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拯救计划吧 关注:158贴子:3,354
  • 12回复贴,共1

你们这群水货。我来宣传正能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喂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5 10:12回复
      内功心法第一招:皮蛋必胜法
    ·
      世界上最恶心的食物是什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2011年选出全球最恶心的几种食物,其中有“生吃树虫”和“油炸大蜘蛛”。但这些都不是第一名,冠军被中国人喜欢吃的皮蛋夺得。
    ·
      西方人觉得皮蛋外形怪异,像是魔鬼生的蛋,味道也很吓人。把皮蛋推选为“最恶心食物”的美国人霍瓦达表示:“太恐怖了,吃起来就像一颗变坏了的蛋。”据悉,皮蛋在美国许多超市都有出售,但敢尝试的只有亚洲人。【图片】  中国人看到这则新闻,难免要嘲笑老外不识货。为什么西方人不爱吃皮蛋呢?关键在于先入为主的偏见。西方人很少接触皮蛋,一看皮蛋就觉得像是变质的蛋,认为会很难吃,自然不愿意吃。即使硬着头皮吃一口,也不会觉得好吃。因为他们在吃之前已经有严重的排斥心理,再好吃的东西也会觉得很别扭。中国人经常看见周围的人喜欢吃皮蛋,自然就不会歧视皮蛋。
    ·
      人们很容易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而且这些误解绝不仅仅存在于对食物的看法。一些学生对学习存在很严重的偏见和排斥。如果一想到要学习就觉得厌烦,后续的学习过程必然会成为一种折磨,这样怎么可能学得好。绝大多数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学习,都喜欢说一句话:“先苦后甜。”本意是好的,但在我看来,这其实会暗示孩子,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不但不能促进孩子好好学习,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让孩子更加厌学。
    ·
      学习又何尝不是一个皮蛋,虽然看上去不是很吸引人,但是只要你不先入为主地带着强烈的偏见,也能体会到其独特的魅力。实际上每一个学校总会有一些人能够爱上学习,乐在其中。
    ·
      为什么很多人会对学习产生偏见,还没学习就感觉厌烦呢?这要从一个反应人性的哲理小故事说起。
    ·
      一群小孩每天聚集在一个老头家的院子外面,朝老头家的墙上扔石头。老头每次气冲冲地出来撵他们,他们都笑着跑了,这群熊孩子以此为乐,且乐此不疲,这老头怎么威胁咒骂都没用。
    ·
      最后他想了个办法。有一天他没生气,而是慢慢走出去,小孩一看很奇怪,就没跑。老头说:“我来和你们商量件事,我现在很喜欢你们朝我家的墙上扔石头。这样吧,以后你们每天来扔,我每天付你们1块钱。”熊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每天来扔,然后拿钱走人。
    ·
      过了几天,老头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手头紧,每次5毛吧。”小孩们有些不情愿,但想想还是答应了。
    ·
      又过了几天,老头说:“对不起,以后我只能付得起1毛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15 10:13
    回复
      又过了几天,老头说:“对不起,以后我只能付得起1毛了,你们扔1天我付1毛。”小孩们面面相觑,最后小孩中的老大很不满地说:“只给1毛钱我们才懒得扔。”
      ·
        然后这群熊孩子再也没来扔过石头......
      ·
        一开始不赚钱都很愿意做的事情,收了钱后反而觉得是个负担,钱少就不愿意做。这是人性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特点。
      ·
        人们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势:有所得必有所失。既然赚到钱令人高兴,那赚钱的过程一定是难受的。既然取得好成绩是快乐的,那学习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同样的道理,既然旅游和打游戏并没有带给我们报酬,大家就本能地觉得这是享受的事情,还没开始做已经感觉到 很强的愉悦感。其实旅游和打游戏往往并没有我们事前设想的那么有趣。
      ·
        实际上,有所得未必有所失。如果我们在学习之前对学习没有偏见,我们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并且学得很好,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取得好成绩的愉悦。反之,如果在学习之前有了消极的想法,那么我们的学习过程一定比预想的还要煎熬,成绩也不会好。这与其说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不如说是胜者全得,败者全失。
      ·
      (节选自本人所著《秘笈——北大奇人怪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15 10:15
      回复
             学习是我的爱好
        ·
          我曾对学习的快乐深有体会,学习对于我完全不是负担,而是爱好。
        ·
          在高一寒假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来我们学校拍足球题材的青春偶像剧《绿茵小子》。我想在体验生活之余顺便挣点零花钱,就报名当了群众演员,扮演主角的同学和队友。
        ·
          这是一段挺好玩的经历,可以尝试到拍戏的感觉,还可以与明星合影和要签名。当然也有辛苦的时候,导演十分认真,许多片段要拍很多遍,我们就要在球场上反复跑来跑去。有个镜头是要集体嘲笑主角,但是我们这些跑龙套的人都没学过表演,演技太生硬,拍了无数次,大家笑到脸都快抽筋了才总算搞定。
          好在拍摄是有间隙的,同学们都累坏了,就赶紧趁机打扑克放松一下。他们也叫我打,我却从包里拿出了一本单词书,开始背单词。同学们看我居然在这个时候还能背单词,都惊呆了,纷纷“谴责”我:“吴业涛,你还有人性吗?这个时候还能背单词。”“学习仔,放我们这些凡人一条生路吧。”“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应该放松一下嘛。在寒假里背单词是犯法的你知道不。”
        ·
          其实在我看来,学习过程本身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打扑克很好玩,学习也可以有趣。
        ·
          但凡爱学习,认为学习过程很快乐的人,我还没见过成绩不好的。在我见过的众多高手中,学霸“三万”是最热爱学习的人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15 10:16
        回复
            同学们对她的评价是,姜遥光不仅学习好,而且长得漂亮,身材好,人品好,家世好。光这样还不足以成为我眼中的传奇学霸。姜遥光兴趣广泛,爱好写作,文章优美而又不失深刻,曾以一篇名作《我的路》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粉丝。她的粉丝们自称“浆米”,给她建了一个百度贴吧。经常可以看见有粉丝在贴吧发帖想了解她的信息和买她的照片。她的粉丝们还纷纷会在贴吧里祝福她。例如:
          ·
            “今天是姜遥光生日,对本贴吧来说,绝对是一件头等大事。”
          ·
            “我即将步入南开的校门,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你了。 在我最低落的三年,是读着你的文章重整旗鼓,我喜欢你,也希望你幸福!”
          ·
            “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总喜欢反复读你的文章。愿你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
            还有些爱慕者会在贴吧里发帖宣示主权:“她是我的,你们都别跟我抢。”
          ·
            我们看见身边的同学居然在网上成为了偶像,觉得挺好玩的,有的同学会到这个贴吧里发帖调侃:“出售姜遥光同学春游照片若干。”“下回看见她要几份签名来这里倒卖吧,呵呵。”
          ·
            人红是非多,有些人出于嫉妒的心理,居然假冒她的名字加入我们班的qq群,然后在里面发表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论:“我是姜遥光,我最厉害。”“我最了不起。”我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冒充的,姜遥光看上去气场很强大,难以接近。但是只要跟她聊过天的人都知道,她其实特别谦和友善,不可能发表这种脑残言论。
          ·
            在《我的路》中,姜遥光讲述了自己对于学习的爱,给万千读者带来了启发。不仅是学生,许多老师都深受感染,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河南省济源一中的李立峰老师看过这篇文章后,感慨道:“读了姜遥光同学的《我的路》,我颇为震撼,她让我坚信:不仅仅是学习,在任何领域里,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必有其成为佼佼者的理由。”
          ·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奇文的精彩片段。
          ·
               我的路
          ·
                      ——姜遥光
          ·
            我并未自诩为一个成功者,所以没有什么经验可言。我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成长着并思考着的人。我想在此处与你分享的,只是一纸属于自己的经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15 10:18
          回复
              谈到语文,《滕王阁序》飞扬华丽的辞藻,《过秦论》气势磅礴的论证,理应会将愚钝的人感动。再说英语,那美妙就隐藏在一个小小的连词、一句地道的俚语,甚至就是一条抽象的语法规则里。
            ·
              你学得愈多,便悟得愈透;悟得愈透,便爱得愈深。直深到不能自拔。因为用了心,所以动了情。
            ·
              这里存在着几个误区——
            ·
              首先,“为了谁谁谁而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它会将你搞得精神紧张,逼你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你转过身避开尘世的喧嚣,在书本中寻找一份宁静与纯洁之时,你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那定夺你前途命运的赌注——高考,而仅仅,仅仅是为了你自己。因为唯有这样你才快乐。
            ·
              其次,“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现在学的这些东西以后都是用不着”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神圣的目的。不学习你要做什么。不学习,你的灵魂要到何处寻找它的归宿。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升华自己的思想而学习的,别和我谈什么大学什么工作什么优越的物质生活,现在学习的这些知识都会作用于你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生存状态。
            ·
              再次,“学习是一件孤独清苦的工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记得高三期间我接了许多电话,千篇一律地抱怨着自己的寂寞与烦躁、学不下去了、高考改到什么时候了、别人都在不在学习呢。我不想回答这些问题。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和高考什么时候考又有什么关系。此刻所谓的与世隔绝、小小的暂时的寂寞,不正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超然境界吗。
            ·
            当然,我在此有将学习绝对化和神圣化的倾向。我承认,它不是生命的唯一,但真正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渴求着学习。
            ·
              李立峰老师也专门用一节班会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这篇《我的路》,他在班会中说道:
            ·
              “为什么有的歌,我们唱上两遍就记住了歌词?因为我们喜欢它。
            ·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连续打整整一下午的篮球也丝毫不觉得累?因为我们喜欢它。
            ·
              为什么有的小说,我们废寝忘食也要将它一口气读完?因为我们喜欢它。
            ·
              我们总在抱怨学习的枯燥无味,抱怨应试教育的弊端,殊不知这其实正是我们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压力巨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向更高迈进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
            ·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就要改变心态。既然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去发现它的美妙之处,并尝试着去爱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15 10:19
            回复
              说人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15 10:47
              收起回复
                别叫了,正能量,来点负能量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15 10:55
                收起回复
                  这本书还在我桌子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15 12: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