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说事吧 关注:4贴子:42
  • 0回复贴,共1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新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500字,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文件指出,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此外,文件还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记者 董峻 于文静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 “三是三性”给农业科技工作者吃了定心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月1日正式发布。这份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政策。对此,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进行了解读。 A “三个不足” 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部署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B “三是三性” 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陈萌山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论述很多,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明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1楼2014-12-15 15: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