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吧 关注:2,014贴子:7,382
  • 12回复贴,共1

【连载0-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导论 研究中国的方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孔丘《论语・宪问》
史家对以往史实的兴趣,永远与他对当前生活的兴趣连成一体。
——[意大利]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
青春逝去,光阴荏苒,人届中年;人生苦短,活动范围日蹙。……我只能考虑当代主题。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
——[法国]托克维尔《与友人的信》


IP属地:河南1楼2014-12-17 20:23回复
    对于西方人来说,面对中国经济崛起这一事实,最困难的不是预测和计算,而是如何解释。
    2013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年届103岁高龄的罗纳德・科斯出版《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在过去几年里,这位当世最高寿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从未踏上过这个陌生国家的土地,在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他自己出资在芝加哥召开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之后又倾力完成了这部著作。在这本书里,科斯对中国经济变革给出了三个基本性结论:一是“最伟大”,他认同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观点,认为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转型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二是“非计划”,“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系列事件并非有目的的人为计划,其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三是“意外性”,科斯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他的这三个基本性结论表明,在现有的制度经济学框架中无法完整地解释中国经济的崛起。
    与上述声音相比,另外的相反性意见似乎更为尖锐。


    IP属地:河南3楼2014-12-17 20:26
    回复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


      IP属地:河南5楼2014-12-17 20:28
      回复
        每一个中国男孩,几乎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了解本国历史的。我读书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邻居家的旧书架上捞到一本泛黄毛边、繁体字版的《三国演义》。展卷阅读,罗贯中先生的第一行字就把11岁的我给镇住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直到30多年后,在书堆里埋头日久的我才突然抬起头来,想找罗先生问几个问题:为什么天下大势必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不可以分了就不再合?为什么合了就必定会再分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底是“中国的大势”,还是“天下的大势”?
        这些当然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学术问题,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专家魏斐德甚至将最后一个问题看作西方历史与东方历史的“区别点”。


        IP属地:河南6楼2014-12-17 20:28
        回复
          楼主有没有有关 经济对人文方面影响类的书籍或者文章 可以给我推荐一下么。


          IP属地:广东9楼2015-01-11 10:22
          收起回复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的,推荐大家看看~~政经一体,尤其在中国~


            10楼2015-01-20 14:08
            回复