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幻吧 关注:61贴子:529
  • 12回复贴,共1

默哀 ,《新科幻》停刊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2014年12月11日上午09点47分,《新科幻》官方新浪微博发布声明:于2015年正式停刊。


IP属地:河北1楼2014-12-12 19:10回复
    “自1994年创刊,21年,共出《科幻大王》182期,《新科幻•文学版》48期,《新科幻•科学版》36期,总计266期。…回顾21年266期的旅程,我们既惋惜又感谢。让我们最后道一声:‘大王,再见!’ ”


    IP属地:河北2楼2014-12-12 19:18
    回复
      把豆瓣看见的贴出来,这是《新科幻》编辑部写的:

      回首来时路
      ——写在《新科幻》停刊之际
      收到明年停刊的通知,心下黯然。当路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总会回首看看,我们来时经历了什么,在这停刊之际,我们所以做的,也只是回首,而无法再展望。
      〈科幻大王〉创刊于1994年,当时日本漫画在中国掀起了一个高潮,甚至当时有的杂志只要把日本的漫画翻译过来,全盘刊发,就有很不错的市场销量,一时间漫画杂志铺天盖地,有感于当时这种蓬勃的漫画发展趋势,再加上当时中国的科幻杂志只有一家,因此牛尔芳主编想再创一本科幻杂志,专门刊发科幻漫画,这就是当时《科幻大王》创刊的主旨思想。遗憾的是,经过这么多年,中国的科幻杂志还是当时少得可怜的那两本。
         为了打好有准备的仗,牛尔芳当时专程走访了《科幻世界》杂志社,如果说走访之前还仅仅是设想的话,那么这次走访直接促成了《科幻大王》的创刊。在社长陈震及一批原老的帮助下,《科幻大王》于1994年9月创刊,当时是双月刊,鉴于上面提到的希望科幻与漫画兼顾的思想,当时的《科幻大王》是一本纯科幻漫画杂志,这种思想指导了当时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幻大王》的主要内容。
         创办初期,固定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的副主编马俊英。她的加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了科幻大王的发展。
         都说黄土高原生存条件严苛,但就是有小草划破黄土,傲然挺立。《科幻大王》当时也是,就是在这种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其漫漫征程。
         当时,没有作者,没有美编,文编只有马俊英一个,说到底,完全是一个人在办一本杂志,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一个人身兼文编、美编、校对等于一身,跑邮局,跑印刷厂,还得绞尽脑汁想下一期的内容,完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在当时,这就是现实。
         跑得越多,越感到自己不能再做外行人办杂志的事了。当时正好热心科幻而又对漫画情有独钟的陈东升在知道山西办了这么本杂志后,常跑到杂志社来,于是,在支撑了一年以后,马俊英对他委以重任,由他担任美编一职。这就是现在还在新科幻任美编的风翔。他的加入,很大程度上使得科幻大王不再是一本山西本土杂志,而开始在内容上走向全国。
         陈东升来社之前,当时的稿件完全是由文编选好,一般都是已经发表过的比较经典的科幻小说,改成文字脚本以后,再交给合适的绘画者。而当时杂志跟国内的漫画界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只好去山西大学美术系找学生来画,稿件质量可想而知。
         风翔的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格局,从1997年开始,《科幻大王》的漫画质量大幅提升,封面画甚至是由当时新加坡的画手来画的。
         1997年就这样过去了,1998年可以说是科幻大王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年,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当时《科幻大王》并未受邀,而主编牛尔芳先生也无意向参加。而决定命运的人物之所以能决定命运,就在于他们总是在正确的时机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且毫不犹豫。
        马俊英当时不顾主编的反对,自费参加了这次科幻大会,没有安排食宿,她就和当时的科幻迷一起住在地下室里,和他们彻夜长谈科幻。当时《科幻大王》还是以科幻漫画为主,没发表过一篇科幻小说,不是不想发,而是根本没有稿源。这次参加大会,给科幻大王带来了两个直接的转机,一是给了一个和一线科幻作者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得科幻大王在1997年以后,可以刊发科幻小说,甚至是特别优秀的科幻小说。另外一个转机是,现任《科幻世界》的主编姚海军在北京与马俊英见面后,被马俊英游说到《科幻大王》出任编辑。自此,《科幻大王》终于开始有了专业的科幻文字编辑。
         于是在1997年10月份,姚海军来到了《科幻大王》。他的到来,给《科幻大王》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一到,便组织了当地的科幻迷,每周进行活动,在编辑部开科幻迷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最主要的是,姚的到来,使得《科幻大王》的科幻小说作者队伍迅速建立了起来。姚在初中时便是科幻迷,曾自费办了一本《星云》,因此当时科幻界的顶尖作者都和他有亲密联系。当然他卓越的工作能力,也带来了另一个后果,于是在工作了不到10个月之后,姚海军到了《科幻世界》。也就是在姚走之前,《科幻大王》开始公开招聘编辑,自此,《科幻大王》开始有了固定的文编美编,并且在栏目方面开始进行明确的分工。
         此后的日子波澜不惊,大家按部就班编着一期期杂志,直到1999年高考作者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横空出世,使得科幻成为热点,也使得《科幻大王》随后两年的发行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至今无法超越。
         历史总是曲折前行的,很快《科幻大王》的发展也走到了另一个历史点。热潮之后就是退潮,在经历了高峰之后科幻开始沉寂,当然〈科幻大王〉发展思路也存在一些问题,而此间,马俊英也离开了杂志社,在惨淡经营了两年之后,2007年,科幻大王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于是,另一个决定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当时山西科技报刊总社的社长郝建新。他果断接手了已经亏损的《科幻大王》,同时在办公条件、杂志包装方面大刀阔斧,使得当时被人称为“一看就是穷人办的杂志”的《科幻大王》面目一新。就是在这一年,编辑们开始实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时代。
      从2007年以后,《科幻大王》最大的改变就是从纯黑白时代进入了有色时代,内文开始双色印刷,封面更是全年采用当时有“漫界周杰伦”之称的雷晟的作品,稿费也一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的2000元一幅。简单的2000也许不足以说明问题,那就和当时的《科幻世界》比一下,当时《科幻世界》期发行量达到了30万份,封面的稿费也不过两三千元,而尚处在亏损地步的《科幻大王》封面稿费能与《科幻世界》相近,足见当时社领导的决心与魄力。
         然而,投入不可谓不大,信心不可谓不强,但《科幻大王》还是没有能够起死回生。在经历了三四年之后,《科幻大王》又迎来了另一个主编赵国珍。
         他的出现,曾一度被科幻圈人认为是“有着创业者的激情”,到任伊始,将刊物改为半月刊,刊名改为《新科幻》,并在内容上大举改进,但遗憾的是,管理上的混乱,兼职造成的不专心,盲目扩张导致的一本刊物亏损变成两本刊物亏损,最终使得《科幻大王》以雪上加霜的态势黯然收场。赵国珍也很快离开了《科幻大王》。
         随后,《新科幻》再次回归到山西科技报刊总社,但勉强维持的局面还是存在着,于是,在读者的支持下,在作者的支撑下,我们又继续走了三四年,但2013年科技报刊总社正式转企,纯企业的动作模式使得没有市场的杂志无法再生存下去了,于是这种维持的态势被打破,主编不得不作出暂时休刊的决定。
      这一决定让所有坚持下来的人痛彻心扉,但回首我们来时路,我们只能说,我们努力过,坚持过,而中国的科幻事业也会继续下去的。
      最后,再次感谢有大家,所有的作者与读者,感谢所有的领导,不管成功没有,所有的尝试,都是为了坚持下去,正因为有大家的努力,〈新科幻〉才能坚持这么久,谢谢!
      《新科幻》编辑部
      2014-12-12


      IP属地:河北3楼2014-12-12 21:32
      回复

        张冉:别让心底的星辰之光陨落 ——给《新科幻》发布于2014-12-22 11:27:11 来源:科幻星云网 编辑:林苡安 作者:张冉 阅读(76) 评论(0)
        我的电子邮箱里有一封三年前发出的邮件,那时我刚刚辞去工作举家搬到南方,写着杂七杂八的东西,不知自己将度过一段什么样的人生。我把第一个短篇小说先后投给两本科幻杂志,一本是《科幻世界》,另一本便是《新科幻》,我家乡太原的老牌杂志。不知是填错地址,还是当时稿件太多,我一直没收到《新科幻》的回复,至于《科幻世界》也同样没跟我联系,不过将近一年之后,他们才告诉我会冒着政治风险发表这篇小说。
        2013年,我算是位科幻作者了,赵晓旭老师联系我问能否投篇稿,我立刻点头答应。花了四个月时间,我写了个名为《晋阳三尺雪》的中篇投给《新科幻》,那时赵晓旭老师已经离职了,多拉成为稿件的责编,并把它刊登在2014年1月号的杂志上。《晋阳》为了家乡的杂志所创作的有关家乡的故事,迄今为止,我一直把它当成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2014年末,从《新科幻》实习编辑南宫梦雅那里得知杂志即将休刊的消息。“不写点什么吗?”他说,“随便写点什么都好,当做给杂志未来的寄语吧。”
        我当然要写点什么。
        我一直非常喜欢《新科幻》,喜欢它色调明快的封面设计、简洁的排版和高质量的选组稿。作为一位未曾经历《科幻大王》时代的新读者,我看到的是《新科幻》以独特的审美和倔强的情怀在这浮夸圈子里闯出的一条道路,人人都在憧憬美好明天,超前消费着科幻领域极其有限的创作成果,当最底层的杂志出版挣扎求生的时候,人们只会淡淡评论:“喔,《新科幻》发行量这么低,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吧。”
        14年春节时我到《新科幻》杂志社参观,气派大楼某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门口挂着不起眼的铭牌,几张桌子,几位编辑,我绝没想到杂志是靠这么寥寥几人撑起来的。他们日复一日坚守在这里,领着微薄的工资,做着繁重的工作,这种热情绝非薪水或职业前景可以简单解释,我能从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到深爱着科幻的光。
        大刘曾说过好的科幻会令人仰望星空。太原是一个看不到星星的城市,除非秋冬交替,来自西伯利亚的北风吹散晋中盆地的灰霾。可一群喜爱仰望星空的人就在这里努力创造着一隅小小的宇宙,1994到2014,7300个夜晚,中国科幻走过了冬夏春秋,曾经有过《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世界科幻博览》、《九州幻想》、《幻想1+1》、《少年闪耀》、《星云》群星闪耀的时代,终到了如今萧条寥落、靠《科幻世界》和《新科幻》两家专业杂志苦苦支持的凄清结局。
        中国科幻在蓬勃发展。中国科幻影视方兴未已。中国科幻正在走向世界。区区一家杂志休刊,有多少人会感觉悲伤?
        我就记得两个人的话。一个是热爱科幻的大学生,他向各家杂志投过好几篇稿件,前几天非常高兴地告诉我有篇小说“通过了《新科幻》的初选,终于有可能发表啦”。
        另一位就是实习生南宫,他说“因为喜欢科幻所以到了杂志社,刚工作几个月,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啊。会去做科普杂志还是调到其他单位呢?……我好爱科幻。”
        市场不景气。发行有问题吧?杂志办得不够好吗。这些已经不再具有意义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从邮件列表中删去sfking的地址,看qq联系人里面那几个熟悉的名字从此灰暗下去,告诉自己生活还将继续,我所喜爱的杂志休刊,只不过是静水微澜。这并非什么征兆,也不代表某个时代结束或到来,我们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只要冷眼旁观。是啊,作为一名科幻写手,我还可以选择《最小说》,选择《超好看》,选择各种电子杂志,当然还有《科幻世界》。我还可以写长篇出版,搞个花花绿绿的封面放在儿童杂志的架子上销售,卖得不好也有版税拿,卖得好就再版,再版。
        我所悲伤的,是一群笃信科幻的人即将失去存身之所,这本杂志并非薄薄百页彩纸,它寄托着那么多编辑与作者的未来。日升日落,江河流转,世界是不知后退的莽撞怪物,人们的悲伤不能在它肩上增添一点重量。
        只希望我们都别忘记最初投递稿件和接到投稿时内心的悸动,此后无论疾病还是健康,富贵抑或贫穷,身处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能依旧热爱着科幻,拥有内心永不陨落的星辰之光。
        新科幻,一路走好!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http://www.wcsfa.com


        IP属地:河北4楼2014-12-22 20:38
        回复
          陈茜:再见,谢谢所有的鱼——告别《新科幻》发布于2014-12-22 11:27:02 来源:科幻星云网 编辑:林苡安 作者:陈茜 阅读(45) 评论(0)
          虽说不是完全意外,看到《新科幻》停刊的正式消息还是一愣。我向来不是个擅于写抒情性文字的人,接到此文的稿约却非常愿意写一写,因为这本杂志对我个人写作生涯上的意义实在是无可替代。
          第一次向《新科幻》投稿时,它的名字还叫《科幻大王》。那是2006年的春天,我也才刚上大二。为了选修课偶尔翻阅一本生物教材时,某个点子击中了我:它也许能变成一个故事。成篇后的小文非常短小,才六千来字,关于在一艘太空飞船上养虫子的古怪事件。当时我甚至没有自己的电脑,跑到学校的公共机房里把写在纸上的初稿打成了电子版。
          完稿后不甘心就喂了抽屉,那往哪儿投呢?自然还是问度娘。
          在某个公共论坛上找到了《科幻大王》的编辑邮箱,我寄出了生平第一封投稿信。同时也并没抱有很大希望,虽说在学生时代,自己一直被表扬“作文写得不错”,但从没认真想过笔下文字会有机会变成铅字。
          数周后,我在宿舍接到了编辑打来的电话,是个温文的女声:“稿子写得不错,是自己写的还是翻译的啊?”我第一感觉是受宠若惊。直到数年后,我才意识到翻译腔和过于模仿国外通俗小说形式实际上是个瓶颈——不过那都是后来的事啦。
          第一篇小文得到了发表机会后,那年我兴致勃勃几乎以每月一文的速度狂奔,自然也有过稿的,也有退的。《新科幻》的编辑老师几乎是我理想中的编辑型:该退该改的意见非常中肯,对作者本身的文字风格和表达又异常尊重。
          其后的数年里,随着大学毕业,实习,回家乡工作,三维世界的事务占据了大部分身心,加之我又是个本身兴趣涣散的人,写作产量也随之减少,变成了每年一到两个略长的中篇。但面对懒散的我,《新科幻》的编辑老师还是鼓励有加,经常跑来鞭策我有没有新稿子。09年时,我在杂志上发了篇名为《盲岛惊魂》的短文,尝试了下某种不算成功的开放结局——结果后来在编辑的建议下,它变成了我完稿的第一个长篇小说的楔子。
          12年时,编辑敲我QQ,说最近有什么稿子——我说有个想法可以写个略长的中篇。于是写了《量产超人》。由于它入围了13年的星云奖,我终于有机会参与太原的颁奖典礼,见到了一大堆童年时的文学偶像。
          在太原大会上,也第一次见到了合作多年的编辑赵晓旭老师。我在现实世界里属于超级慢热型的社交无能患者,一见之下她立即拿出大姐的架势把我拎在身边照应。那几日也谈到过杂志改版后的困境和他们的坚持,小说类纸媒杂志近年来的确是越来越生存艰难,何况更加小众的科幻类?
          14年刚刚落幕的北京星云奖典礼上,我有点儿惭愧地作为一个马上要奔四的“新人”上台领了新人奖。那天我意外没得到正装通知,穿着鼓鼓囊囊的卫衣牛仔裤站在聚光灯下,也没准备发言稿,临时想起的那几句倒是真的发自肺腑:“感谢《新科幻》杂志社给我多年来的平台,感谢所有的读者耐心等待我成长。”
          临近年未,魔都最近几天降温得厉害,在地铁站等车时缩着脖子刷手机微博,看到《新科幻》的停刊消息时,心里猛然一顿。也找了几篇网上的相关文字来看。虽说对它很熟悉,每月都会收到它的样刊,有些数据还是以前也未曾知晓的:它于94年创刊,至今21年,共出杂志182期,改版后的文学版48期。
          20年是段很长的岁月。第一批阅读它的中学生,大概已经和我一样早已长大成人,成为地铁人流中的一名上班族。第一批给它供稿的作者,不知有多少还在坚持这个虽报酬甚微却极为有趣的爱好。
          对于我个人,它的意义远远大于“一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杂志社”,它是最开始的认可与肯定,是最耐心的指导与等待,它是起步的地方,是港湾和家。
          《新科幻》的停刊在我心目中并不代表它输了。在传统纸媒如此艰难的年头,它每坚持一年都是胜利。此次的暂停也并非永别,我相信它背后的力量会在另一个平台,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活跃在中国科幻的舞台上。
          我非常幸运,能在写作之路的初始遇见这群对科幻文学充满热忱的人们,与之相伴走过了这八年时光。
          再一次致以感激,及道一声珍重。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http://www.wcsfa.com


          IP属地:河北9楼2014-12-22 21:30
          回复
            谢云宁-梦从海底跨枯桑发布于2014-12-22 11:26:47 来源:科幻星云网 编辑:林苡安 作者:谢云宁 阅读(42) 评论(0)
            在成都一个寒意陡峭的冬日早晨,我一上班打开了QQ,一个俏丽头像急匆匆地跳动在了电脑右下角。
            “为新科幻停刊写点什么吧?”原来是星云网的林苡安女士发来的消息。
            我一下子愣住了,自己只在《新科幻》上发表过寥寥两篇短文,远非她的核心作者,而就我并不准确的记忆中,大刘、老王、绿杨、星河、凌晨、北星、江波这样的前辈曾为这份伟大刊物奉献出诸多名篇,而更有如陈茜、长铗、刘洋、暗号、李健、刘啸、封龙这样年轻作者,他们或是在这里初次登上科幻的舞台,或是在《新科幻》的培育下一路成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我的心中不由一阵惶然,不过……《新科幻》对于自己就像是一位不常联络却一直心存惦记的老朋友,面对这样一位老朋友的永远离去,自己心中似乎也有着一些情绪想要表达。
            那好吧,还是动笔写点什么吧,回忆,祭奠或是希翼,与同好们一同共享,以此寻找前行的力量。
            最早与《科幻大王》(是的,那时叫这个名字)的相遇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一次在报刊亭非常意外地买到了这份像是只存在于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科幻杂志,我兴奋地翻阅起来,说实话,当时《科幻大王》充满卡通的风格,相比《科幻世界》略显低幼的择稿标准,似乎不再适合已是大学生的我阅读,不过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期杂志主打小说是《大理石雕像》,作者绿杨(这又是一个业已逝去令人感怀的闪亮名字),这让我激动不已,要知道绿杨已经许久没有在《科幻世界》上出现,原来老先生在这里开辟了新阵地。
            于是我坚持购买了好几期杂志,直到《科幻大王》身影彻底从那一家报刊亭消失。
            再次见到《科幻大王》已经是很多年后,那时刚上班不久的我,有时周末闲来无事喜欢逛逛位于成都梨花街的图书批发市场,很偶然地,在市场一个角落摊位上瞥见了这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于是,每次逛书市都会偶带买上一本杂志,回家慢慢研读,我惊喜地发现,时隔多年《科幻大王》已然脱胎换骨,杂志整体制作精良,栏目设置上充满新意,心中颇为这份踏实耕作却在市面上默默无闻的杂志鸣不平。
            就在断断续续买了几期杂志后,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地将一篇5000字的短文《银河走廊》投到了《新科幻》的邮箱中。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很快收到了赵晓旭编辑的回信,小说被采用,并且以小说为蓝本绘制了当期封面,并向我约稿。于是我又诚惶诚恐地寄出了自己“压箱底”的一篇两万字作品《外面的宇宙》,这篇小说远算不上优秀,其缺乏故事情节而又夹杂着太多个人情绪,但赵编似乎对此篇小说评价颇高,甚至被评选为了当年星河奖的一等奖。
            更为幸运的是,在几个月后,《外面的宇宙》入围了星云奖的最佳短篇选项。于是,我有幸受邀去到了太原参加星云奖颁奖。
            在太原的几天无疑是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片段之一。
            我还记得抵达太原的第一天晚上,在宾馆外街边烧烤摊,与众多来自天南海北、几年难得见到一面的同好大口吃了烤串,大口喝着冰镇啤酒,漫无边际地畅谈着,在某一刻微醺之际,我抬头怔怔望着昏暗街灯映照下的清冷街道,恍然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太原,尽管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除了我的栖身地成都之外,这里或许算得上对自己影响颇深的另一座幻想之城,这里是自己童年最爱看的《童话大王》杂志社所在地,这里有着宏伟的太原火箭发射基地,这里离我最为崇敬的科幻作家大刘的家乡很近,大刘曾为她动情地抒写了一篇《太原之恋》,当然,这里还有着中国硕果仅存的两家科幻杂志之一《新科幻》——很难想象,在这一座看上去灰蒙蒙的城市中还有一群坚持科幻理想的可爱而可敬的编辑们。
            在那几天,我如愿见到了《新科幻》的几位编辑,赵晓旭、张雅丽、严丽琴,她们的样子与我想象的差不多,亲切,朴实,谦逊。
            在随后星云奖颁奖的那个美妙的夜晚,当赵小旭编辑举起“最佳编辑”的金奖奖牌,台下的掌声与欢呼声如海潮般涌起,这是所有科幻迷对《新科幻》杂志长达二十年坚持的深深敬意。那一刻,我分明看到晶莹的泪花在赵编眼眶中闪动,想必她心底一定埋藏着一些不为外人知晓的心酸与艰辛。
            不过太原的那个夜晚或许显得过于地光彩夺目,就像是黄昏时分辉煌燃烧的夕阳,美好得有着几分不真实。现实是残酷的,在星云奖的几个月后听说赵晓旭离开了杂志社,而《新科幻》已经举步维艰。
            在那一段日子里,杂志社还是每月给我寄来新的杂志。
            当我每一次打开牛皮纸信封,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一份漂亮的杂志,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与内疚,忙于生活打拼的自己已少有精力创作,因此也没有再向《新科幻》投过一篇稿子,如今想起,殊为遗憾。
            再后来,那一则《新科幻》停刊的官方微博出现在我的眼前,尽管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但心中还是划过了一丝唏嘘与感伤。
            “那声再见,竟是她的最后一句。”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对于中国科幻或许是最好的时代,也许是最坏的时代,《星际穿越》掀起的全民热潮,《三体》声势浩大的电影宣传,出现在林林总总媒体上对科幻的新闻报道已远远超过了科幻小说本身的篇目,在这喧嚣热闹的背后谁又会在意这样一份黯然猝死在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仅仅不到一个月的科幻原创杂志?
            再见了,《新科幻》,这一艘拥有着梦想与荣光的星舰,是你带领我们穿越了不计其数的星系与虫洞,领略了不计其数的瑰丽壮观的宇宙图景,现在饱经沧桑的你抛锚在星际,无法再向前。我似乎看到,解体的船身慢慢散落在空漠的太空中,或许经过岁月的轮回,终有一天这些物质将重新凝聚成形,演化成宇宙间耀眼的星与尘。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http://www.wcsfa.com


            IP属地:河北11楼2014-12-23 01:17
            回复
              丁徐杨:回忆新科幻发布于2014-12-22 11:26:20 来源:科幻星云网 编辑:华文 作者:丁徐杨 阅读(50) 评论(0)
              丁徐杨:华中师范大学科幻协会会员
              几日前,听说了新科幻要停刊的消息,始终有种淡淡的伤感云绕心头,徘徊不去,但理性如我辈,又怎好敞开心扉说情话呢?
              回归现实话题,新科幻比之科幻世界也许略为失色,但二十年风雨兼程培养出的科幻爱好者谁敢说不多?科幻,在国内始终是个小众圈子,能坚持二十年,其中的努力汗水稍想便知。而最关键的是它又肯求新求变,四年前能毅然转型,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每一期杂志都满满的凝聚着工作人员的诚意与心血。
              而我的第一篇科幻短篇作品《天再旦》就是发表在新科幻上,投稿作品也有三篇了,与编辑的接触让我应该比普通读者更有权力评判这家杂志社的诚意。
              它的门槛比执牛耳的科幻世界略低,给了试水新人一个展示的平台,但同时也不是无原则降低标准。我的《天再旦》发表之前,应编辑要求进行了至少三次修改,负责校园之星栏目的编辑“多拉”尽职尽责的一次次提着意见(譬如我以后很注意的句子过长就是她最先提出的,在这里表示深深感谢)。另外,我记得当时新科幻已经比较缺稿子了,约稿的信息也发过,但即便如此,也没有采纳我的另一篇《白雾》。这种宁缺毋滥的态度应该算是比较稀有的品质了吧。
              同时,新科幻的编辑们(再次感谢多拉,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审稿之外做的另一些工作更显诚意。记得《天再旦》发表,并得到一些赞许评论后,“多拉”又极其主动地将正面的评论汇聚在一起发给我,并鼓励我继续进行科幻写作。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继续创作科幻短篇,但这种认可鼓励会伴随我一生——这大概也是我情难自抑的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吧。
              最后,请允许我再敬一礼!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http://www.wcsfa.com


              IP属地:河北14楼2014-12-24 17:58
              回复
                默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2-12 22:48
                回复
                  好吧......


                  IP属地:山西17楼2015-03-06 11:54
                  回复
                    说真的,2002年那几年那时的科幻大王真的很棒,2013年再订,感觉不行了,无论是文章还是插图,还有各个板块,互动,明显没之前好,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使科幻大王变化那么大,我不清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3-31 00:20
                    回复
                      别说了,我想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10-03 1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