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红的原料目前不是主要问题
最近有些朋友一直在问我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国红到底怎么走,北票料到底怎么办?
在十家子玛瑙大集,铺天盖地的宣化料使北票料几乎被湮没。我们在座的每位朋友都去过北票的产地买过料,从中感受到料源是那样的紧张。记得我上大二的时候,有一天教授给我们上一节市场学的课,当时教授问,我们的石油那么紧张,又面对不断增长的化工、汽车以及所有需要能源的行业,那么谁能告诉我,哪一天地球上的石油会用完呢?当时有的学生就回答100年、200年或更久,但教授最后说,石油是永远采不完的!
为什么石油会永远采不完,教授告诉我们,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价格的波动。当市场上石油很少而需求量又是很大的时候,那时候的石油一定会非常昂贵。
为什么会举这样一个例子,是因为这种现象跟目前北票料非常近似。大家都担心战国红的原料问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最早产的包括地表料和大块料堆在很多人的库房里,当这些人认为到了市场价格临界点的时候会相继投放到市场上的。再加上政府要逐步放开原料开采,所以战国红在原料这方面还要走很长的时间,至于是五年还是十年或更长时间,还得要看我们怎么做。
战国红的镶嵌该如何进行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当原料价格足够高的时候,我们加工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与高价的原料相匹配,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有的加工方式如何不被战国红的发展所淘汰。战国红的产品主要是饰品和镶嵌,当然真正的饰品绝非目前一些业户粗放加工的东西,镶嵌也不是把散碎或带裂的料包上金。真正的镶嵌是把珠宝首饰的加工工艺与战国红文化相融合,能够用金属最大限度地展现战国红的色彩和纹饰。目前战国红的镶嵌还只是模仿阶段,还没有开发出适合战国红文化特色的镶嵌类产品,也就是说还没找到切入点。战国红镶嵌不是在于如何去研究金属,而是在开始的时候如何去切削和抛光。战国红的硬度是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精加工上如何做得更好。
战国红的加工方向是什么
今后战国红的收藏一定是个热门,历数那些价格比较高的石种,基本的加工方式都是雕刻。我们企业也在战国红的雕刻上投入了主要精力,还在市场中摸索。战国红雕刻虽然有几年的时间,但真正的雕刻其实也算是刚刚开始,王磊、杨克全等这些大师正逐步介入战国红雕刻,马宝军大师、大漠玉雕等人也都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目前战国红的雕刻在设计方面总体感觉还只是停留在俏色上,尚未对战国红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我说的这种文化内涵不是赵瑞老师所说的如何去考证历史,而是石头本身所蕴含的一种文化特征,比如如何运用好战国红的缠丝,这是在战国红雕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另外一块是我们十家子传统的手链、章、牌类,这样几乎是天然的东西依然是最有市场的,一定是发展方向。
一些手中持有原料的人,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和个人的情况合理配置。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战国红即将迎来大发展的那一刻,也就是即将收获的那一刻,千万不要被战国红市场所淘汰,那样的话才是最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