花生仁就够了,一般家庭里都会屯有这些常见的干货,只要有番薯,就立刻可以为家人做上一顿香喷喷的油粿改善一下生活。
而当生活条件好起来之后,油粿的馅料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丰富起来,有了“咸”口的馅料。咸的多用七瘦三肥的猪肉和卷心菜丝做馅,再升级点就有鲜虾、海参等海鲜,有的时候还有用虾脯、干贝等海鲜干货来做,别有一番风味。
有好几年奶奶醉心于厨房中的倒腾,我和堂弟的青春期肥胖肯定有她的功劳(呵呵),后来有点烦了,她还是乐此不疲,好像她只擅于用此道表达对儿孙们的关怀与爱——生活在富足环境里的我们是无法理解食物对于经历过饥荒的她的意义啊! 然而一年一年过去,这种精巧讲究的味道却是越来越难得了。
老人的身体越来越不济,已经无力再去做这些精细的活了。而人到中年的父母辈,上有老下有小,也是无心于此道。饭桌上的食材越来越名贵,但是老人总是夹上一两筷之后,孩童般扁扁嘴,悄悄地嘟囔着“没味道”。
后来老人的自理能力随着年岁失去,有着强烈自尊的她也不再去挑战她体力承受之外的厨房活了。有时候搀着她,突然脑海里会闪过她在厨房里的身影。我想她也会想念那时的她。
潮汕靠海,鱿鱼、海虾海鱼数不胜数,吃海鲜的方法也层出不穷,除了稀疏平常的蒸、炒、灼、炸、煮,还有生腌、生吃、鱼饭等较为特色的吃法。因为海鲜多,所以海鲜干货也多,天生吃货的潮汕人民又发明了许多的烹饪手法,跟闻名世界的“功夫茶”一样,实在“够功夫”。
其实潮汕菜也并非曲高和寡,实际本质也是家常菜,基本上逮着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海鲜虽然多,但是也有季节性,幸好未雨绸缪的主妇家里常常备有干货,鲜货不够的时候就拿干货灵活顶上,继而也发展出了一种干货和鲜货一起炒的烹饪手段,海鲜炒饭、海鲜炒面、海鲜炒粿条……用猪油把干鲜货一起爆香,再辅以新鲜猪肉来吸收两者的风味,搭配起潮汕人家最爱的芥蓝菜,微微微微微苦中带着海鲜甜味,非常具有层次感和幸福感。
我总觉得旧时的人虽然处在物资比较缺乏的环境,但是在吃的方面的讲究却比今时的人精致多了。虽然我现在做菜在同龄人中已是熟手,但总觉得糙,不够精致。小时候最喜欢吃奶奶做的柯饭,总觉得在别处吃不到那么鲜香浓郁的味道。后来稍长了允许进厨房操刀了,奶奶身授“秘诀”,才发觉原来是用了令我嘡舌的奢侈手段:鱿鱼干洗净后用开水浸泡数小时之后,将鱿鱼干丢掉,留下鱿鱼汤,用来替代煮饭常用的普通清水,这样煮出来的饭自然鲜香满溢,口味高档。吃的时候非常享受,却又无法窥得点睛之妙,便是一道菜心痒难当的所在。
噢,我还怀念奶奶做的油粿,必定要用红心番薯做粿皮,番薯蒸熟后趁热剥皮碾成泥,撒入粘粉做成有粘性的粿皮。馅料分为甜咸两种,甜的是由白砂糖和上好的饱满的花生仁做馅,咸的多用七瘦三肥的猪肉和卷心菜丝(有时候还有虾脯等海鲜干货)做馅,包成高为极限小的三角锥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这个时候甜油粿中的白糖已经融化成糖汁,一口咬下去满嘴清甜;而咬一口咸油粿,恰到好处的脂香溢出,被猪油滋润过的卷心菜丝闪着诱人的光……
潮汕人民曾经经历过比较艰苦的粮荒时代,于是对番薯(地瓜)这种陪伴他们度过这段艰苦时期的作物,有着特殊的情感。而番薯这种看起来土掉渣的粮食,在聪明讲究的潮汕人手中,也变幻出各种充满创意的菜品:番薯粥、金玉满堂/金银条(糖浆番薯、芋头)、护国菜、糕烧番薯、油粿……
饥荒年代,精细的粮食(米、白面、糖等)是非常稀缺的食品,即使一家偶然得到,也是很少的分量,旧时孩子也多,细粮根本不够分。于是主妇们为了让孩子们吃得进去,将仅有的细粮和番薯结合起来,创造了无数好吃的番薯菜品。前面几个菜品,现在还经常能在潮汕的酒楼中看到,然而油粿却是渐渐地退出了餐桌,现在偶尔能在遵循古制的祭拜桌上看到,然而也只是零星几个已经失去温度的冷粿,略显寒酸地摆在角落。
可能是油粿制作的过程比较繁琐,也有可能油粿对食用温度的要求(刚出锅时吃最好,凉了就不那么好吃)让油粿没法成为流行的菜品,但是油粿确实是好吃的,噢,我还怀念小时候与奶奶一起做的油粿,小小的步伐跟着奶奶的指令跑东跑西,拿大鼎,拿面粉。当时还是很讲究的,必定要用红心番薯做粿皮的原料,番薯蒸熟后,一定要趁热剥皮,带着水蒸气把番薯肉放进大鼎中,用饭勺碾成泥,稍冷后就上手啦,一边撒入粘粉一边用手将番薯肉和粉一起揉成团,做粿的时候,再从这个大团上,扯下一个个小团,做成有粘性的粿皮。这一层粿皮在经过油炸后,要趁热吃,刚出锅的时候,接触油的那一部分,炸得金黄酥脆,一点都没有粘粘的口感,还透着番薯甘香;而内里接触馅料的这一面,则湿润芬芳,带着各种馅料的香和汁水。
馅料分为甜咸两种,甜的馅料内容略显单调,一般有白砂糖和花生仁就够了,一般家庭里都会屯有这些常见的干货,只要有番薯,就立刻可以为家人做上一顿香喷喷的油粿改善一下生活。
而当生活条件好起来之后,油粿的馅料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丰富起来,有了“咸”口的馅料。咸的多用七瘦三肥的猪肉和卷心菜丝做馅,再升级点就有鲜虾、海参等海鲜,有的时候还有用虾脯、干贝等海鲜干货来做,别有一番风味。
有好几年奶奶醉心于厨房中的倒腾,我和堂弟的青春期肥胖肯定有她的功劳(呵呵),后来有点烦了,她还是乐此不疲,好像她只擅于用此道表达对儿孙们的关怀与爱——生活在富足环境里的我们是无法理解食物对于经历过饥荒的她的意义啊! 然而一年一年过去,这种精巧讲究的味道却是越来越难得了。
老人的身体越来越不济,已经无力再去做这些精细的活了。而人到中年的父母辈,上有老下有小,也是无心于此道。饭桌上的食材越来越名贵,但是老人总是夹上一两筷之后,孩童般扁扁嘴,悄悄地嘟囔着“没味道”。
后来老人的自理能力随着年岁失去,有着强烈自尊的她也不再去挑战她体力承受之外的厨房活了。有时候搀着她,突然脑海里会闪过她在厨房里的身影。我想她也会想念那时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