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月筱筱吧 关注:47贴子:3,030
  • 7回复贴,共1
...


IP属地:山东1楼2014-12-15 12:28回复
    佛教用语“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IP属地:山东2楼2014-12-15 12:28
    回复
      2025-05-23 10:42:14
      广告
      古德有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魔说。
      心经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金刚经最后这个偈子的意思是教人离妄证真的。圆觉经里释迦牟尼佛告诉普贤菩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正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仁者想要了解此中深意,建议读诵楞严经。


      IP属地:山东3楼2014-12-15 12:28
      回复
        出自《金刚经》,是有名的经文,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是有名的《金刚经》六如偈,唐伯虎的号——六如居士正是取于此。这段经文告诫人们不要妄想执著,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要拿得起放得下。


        IP属地:山东4楼2014-12-15 12:29
        回复
          摸鱼儿·雁丘辞
          【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IP属地:山东5楼2014-12-15 12:30
          回复
            骤雨打新荷(双调)
            【金】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IP属地:山东6楼2014-12-15 12:31
            回复
              如何理解与修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着。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指他们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
              这种不执着一切事物的心态要靠正确的修行才能实现。正确的修行是什么呢?以金刚经中的语句为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一切有为法,泛指世间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与心)。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指所有世间事物的本质,这本质就是无常生灭。
              应作如是观。佛要求修行者按照他指引的这个方向去观察,即观察一切有为法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无常生灭。
              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够依照佛的这个方法去观察,他就会成就。成就的含义是,他会成为一个面对一切事物,平静对待它们,不贪着,也不排斥,处事中正,心理平和的人。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结果,是修行完全成功的圣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是:观察一切有为法的本质——无常生灭。
              不要把结果当成方法来修,不要直接去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只要能够观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那么,你会自然地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法的次第。
              佛法修行的全部就在这里:观察五蕴身心及一切事物的无常生灭相。如果一位修行人能够如是修行,如是观察,那么,他就会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修行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重点,那么,他就算抓住了佛法修行的中心。
              修行的着重点在于,要把佛的教理付诸实践,只有如此,佛法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
              □这篇文字是从新浪博客《走在解脱之路上》一篇文章的评论栏里转过来的,在转到这里时,对文字略有修改。


              IP属地:山东7楼2014-12-15 13:32
              回复
                《金刚经口诀》六祖这样开示如如不动:七宝福虽多。不如有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百千万亿。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观根应量。种种随宜。是名人演说。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词目】如如不动
                  【读音】rú rú bù dòng
                  【释义】
                  (术语)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智度论一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大乘义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虚妄,故复经中亦名真如。”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如如历法非一,故曰如如。”无量寿经下曰:“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同净愿疏曰:“空同故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佛性论二曰:“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
                  【出处】《金刚经》第三十二节:“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着。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指他们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
                  【示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IP属地:山东8楼2014-12-15 15: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