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豆瓣看见的贴出来,这是《新科幻》编辑部写的:

回首来时路
——写在《新科幻》停刊之际
收到明年停刊的通知,心下黯然。当路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总会回首看看,我们来时经历了什么,在这停刊之际,我们所以做的,也只是回首,而无法再展望。
〈科幻大王〉创刊于1994年,当时日本漫画在中国掀起了一个高潮,甚至当时有的杂志只要把日本的漫画翻译过来,全盘刊发,就有很不错的市场销量,一时间漫画杂志铺天盖地,有感于当时这种蓬勃的漫画发展趋势,再加上当时中国的科幻杂志只有一家,因此牛尔芳主编想再创一本科幻杂志,专门刊发科幻漫画,这就是当时《科幻大王》创刊的主旨思想。遗憾的是,经过这么多年,中国的科幻杂志还是当时少得可怜的那两本。
为了打好有准备的仗,牛尔芳当时专程走访了《科幻世界》杂志社,如果说走访之前还仅仅是设想的话,那么这次走访直接促成了《科幻大王》的创刊。在社长陈震及一批原老的帮助下,《科幻大王》于1994年9月创刊,当时是双月刊,鉴于上面提到的希望科幻与漫画兼顾的思想,当时的《科幻大王》是一本纯科幻漫画杂志,这种思想指导了当时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幻大王》的主要内容。
创办初期,固定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的副主编马俊英。她的加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了科幻大王的发展。
都说黄土高原生存条件严苛,但就是有小草划破黄土,傲然挺立。《科幻大王》当时也是,就是在这种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其漫漫征程。
当时,没有作者,没有美编,文编只有马俊英一个,说到底,完全是一个人在办一本杂志,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一个人身兼文编、美编、校对等于一身,跑邮局,跑印刷厂,还得绞尽脑汁想下一期的内容,完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在当时,这就是现实。
跑得越多,越感到自己不能再做外行人办杂志的事了。当时正好热心科幻而又对漫画情有独钟的陈东升在知道山西办了这么本杂志后,常跑到杂志社来,于是,在支撑了一年以后,马俊英对他委以重任,由他担任美编一职。这就是现在还在新科幻任美编的风翔。他的加入,很大程度上使得科幻大王不再是一本山西本土杂志,而开始在内容上走向全国。
陈东升来社之前,当时的稿件完全是由文编选好,一般都是已经发表过的比较经典的科幻小说,改成文字脚本以后,再交给合适的绘画者。而当时杂志跟国内的漫画界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只好去山西大学美术系找学生来画,稿件质量可想而知。
风翔的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格局,从1997年开始,《科幻大王》的漫画质量大幅提升,封面画甚至是由当时新加坡的画手来画的。
1997年就这样过去了,1998年可以说是科幻大王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年,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当时《科幻大王》并未受邀,而主编牛尔芳先生也无意向参加。而决定命运的人物之所以能决定命运,就在于他们总是在正确的时机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且毫不犹豫。
马俊英当时不顾主编的反对,自费参加了这次科幻大会,没有安排食宿,她就和当时的科幻迷一起住在地下室里,和他们彻夜长谈科幻。当时《科幻大王》还是以科幻漫画为主,没发表过一篇科幻小说,不是不想发,而是根本没有稿源。这次参加大会,给科幻大王带来了两个直接的转机,一是给了一个和一线科幻作者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得科幻大王在1997年以后,可以刊发科幻小说,甚至是特别优秀的科幻小说。另外一个转机是,现任《科幻世界》的主编姚海军在北京与马俊英见面后,被马俊英游说到《科幻大王》出任编辑。自此,《科幻大王》终于开始有了专业的科幻文字编辑。
于是在1997年10月份,姚海军来到了《科幻大王》。他的到来,给《科幻大王》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一到,便组织了当地的科幻迷,每周进行活动,在编辑部开科幻迷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最主要的是,姚的到来,使得《科幻大王》的科幻小说作者队伍迅速建立了起来。姚在初中时便是科幻迷,曾自费办了一本《星云》,因此当时科幻界的顶尖作者都和他有亲密联系。当然他卓越的工作能力,也带来了另一个后果,于是在工作了不到10个月之后,姚海军到了《科幻世界》。也就是在姚走之前,《科幻大王》开始公开招聘编辑,自此,《科幻大王》开始有了固定的文编美编,并且在栏目方面开始进行明确的分工。
此后的日子波澜不惊,大家按部就班编着一期期杂志,直到1999年高考作者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横空出世,使得科幻成为热点,也使得《科幻大王》随后两年的发行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至今无法超越。
历史总是曲折前行的,很快《科幻大王》的发展也走到了另一个历史点。热潮之后就是退潮,在经历了高峰之后科幻开始沉寂,当然〈科幻大王〉发展思路也存在一些问题,而此间,马俊英也离开了杂志社,在惨淡经营了两年之后,2007年,科幻大王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于是,另一个决定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当时山西科技报刊总社的社长郝建新。他果断接手了已经亏损的《科幻大王》,同时在办公条件、杂志包装方面大刀阔斧,使得当时被人称为“一看就是穷人办的杂志”的《科幻大王》面目一新。就是在这一年,编辑们开始实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时代。
从2007年以后,《科幻大王》最大的改变就是从纯黑白时代进入了有色时代,内文开始双色印刷,封面更是全年采用当时有“漫界周杰伦”之称的雷晟的作品,稿费也一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的2000元一幅。简单的2000也许不足以说明问题,那就和当时的《科幻世界》比一下,当时《科幻世界》期发行量达到了30万份,封面的稿费也不过两三千元,而尚处在亏损地步的《科幻大王》封面稿费能与《科幻世界》相近,足见当时社领导的决心与魄力。
然而,投入不可谓不大,信心不可谓不强,但《科幻大王》还是没有能够起死回生。在经历了三四年之后,《科幻大王》又迎来了另一个主编赵国珍。
他的出现,曾一度被科幻圈人认为是“有着创业者的激情”,到任伊始,将刊物改为半月刊,刊名改为《新科幻》,并在内容上大举改进,但遗憾的是,管理上的混乱,兼职造成的不专心,盲目扩张导致的一本刊物亏损变成两本刊物亏损,最终使得《科幻大王》以雪上加霜的态势黯然收场。赵国珍也很快离开了《科幻大王》。
随后,《新科幻》再次回归到山西科技报刊总社,但勉强维持的局面还是存在着,于是,在读者的支持下,在作者的支撑下,我们又继续走了三四年,但2013年科技报刊总社正式转企,纯企业的动作模式使得没有市场的杂志无法再生存下去了,于是这种维持的态势被打破,主编不得不作出暂时休刊的决定。
这一决定让所有坚持下来的人痛彻心扉,但回首我们来时路,我们只能说,我们努力过,坚持过,而中国的科幻事业也会继续下去的。
最后,再次感谢有大家,所有的作者与读者,感谢所有的领导,不管成功没有,所有的尝试,都是为了坚持下去,正因为有大家的努力,〈新科幻〉才能坚持这么久,谢谢!
《新科幻》编辑部
2014-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